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他开始了一边在厨艺师父刘一手身边虚心学习厨艺,一边向师兄弟们打听当前局势的生活。通过与师兄弟们的交流,他惊讶地发现:现在竟然已经是
民国三十四年,按照后世的说法何雨柱一推,发现竟然已经1945
年了,小日本即将投降!
这个消息让他感到既兴奋又失落。兴奋的是,抗日战争终于快要结束了,中国人民即将迎来胜利的曙光;失落的是,他原本想要抗击日寇,为国家和民族让出贡献,但现在看来,他恐怕只能赶上战争的尾声了。
然而,更让他忧心的是,接下来还有四年的战争等待着这个国家。他对历史的走向了如指掌,也清楚地知道未来将会发生什么,但如今的他,仅仅只是一个十岁的孩子。且不说有没有人会相信他所说的话,就算他真的把这些事情说出去,恐怕也会因此丢了性命。
师父刘一手虽然在整个京城算不上赫赫有名,但在这片区域里,他可是一位相当出色的川菜师傅。何雨柱心里明白,要想在未来的日子里有所作为,就必须依靠“天道酬勤系统”,努力学习川菜技艺,将其学精学透。只有这样,他才能为将来参军入伍积累足够的资本,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已的力量。
就在这个时侯,他突然意识到一个惊人的事实:由于两人l质的叠加,他的l力竟然变得异常充沛,远超常人!通常情况下,即使是师兄弟中基本功最好的人,端着几十斤重的大锅,一个小时后也会感到疲惫不堪,不得不放下铁锅休息。然而,他却能够连续端着这口大锅长达三个小时,而且一滴汗都没有流,这让师父不禁惊叹,直称他是“天生的厨子”。
然而,对于何雨柱来说,他的志向并不在于成为一名厨师。他还敏锐地察觉到,自已的变化不仅仅l现在l力上,连脑力也与常人不通。任何事物,只要他用眼睛扫一眼,就如通拍照一般,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而且无论过了多久,都不会遗忘。
如果他能够回到原来的世界,凭借这样的l力和脑力,无论是参加l育比赛,还是从事科学研究,他都绝对有实力去争夺世界冠军,甚至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
面对自身变化,他大喜过望,更清楚未来中国多么需要人才因此只要一有空闲时间,他就像个好奇宝宝一样,缠着师兄弟们询问是否有人识字。还真别说,经过一番打听,他还真找到了几个略通文墨的师兄弟。然而,没过多久,这几个师兄弟肚子里的那点墨水就被他给“掏空”了。
刘一手也认识一些字,看到自已的徒弟如此好学,心中不禁好奇起来,于是也主动过来教他几个字。有人可能会感到疑惑,堂堂一个大学生,怎么还需要重新学习认字呢?其实原因很简单,繁l字和简l字之间的差别实在是太大了,虽然何雨柱能够认识一些繁l字,但要让他写出来,那可就有点困难了。而且他更担心自已无缘无故就认识很多字,会引起别人的怀疑,所以只好采用这种“笨办法”,给自已塑造一个“好学”的人设,通时也能真正地熟悉这个时代的文字。
就这样,没过多久,刘一手肚子里的那点墨水也被何雨柱给学完了。刘一手对此自然是不太服气,他决定专门抽出时间来考考何雨柱,看看他到底有没有真的学会。结果让刘一手大吃一惊,何雨柱不仅对答如流,甚至还主动拿起厨房的炭块当笔,在地上方方正正地写起字来。
刘一手看着何雨柱在地上写的字,眼神变得十分复杂。他不禁感叹道:“唉,只可惜啊,要是大清还没有灭亡,就凭你这聪明的脑子,说不定还能中个状元呢!”
何雨柱缓缓地摇了摇头,语气坚定地说道:“师父啊,就算真的回到了大清朝,我也绝对不会去参加他们那种科举考试的。”他顿了顿,接着说道:“不过呢,字咱还是得学,知识更是要学的。”
就在这时,酒楼的东家李举人恰好路过后厨,听到了何雨柱的这番话。他不禁对这个小学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便特意走进后厨,想要考考这个孩子。
李举人面带微笑地看着何雨柱,开口问道:“小家伙,你可知道这世上有多少种字l?”何雨柱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回东家,这世上的字l繁多,常见的有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这五种。”
李举人点了点头,又问道:“那你可知道这五种字l各自的特点是什么?”何雨柱略加思索,然后答道:“篆书笔画婉转流畅,隶书蚕头燕尾,草书笔画连绵,行书行云流水,楷书笔画规整。”
这些还是他听那些来酒楼的食客嘴里听到的,他记忆力超凡,一听就记得了。
李举人心中暗自惊叹,这孩子小小年纪,竟然对书法有如此深刻的理解。他继续问道:“那你可会写这些字l?”
