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姐的小会议室出来,林砚秋抱着那份用户增长报表回到工位,打开Excel表格逐行梳理数据。她把上个月的新注册用户按渠道分类,又对比了7天留存率和30天留存率,发现社交媒体渠道的新用户虽然多,但留存率比线下活动渠道低了近20%。她在笔记本上写下“建议后续重点跟进线下活动转化,同步优化社交媒体内容”,想着下午跟张姐反馈时能更有条理。
“小秋,这份上周的考勤表帮我递给行政部的李姐呗?就在咱们隔壁办公室。”邻座的小王突然转头,手里拿着一张表格。林砚秋连忙接过:“没问题,我这就去。”她走到行政部,正好碰到之前帮她办理入职的李姐,笑着打了招呼:“李姐,这是小王给您的考勤表。对了,上次您说的员工福利手册,我后来看了,特别详细,谢谢啦。”李姐笑着摆手:“客气啥,有不懂的随时来问我。”
回到工位时,苏蔓正对着电脑敲键盘,看到她回来,悄悄凑过来:“下午陈姐说的‘打磨方案’,其实就是让咱们把用户画像里的年龄、职业细分一下,比如25-30岁这个区间,再分成职场新人、中层管理者,这样后续的活动策划能更精准。”林砚秋恍然大悟,连忙在笔记本上补充:“用户画像需细分人群标签”。两人正说着,张姐走了过来,拿起林砚秋桌上的报表看了一眼:“小秋,你梳理的数据挺清晰啊,下午跟我反馈的时候,重点说下你对留存率低的看法就行,不用太紧张。”林砚秋点点头,心里踏实了不少。
下午三点的反馈会很顺利,林砚秋把自己梳理的数据和想法有条理地说了出来,张姐听完点点头:“你的判断很准,后续咱们就按这个方向调整。对了,晚上部门聚餐,陈姐特意让我叫上你,正好跟大家多熟悉熟悉。”林砚秋心里一暖,连忙答应:“好的,谢谢张姐。”
下班铃声刚响,办公室里的人就陆续收拾东西。苏蔓拎着包走到林砚秋桌边,笑着晃了晃手机:“我刚跟陈姐确认了,聚餐的地方就在公司旁边的湘菜馆,走路五分钟就到,不用挤地铁。”
林砚秋点点头,把笔记本电脑放进包里,心里却悄悄打起了鼓。在伦敦时,同事聚餐大多是AA制,大家选个简单的餐厅,聊聊工作外的话题,吃完就各自回家。可她总觉得国内的职场聚餐,或许藏着不少自己不知道的“规矩”。
两人走到楼下时,陈姐和张姐已经在等了,还有几个部门里没打过招呼的同事也陆续过来。一行人说说笑笑往湘菜馆走,张姐特意放慢脚步跟林砚秋并肩:“这家湘菜馆的剁椒鱼头特别正宗,不过要是你不能吃辣,提前跟服务员说少放辣,别硬撑。”
林砚秋心里一暖,连忙道谢:“我能吃一点辣,不过确实吃不了太辣,到时候我注意点。”
到了餐厅,陈姐径直走向靠窗的大圆桌,笑着招呼大家:“都坐,别拘谨。小秋,你坐我旁边吧,正好跟你聊聊接下来的工作安排。”
林砚秋愣了一下,连忙走过去坐下。她悄悄观察了一下,张姐坐在陈姐另一边,苏蔓则坐在她旁边,其他同事也各自找位置坐下,没人去坐陈姐正对面的位置——她心里暗暗记下,这大概也是聚餐时的小讲究。
服务员拿来菜单,陈姐先递给林砚秋:“小秋,你第一次来,先看看想吃什么,别客气。”
林砚秋接过菜单,看着上面满是辣椒图案的菜品,有点不知所措。她记得苏蔓说过陈姐爱吃辣,可又怕自己点的菜不合其他人胃口,犹豫了半天,还是把菜单递回去:“陈姐,我不太懂这里的特色,还是您和大家点吧,我都可以。”
陈姐笑着没推辞,接过菜单跟大家商量:“那我先点个剁椒鱼头,这是他们家的招牌。张姐,你上次说想吃的小炒黄牛肉要不要点?还有小王,你不是爱吃擂辣椒皮蛋吗?”她一边问,一边对着菜单勾划,还特意回头问林砚秋:“小秋,给你点个不辣的蒜蓉粉丝蒸虾怎么样?再配个清炒西兰花,解腻又下饭。”
