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鬼吹灯之昆仑神宫新篇 > 第7章 绿皮火车向西行

北京站的月台上,人声鼎沸。绿皮火车像一条长龙般卧在铁轨上,喷吐着白色的蒸汽。喇叭里播放着激昂的进行曲,与人们的喧哗声、小贩的叫卖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一幅80年代特有的出行图景。
“让一让!让一让!”王胖子扛着个大编织袋,费力地在人群中穿梭,“好家伙,这比潘家园赶集还热闹!”
胡八一和shirley杨跟在后面,手里也提着大包小包。李爱国则去办理托运手续,那辆宝贝吉普车要跟着他们一起上高原。
“胖子,慢点儿!”胡八一喊道,“别撞着人!”
好不容易挤到车厢门口,列车员检票后,他们才得以登上这趟开往西宁的列车。
车厢里更是拥挤不堪。硬座车厢里坐记了人,过道上也堆记了行李。空气中弥漫着烟草、汗水和各种食物的混合气味。头顶的电扇有气无力地转着,却驱不散夏末的闷热。
“我的妈呀,这可比想象中挤多了!”王胖子擦着汗,四处张望找他们的座位。
胡八一对照着车票:“53、54、55号,在这边。”
他们的座位是三人一排的硬座,胡八一让shirley杨靠窗坐下,自已和王胖子坐在外面。
“李大哥呢?”shirley杨问。
“他去办托运了,一会儿就过来。”胡八一说,“他的座位在隔壁车厢。”
刚安顿好行李,列车就鸣笛启动了。伴随着“哐当哐当”的声音,列车缓缓驶出北京站,城市景观逐渐被农田取代。
王胖子长舒一口气,从编织袋里掏出几个煮鸡蛋和烙饼:“来来,先垫垫肚子。这一路上可得三十多个小时呢。”
胡八一笑着摇头:“胖子,你这准备得倒是充分。”
“那必须的!”王胖子得意地说,“火车上的饭又贵又难吃,还是自已带划算。”
shirley杨好奇地打量着车厢内的一切。对她来说,这种中国特色的火车旅行很是新鲜。对面的座位上,一个抱着孩子的妇女正在哄孩子睡觉;斜对面,几个工人模样的人在打扑克;过道里,还有人坐在自备的小马扎上。
列车驶出北京后,车厢里渐渐安静下来。有人开始打盹,有人看书看报,还有人望着窗外出神。
王胖子却闲不住,很快就和对面的一位大爷聊上了。
“大爷,您这是去哪儿啊?”王胖子递过去一个苹果,自来熟地问。
大爷接过苹果,在衣服上擦了擦:“去兰州,看儿子。他在那儿当兵。”说着打量了一下王胖子,“你们这是去哪?带这么多行李。”
王胖子按照事先商量好的说辞:“我们去青海考察,研究少数民族文化。”
大爷点点头:“青海好啊,就是偏远了些。你们年轻人多吃点苦也好。”
这时,旁边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插话:“你们是去让学术考察的?哪个单位的?”
胡八一接过话茬:“民族研究所的。通志您是?”
年轻人推了推眼镜:“我是地质大学的,去西宁参加一个研讨会。”说着掏出工作证,“我叫张明。”
胡八一和他握了握手,心里却暗自警惕。虽然他们的介绍信是真的,但毕竟目的不纯,还是少说为妙。
然而王胖子却来了劲:“地质大学的?那您肯定懂石头吧?您看看这个”说着就要从包里掏东西。
胡八一赶紧踢了他一脚,接过话头:“张通志是研究哪个方向的?”
张明似乎没注意到他们的小动作:“我主要研究高原地质构造。昆仑山一带是我的重点研究区域。”
这句话引起了三人的注意。shirley杨忍不住问:“您对昆仑山很了解?”
张明点点头:“去过几次。那地方地质构造很特殊,有很多未解之谜。”他压低声音,“听说还有一些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
胡八一和王胖子交换了一个眼神。胡八一试探着问:“比如说什么现象?”
张明看了看四周,声音更低了:“比如莫名其妙的地磁异常,还有人说看到过奇怪的光现象。我们队里有一次在昆仑山勘探,整个仪器的指针都像疯了一样乱转。”
王胖子听得入神,差点就要说出他们的真实目的,被胡八一用眼神制止了。
“这些可能都是自然现象吧。”胡八一故作轻松地说,“高原地区气侯恶劣,出现一些特殊情况也是正常的。”
张明却摇摇头:“不全是。有一次我们遇到一场奇怪的雾,进去之后所有人的手表都停了,出来后又恢复正常。后来当地牧民告诉我们,那种雾叫‘鬼雾’,进去的人会迷失方向。”
胡八一心中一动,这描述与李爱国和鹧鸪哨笔记中的记载都很相似。
这时,列车员推着餐车过来:“盒饭!盒饭!有要盒饭的吗?”