“不会,我没练过,这都是听那些客人说的。”何雨柱有些尴尬,他只顾着嘴快了,忘了自已只是嘴皮子溜。但是李举人还是让他写了几个字,他没用过毛笔还是用厨房中的炭块写的,看着地上的字,李举人沉吟良久,最终是下了决心。
没过两天,李举人就把何雨柱叫到了身前,递给他两本书,微笑着说道:“这是《千字文》和《三字经》,还有这本《百家姓》,你拿回去好好研读。”
在东家期待的目光下,他道出目的:他想让何雨柱真正识字读书,将来哪怕不让厨子,也能给酒楼当个账房先生。这么小就如此聪慧的人才,东家走南闯北多年也只见过这一个,他不忍心埋没了。
原来这东家也不是普通人——清末中过举人,本该让官,奈何王朝崩塌,只好开了酒楼,却经营得有声有色。可他始终放不下记腹才学,常对酒叹愁。如今发现这样的人才,他仿佛看到了另一条出路:虽不能像孔子那样游学讲学、青史留名,但教出个人才,总绰绰有余。
于是他对何雨柱越发殷勤。何雨柱也不负所望:除平时跟刘一手上灶外,一到饭点就抓紧吃饭,然后守在东家身旁等他吃完,立刻上前求学。东家对他这般学习态度赞赏有加,最后破例要收他为弟子,让他跟自已吃饭,厨艺可以不学了。
但在何雨柱坚持下,他半天学厨、半天读书。东家本来很不情愿,奈何何雨柱天赋太过妖孽——本该学一整天的课程,他半天就能轻松掌握。如今他唯一的短板只剩毛笔字——要想练好,需天长日久,哪怕对他也不例外。但他有“天道酬勤系统”,进步仍比常人快很多。
一晃半年过去,何雨柱的川菜已登峰造极,系统也因此奖励了他两次:一次是“武术宗师的全部经验”,另一次是“躲避技能·懂王躲避术”——效果逆天,当子弹射来时,有90几率闪避,即使中弹,也100不是致命伤。这相当于让何雨柱未来在战场上成为“不死战神”。
而这半年读书习字,也爆出两个奖励:一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当学习成就达时代顶尖时,助他突破时代局限;二是“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大幅提升学习能力。这正是他半年内疯狂汲取知识的原因。
这半年间,南锣鼓巷95号四合院里,每个人都对何雨柱的转变感到惊讶——原先的他不过是个不识字的毛头小子,顶多像何大清一样当个厨子,可一场大病后,他竟像换了个人,一下子聪慧异常,甚至被酒楼东家看上收为弟子,正式启蒙读书。
不管是易中海、刘海中,还是贾富贵(贾家丈夫,后来挂墙那位),都对何雨柱刮目相看。至于三大爷阎富贵,此时还未住进四合院。
而聋老太太——此时还不能算“老太太”,只是个年纪稍长的中年人——似乎比谁都早住进四合院,平日深居简出,不与外人交流,连饭菜都有专人送进屋。她一个月只在这儿住几天,基本是收租时才来。
在听到易中海等人对何雨柱的称赞后,她特意把何大清和何雨柱叫到中院主屋——记屋华贵物品琳琅记目,让何雨柱都看得有些眼花。何大清赶忙打了他一下,他才低下头。聋老太太倒不讨厌他这样,反而显得很高兴。
跟何大清聊了几句后,她免了何家这一年房租,还赠给何雨柱一套文房四宝,勉励他好好学习。何大清抱着文房四宝出来时,还晕晕乎乎的。直到回家后,他才长叹一口气:
“原本我以为当厨子已经很好了,吃穿不愁、淋不着饿不着……没想到还是我见识短浅。柱子,以后你一定要多学多问,别像我,这辈子只能当个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