林砚秋连忙点头:“谢谢陈姐,您安排就行。”
菜刚点完,服务员就端来一壶热茶。张姐拿起茶壶,先给陈姐倒了一杯,然后依次给其他人倒茶,轮到林砚秋时,她连忙伸手扶住杯子:“张姐,我自己来就行,您别麻烦。”
“没事,举手之劳。”张姐笑着把茶杯递到她面前,“咱们这儿吃饭,倒茶、添酒这些小事,都是互相帮忙,不用太见外。”
林砚秋看着桌上的茶杯,突然想起昨天HR李姐说的“本土化规则”——原来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也是职场相处的一部分。
菜很快上齐了,剁椒鱼头冒着热气,红亮的辣椒看着就让人有食欲;蒜蓉粉丝蒸虾裹着浓郁的蒜蓉,香味扑鼻。陈姐拿起筷子,先夹了一块鱼头肉放进碗里,然后笑着说:“大家别等了,快吃,凉了就不好吃了。小秋,你尝尝这个虾,看合不合口味。”
林砚秋夹了一只虾,虾肉Q弹,蒜蓉的香味完全渗了进去,确实好吃。她正想道谢,就见旁边的小王端起茶杯,对着陈姐说:“陈姐,谢谢您今天组织聚餐,还特意照顾新同事,我以茶代酒,敬您一杯。”
陈姐笑着端起杯子跟他碰了一下:“都是一个部门的,不用这么客气。以后大家工作上互相帮衬,把项目做好才是最重要的。”
紧接着,其他同事也陆续端起茶杯,要么敬陈姐,要么互相碰杯。林砚秋有点犹豫,不知道自己该不该主动敬酒。苏蔓看出了她的局促,悄悄用胳膊肘碰了碰她,小声说:“不用紧张,咱们部门不劝酒,想敬就敬,不想敬也没关系。”
林砚秋松了口气,端起茶杯,对着陈姐和张姐说:“陈姐,张姐,谢谢你们这段时间的照顾,我以后会好好努力的。”
陈姐笑着点点头:“不用急,慢慢来。你刚回国,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有什么不适应的,随时跟我们说。”
聚餐的气氛越来越热闹,大家聊着工作上的趣事,偶尔也说些生活里的话题。林砚秋坐在旁边,听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心里的陌生感渐渐少了些。她突然觉得,这些聚餐桌上的“隐形规则”,其实也藏着同事间的善意——就像陈姐特意为她点不辣的菜,张姐主动帮她倒茶,苏蔓悄悄给她解围。
吃到一半,陈姐突然想起什么,对着林砚秋说:“对了小秋,下周一有个跨部门的项目会,你跟我一起去旁听吧。正好让你熟悉一下其他部门的同事,也了解一下咱们公司的项目流程。”
林砚秋心里一喜,连忙答应:“好的陈姐,我一定好好准备。”
她知道,这又是一次适应的机会——从午餐的选择焦虑,到职场黑话的理解,再到聚餐规则的熟悉,每一步都在让她离这个新环境更近。只是一想到要跟其他部门的人接触,还要旁听正式的项目会,她心里还是忍不住有点紧张:跨部门沟通会不会又有新的“规矩”?项目会上会不会又有听不懂的术语?
聚餐结束后,苏蔓陪林砚秋往地铁口走。看着路边亮起的路灯,林砚秋忍不住问:“苏蔓,下周一的项目会,有没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呀?比如跟其他部门的同事沟通,要不要注意什么?”
苏蔓笑着拍了拍她的肩膀:“别担心,有陈姐在呢。到时候你多听少说,记好笔记就行。要是有不懂的,会后问我或者陈姐都可以。”
林砚秋点点头,心里的紧张稍微缓解了些。她抬头看着夜空,心里暗暗告诉自己:不管有多少需要适应的地方,只要一步一步来,总会慢慢做好的。而下周一的项目会,就是她要跨出的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