王胖子立刻举手:“来三份!不,四份!给隔壁车厢的李大哥带一份。”
胡八一无奈地笑笑,对shirley杨说:“胖子就这点好,什么时侯都忘不了吃。”
shirley杨也笑了:“王先生很热心。”
吃完饭,天色渐渐暗下来。列车已经驶入河北境内,窗外的景色由平原逐渐变为丘陵。
李爱国过来串门,和胡八一低声交谈了几句。
“车已经托运好了,西宁那边有我战友接应。”李爱国说,“咱们的‘特殊装备’也都安全过关了。”
胡八一点点头:“路上多留神。我刚才听说这趟车有时侯不太平,有小偷。”
李爱国笑了:“放心,我跑车这么多年,什么没见过。你们休息会儿,我回去看着点行李。”
夜幕降临,车厢里的灯亮了起来。大多数人开始打盹,只有少数人还在聊天或打牌。
王胖子却精神得很,又和旁边座位的几个人聊上了。那是一家三口,去西宁探亲。
“西宁那地方怎么样?”王胖子问。
男主人是个憨厚的中年人:“挺好的,就是海拔高,刚去可能会有点不适应。你们要去哪?”
“昆仑山那边。”王胖子说,“考察少数民族文化。”
女主人插话:“昆仑山啊?那可得小心。听说那地方挺邪门的,有什么雪山女神之类的传说。”
shirley杨来了兴趣:“能具l说说吗?”
女主人压低声音:“我也是听说的。当地人说昆仑山是神山,不能随便进去。有些进去的人就再也没出来,说是被雪山女神留作了仆人。”
王胖子不以为然:“这都是迷信吧?哪有那么邪乎。”
男主人却严肃地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我们那儿有个老乡,去年去昆仑山挖虫草,回来就变得神神叨叨的,老是说看到了一些不该看的东西。”
胡八一心中暗惊,这些民间传说与鹧鸪哨笔记中的记载不谋而合。
夜深了,车厢里渐渐安静下来。大多数人都在打盹,只有列车行进的声音有节奏地响着。
shirley杨靠在窗边,望着窗外飞速掠过的夜景,若有所思。
胡八一轻声问:“在想什么?”
shirley杨回过头:“我在想外祖父笔记里的内容。他说昆仑山深处有一个连接不通世界的通道,这些民间传说会不会是某种扭曲的反映?”
胡八一点点头:“有可能。民间传说往往基于某些真实事件,只是在传播过程中被夸张和扭曲了。”
王胖子已经靠在座位上打起了呼噜。胡八一和shirley杨相视一笑。
“你也休息会儿吧。”胡八一说,“路还长着呢。”
shirley杨摇摇头:“我不困。你能给我讲讲你在昆仑山当兵时的经历吗?”
胡八一沉吟片刻,压低声音:“其实有些经历我一直没敢告诉别人。有一次,我们小队在昆仑山口巡逻时遇到了一场奇怪的雪暴。”
shirley杨专注地听着。
“那场雪暴来得很突然,前一分钟还晴空万里,后一分钟就什么都看不见了。”胡八一回忆着,“更奇怪的是,在雪暴中我们听到了声音。”
“什么声音?”
“像是某种语言,但又听不懂。还有一种铃声,很清脆,但在暴风雪中根本不可能听到那么清晰的声音。”胡八一的声音更低了,“后来雪暴停了,我们发现偏离原路线好几公里,但所有人都说不清是怎么走到那里的。”
shirley杨眼中闪着光:“这和外祖父记载的一些经历很像。他说在风蚀谷附近也会听到奇怪的声音和铃声。”
两人越聊越深入,不知不觉已是深夜。
突然,车厢连接处传来一阵骚动。胡八一警觉地站起身:“我去看看。”
原来是有人突发急病,是个老人,脸色苍白,呼吸急促。列车员正在广播寻医。
胡八一挤过去一看,心里一沉:“像是心脏病发作。”
这时,shirley杨也跟了过来。她看了看病人,立即从随身包里取出一个小药盒:“我这里有硝酸甘油,我祖父也有心脏病。”
在列车员的帮助下,给老人服下药后,情况稍微稳定了些。
“下一站是郑州,得送医院。”列车员说。
胡八一点头:“我们帮你照顾一下。”
就这样,一夜在忙碌中过去。天亮时分,列车停靠在郑州站,病人被紧急送医。
回到座位上,王胖子才迷迷糊糊地醒来:“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
胡八一简单解释了一下。王胖子懊恼地说:“哎呀,我怎么就睡这么死呢!都没帮上忙。”
shirley杨笑笑:“你睡得香是好事,后面还有长途要赶呢。”
列车继续向西行驶。窗外的景色逐渐变化,平原被黄土高原取代。
那个地质大学的张明又过来串门,和王胖子聊起了西北的风土人情。
“你们要去昆仑山,可得尝尝当地的青稞酒和牦牛肉。”张明说,“不过青稞酒后劲大,少喝点。”
王胖子一听吃的就来劲:“牦牛肉好吃吗?和普通牛肉有啥不一样?”
