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办公室时,离下午上班还有十五分钟。林砚秋刚把手机放进抽屉,邻座的张姐就端着马克杯走过来,笑着拍了拍她的桌子:“小秋,上午的晨会没太紧张吧?咱们部门氛围挺轻松的,不用有压力。
林砚秋连忙点头道谢,正想再说些什么,就见部门主管陈姐拿着文件夹走进来,对着所有人说:“刚跟运营部对接完,下周要推的那个活动方案,还需要再‘打磨’一下细节。特别是用户画像这块,数据得再‘夯实’,不能太笼统,不然落地的时候容易出问题。”
“打磨细节”“夯实数据”——林砚秋悄悄在笔记本上记下这两个词,心里有点犯嘀咕:“打磨”是要改哪里?“夯实”又具体要补充哪些数据?她昨晚看方案时,觉得用户画像已经写得挺详细了,可陈姐这么说,显然还有提升空间。
没等她细想,陈姐又看向苏蔓和另一个同事:“你们俩负责的那个子模块,进度得再‘盯紧’点,别等截止日期到了才赶工。有问题及时‘同步’,别自己闷头扛,团队协作最重要。”
苏蔓立刻应下来:“放心陈姐,我们明天就跟数据部碰一下,把用户分层的数据再核对一遍,有结果了马上跟您‘同步’。”
林砚秋坐在旁边,听得更迷糊了。“盯紧进度”还好理解,可“同步”到底是要发消息、开短会,还是发邮件?她怕自己问出来显得太外行,只能暂时把疑问压在心里,打算等会儿私下问苏蔓。
没过多久,张姐拿着一份报表过来,递给林砚秋:“小秋,你刚回国,可能对咱们这边的业务数据不太熟。这份是上个月的用户增长报表,你先‘消化’一下,下午三点咱们简单碰个面,你说说自己的‘初步判断’就行,不用太复杂。”
“消化报表”“初步判断”——又是两个新说法。林砚秋接过报表,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和图表,只觉得头又开始隐隐作痛。在伦敦工作时,同事们沟通都很直接,说“需要修改方案”就不会说“打磨方案”,说“补充数据”就不会说“夯实数据”,哪有这么多“弯弯绕绕”。
好不容易熬到下午三点,林砚秋拿着“消化”了半天的报表,跟张姐一起进了小会议室。她刚开口说“我觉得上个月的用户增长主要靠新注册活动,但是留存率有点低”,张姐就点点头:“你的‘判断’挺准的。不过咱们还得再挖深一点,看看低留存是因为产品功能没跟上,还是运营活动没触达到位。后续可以跟产品部‘对齐’一下,看看他们接下来的迭代计划里,有没有针对留存的优化。”
“对齐”——林砚秋赶紧在心里记下来。她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自然:“张姐,我想问一下,‘对齐’具体是要怎么操作呀?是我直接去找产品部的同事沟通,还是需要先跟您或者陈姐说一声?”
张姐愣了一下,随即笑着说:“瞧我,忘了你刚回来,可能没听过这些说法。‘对齐’就是同步信息、达成共识的意思。你要是想跟产品部沟通,先跟我‘同步’一声,我帮你牵个线,免得找错人浪费时间。”
林砚秋这才恍然大悟,连忙道谢:“谢谢张姐,我之前在伦敦没听过这些说法,刚才一直没敢问,怕闹笑话。”
“这有什么好笑话的,谁刚开始都有不适应的时候。”张姐摆摆手,语气很温和,“咱们这些‘黑话’,其实就是图个沟通方便,时间长了就习惯了。你要是再听到不懂的,别憋着,随时问我或者苏蔓都行。”
从会议室出来,林砚秋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她看着笔记本上记满的“职场黑话”,突然觉得,回国后的适应,比她想象中更琐碎——不仅要适应外卖软件的“选择焦虑”,还要适应职场里这些独特的沟通方式。
这时,苏蔓发来一条消息:“晚上部门聚餐,陈姐说带你一起去,正好跟大家多熟悉熟悉。下班在楼下大厅等我就行~”
林砚秋看着消息,心里既期待又有点紧张。聚餐时会不会又有新的“规矩”要适应?她揉了揉太阳穴,却还是忍不住笑了笑——不管怎么说,这也是融入团队的一步,就像苏蔓说的,慢慢适应,总会越来越好的。她拿起手机,给苏蔓回了个“好的”,然后翻开报表,继续琢磨那些还没“消化”完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