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苏蔓往楼下餐厅走时,林砚秋还在回想早上晨会的“英语尴尬”,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手机壳——那是伦敦室友送的,印着泰晤士河的夜景,此刻却像个小小的提醒,让她记着要尽快适应国内的节奏。
“这家餐厅的糖醋排骨是招牌,我每次来都点,肉质特别嫩,酸甜度也刚好,不像有的店要么太甜要么太酸。”苏蔓边走边说,脚步轻快,“对了,他们家还有上海本帮菜,比如响油鳝糊、草头圈子,你要是想吃家乡味,也可以试试。”
林砚秋笑着点头,心里却有点恍惚。在伦敦时,午餐要么是公司食堂的三明治配沙拉,要么是自己提前做好的便当,选择简单,不用费太多心思。可回国后,单是“中午吃什么”,好像就成了需要认真琢磨的事。
到了餐厅,里面已经坐了不少人,大多是附近公司的上班族,三三两两地围坐在桌前,一边吃饭一边聊工作。苏蔓熟门熟路地找了个靠窗的位置,拿起菜单递给林砚秋:“你看看想吃什么,不用客气,我请你,就当欢迎新同事。”
林砚秋接过菜单,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菜名,突然有点犯难。糖醋排骨、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番茄牛腩……这些都是她以前爱吃的菜,可真要选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挑哪个。她犹豫了半天,还是把菜单推回给苏蔓:“我也不知道选什么,你帮我推荐一个吧,清淡点的就行。”
“那我帮你点个清蒸鲈鱼吧,肉质嫩,还不油腻,再配个清炒时蔬,刚好。”苏蔓熟练地叫来服务员,报上菜名,又补充道,“两份米饭,再来一壶菊花茶。”
等菜的时候,苏蔓拿出手机刷着外卖软件,笑着说:“其实我有时候懒得下楼,就点外卖,不过外卖虽然方便,总没有现做的好吃。你平时喜欢点外卖吗?”
林砚秋摇摇头:“我刚回国,还没怎么用过外卖软件,之前在伦敦都是自己做饭或者去餐厅吃。”
“那你可得学学,国内的外卖可方便了,想吃什么都能点到,而且半小时就能送到。”苏蔓说着,把手机递给林砚秋,“你看,这个软件上有各种菜系,川菜、粤菜、日料、西餐,还有奶茶、蛋糕,连水果都能送。”
林砚秋接过手机,看着屏幕上五花八门的店铺和菜品,眼睛都有点花了。每个店铺下面都有评分、评价、销量,还有各种优惠券、满减活动,光是看这些,就觉得头大。她随便点开一家川菜馆,看着里面的麻婆豆腐、水煮鱼、夫妻肺片,又点开一家日料店,看着刺身、寿司、寿喜锅,来来回回翻了好几页,还是不知道该选什么。
“是不是觉得太多了,反而不知道选了?”苏蔓看出了她的纠结,笑着说,“我刚开始用的时候也这样,后来就有经验了,要么选评分高的,要么选自己常吃的,或者看看同事们都在点什么,跟着点准没错。”
林砚秋点点头,把手机还给苏蔓,心里却有点无奈。在伦敦时,午餐选择少,虽然单调,但不用花时间纠结;可国内的午餐选择太多,反而让她生出一种“选择焦虑”——担心选的不好吃,担心踩雷,担心浪费钱,甚至担心配送时间太长,影响下午上班。
这时,服务员把菜端了上来。清蒸鲈鱼冒着热气,鱼肉洁白细嫩,上面撒着葱丝和姜丝,看起来就很有食欲;清炒时蔬绿油油的,还带着水珠,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苏蔓拿起筷子,夹了一块鲈鱼递给林砚秋:“快尝尝,这家的清蒸鲈鱼真的超好吃。”
林砚秋尝了一口,鱼肉果然鲜嫩,汤汁鲜而不腥,带着淡淡的姜葱味,确实很合她的口味。她又夹了一筷子时蔬,清爽可口,解腻又健康。
“怎么样,没让你失望吧?”苏蔓看着她的表情,笑着说,“其实有时候不用纠结,多尝试几次,就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店和菜品了。就像你刚入职一样,慢慢适应,总会越来越好的。”
林砚秋点点头,心里的“选择焦虑”渐渐消散了些。她想起早上晨会的尴尬,想起昨天HR李姐说的“本土化规则”,突然觉得,回国后的适应,不仅仅是职场上的,还有生活里的点点滴滴——从用外卖软件选午餐,到适应地铁早高峰,再到理解同事间的“黑话”,每一件小事,都是融入的过程。
吃完午饭,和苏蔓一起走回公司的路上,林砚秋拿出手机,下载了苏蔓推荐的外卖软件。她看着屏幕上的“新用户专享优惠券”,心里暗暗决定,明天就试试点外卖,慢慢克服这种“选择焦虑”。
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林砚秋看着路边来往的人群,看着街边的店铺,突然觉得,虽然回国后有很多需要适应的地方,但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细节,也正是“回家”的意义所在。她深吸一口气,脚步比来时更轻快了些——因为她知道,每解决一个小问题,每适应一个小细节,她就离真正的“落地”更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