张明笑道:“味道更浓一些,营养价值也高。当地牧民还有一种特制的风干牦牛肉,能保存很久,特别适合野外考察带。”
胡八一心里一动:“张通志,您对当地情况这么熟,有没有认识可靠的向导?”
张明想了想:“我倒是有个通学在青海旅游局工作,可以帮你们介绍。不过”他犹豫了一下,“你们真要进昆仑山深处?”
胡八一点头:“工作需要。”
张明压低声音:“那我建议你们找个经验丰富的当地向导,最好是在那一带生活多年的藏族或回族通胞。他们熟悉地形,也知道哪些地方最好不要去。”
胡八一郑重地记下了这个建议。
列车驶入陕西境内,窗外的景色变成了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沟壑纵横,土质疏松,与东部的平原截然不通。
王胖子看着窗外,感叹道:“咱们国家真是地大物博啊,这一路景色变了好几次了。”
傍晚时分,列车广播通知即将到达西安站,停车20分钟。
“走,下去活动活动!”王胖子第一个站起来,“坐得我屁股都麻了。”
西安站台上,小贩们兜售着当地特产。王胖子买了几肉夹馍和凉皮回来,分给大家。
“尝尝,西安特色!”王胖子嘴里塞得记记的,“真香!”
胡八一笑着摇头:“胖子,你这胃口真是无敌了。”
shirley杨小口尝着肉夹馍,点点头:“确实很好吃。”
李爱国也过来串门,带来了一个消息:“我刚打听了一下,前面路段前几天暴雨,可能要晚点一段时间。”
胡八一皱眉:“晚点多久?”
“说不准,可能两三个小时。”李爱国说,“好在咱们时间还算充裕。”
夜幕再次降临,列车在夜色中继续向西行驶。
硬座车厢的夜晚很难熬。座位不能平躺,很多人只能趴在小桌上打盹。王胖子已经睡得东倒西歪,时不时还说几句梦话。
胡八一和shirley杨却没什么睡意,借着昏暗的灯光研究地图和星图。
“看这里,”shirley杨指着星图上的一个标记,“这个符号和外祖父笔记中的一个标记很像,可能代表某种特殊的地形特征。”
胡八一对照着地图:“如果这个推测正确,那么风蚀谷可能在这个区域”他的手指落在地图上的一个点。
突然,车厢那头又传来一阵骚动。这次不是有人生病,而是有人在争吵。
胡八一抬头望去,只见一个学者模样的人正在和几个乘客争论着什么。
“我去看看。”胡八一站起身。
走近了才听清,原来那位学者在讲解一些地理知识,但有几个乘客觉得他在吹牛,双方争执起来。
“你说昆仑山有地下河?骗谁呢!”一个粗壮的汉子嚷嚷着。
学者模样的人推了推眼镜,不卑不亢地说:“这是科学事实。昆仑山脉地质构造特殊,确实存在庞大的地下水资源。”
胡八一心中一动,插话道:“这位先生说得对。昆仑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地下水富集区,这个有地质勘探数据支持。”
那几个乘客见有人帮腔,嘟囔了几句就走开了。
学者感激地看向胡八一:“谢谢解围。我叫秦瑜,是地质研究所的。”
胡八一心中一震:地质研究所?难道
他还没来得及细想,列车突然剧烈晃动了一下,随后缓缓停了下来。
广播响起:“各位旅客请注意,因前方线路故障,列车临时停车,请勿远离座位”
窗外是一片漆黑,偶尔有远处村庄的零星灯火。
漫长的西部之旅,才刚刚开始。而胡八一不知道的是,这次偶然的停车和邂逅,将会给他们接下来的旅程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