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离开后的周一,林晓雯回归日常节奏。清晨闹钟响起时,她有一瞬间的恍惚,仿佛周末的家庭温暖只是一场梦。但冰箱里塞记的母亲亲手制作的食物,以及阳台上焕然一新的盆栽,都在提醒她那不是梦。
通勤路上,她刷着手机,发现小区业主群已经炸开了锅。消息提示音不绝于耳,未读消息显示99+。林晓雯点开群聊,迅速浏览着争论的焦点——小区改造计划。
陈阿姨连发了十几条长语音,点开一听是她慷慨激昂的支持宣言:“改造是好事!电梯都老化了,多危险啊!绿化也该更新了,你看那些树都长成什么样了”
下面立即有人反驳:“钱谁出?物业费已经不低了,再增加负担谁受得了?”
“就是,我家住二楼,装不装电梯关我什么事?”
“低层住户采光受影响怎么办?噪音问题谁解决?”
林晓雯揉了揉太阳穴。这场争论从上个月就开始酝酿,如今似乎到了白热化阶段。她注意到群里分成了鲜明两派:以老年人和高层住户为主的支持派,以及以年轻人和低层住户为主的反对派。
到达公司后,业主群的讨论仍在继续。甚至在工作间隙,她也不时看到手机屏幕亮起,提示新的争论消息。
午休时,周婷发来消息:“看到你们小区的热闹了?我妈家小区去年改造,差点打起来。”
林晓雯回复:“怎么办?感觉要分裂了。”
“正常,利益不通嘛。最后只能互相妥协。”
下午开会时,林晓雯有些心不在焉。王经理注意到她的走神,会后特意询问:“晓雯,身l不舒服?看你今天状态不太好。”
“没事,就是小区有点事情。”林晓雯不好意思地解释。
“业主群吵架?”王经理了然一笑,“我家小区前年改造,群里吵了三个月,最后投票解决了。”
下班回到小区,林晓雯明显感觉到氛围不通往常。平时只是点头之交的邻居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讨论,见她走过,有人投来期待的目光,有人则带着审视。
陈阿姨一眼看见她,快步走过来:“晓雯啊,你可回来了!咱们得团结起来,明天晚上物业开会,你必须来参加!”
“陈阿姨,我可能”
“不能可能!这可是关系到每家每户的大事!”陈阿姨不容拒绝地说,“你是年轻人,懂政策,会说话,得帮着我们这些老人家发声啊!”
林晓雯无奈地应承下来。回到公寓,她放下包,先去看阳台上的花。母亲临走前仔细浇过水,还施了肥,叶片看起来确实更加翠绿了。
手机响起,是父亲发来的消息:“雯雯,看到你们小区业主群的讨论了?你妈让我问你什么立场。”
林晓雯苦笑,回复:“还没决定呢,明天开会听听再说。”
父亲回了个大拇指表情:“理性,别被情绪带着走。”
晚上,林晓雯仔细研究了物业发的改造方案。计划包括:更换全部六部电梯,重新粉刷所有楼道,增加小区绿化面积和健身设施,以及最重要的——为多层住宅加装外挂电梯。
她拿出计算器,按照物业提供的初步预算算了算每户需要分摊的费用,不禁咋舌。对于退休老人和年轻租客来说,这确实是不小的负担。
业主群里,争论仍在继续。支持派发老人爬楼梯摔倒的新闻链接,反对派发其他小区改造纠纷的报道。情绪越来越激动,甚至出现了人身攻击。
林晓雯默默看着,没有参与讨论。她理解高楼层老人的不便,也明白低层住户的顾虑。这种两难处境让她想起工作中经常需要协调的部门矛盾,只不过这次关系到自已的切身利益。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