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风带着桂花的甜香,吹进江城一中的校门。李瑞抱着一摞英语课本,刚走进高二(3)班的教室,就看见靠窗的位置上,谢晨正低头调试着一台旧笔记本电脑,阳光透过玻璃,在他专注的侧脸上投下淡淡的光晕。
“谢晨,这道英语阅读题,你帮我看看呗?”李瑞放下课本,把练习册推到他面前。谢晨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睛弯了弯,接过练习册,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英文:“这个长难句要拆分结构,你看主语是‘the
research’,谓语是‘shows’……”
李瑞和谢晨是从小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家住在同一个老胡同里。小时候,李瑞总跟着谢晨在胡同里疯跑,谢晨会把捡到的漂亮石子分给她,而李瑞则会教谢晨读英语单词——那时她就显露出对英语的喜爱,抱着一本《英语900句》,读得像模像样。
上了高中,两人分到同一个班,又成了同桌。李瑞偏科严重,英语成绩稳居年级前列,数学却常常拖后腿;谢晨正好相反,计算机和数学是他的强项,英语却总在及格线边缘徘徊。于是,两人默契地达成了“互助协议”:李瑞帮谢晨补英语,谢晨给李瑞讲数学和计算机知识。
每天午休时,教室里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李瑞会把英语语法知识点整理成清晰的笔记,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重点,一句一句教谢晨读课文,纠正他的发音;谢晨则会拿出草稿纸,把复杂的数学公式拆解得通俗易懂,还会给李瑞讲计算机编程的逻辑,偶尔用代码写个小动画逗她开心。
有一次,谢晨的英语单元测验又没及格,他看着试卷上的红叉,难得地皱起了眉。李瑞看出他的沮丧,从书包里掏出一个纸飞机,机翼上用英语写着“Never
give
up”。“谢晨,你看,”她把纸飞机递给他,“就像你教我的,遇到难题要拆解,英语也一样,我们慢慢补,肯定能进步。”
谢晨接过纸飞机,看着机翼上娟秀的字迹,心里一暖。那天下午,他主动找李瑞要了以前的英语笔记,晚上在台灯下,逐字逐句地研究,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用红笔圈出来,第二天一早就找李瑞请教。从那以后,谢晨的英语成绩开始稳步提升,虽然依旧比不上李瑞,却再也没有掉过及格线。
而李瑞在谢晨的帮助下,数学成绩也有了明显进步。以前看到函数题就头疼的她,渐渐能独立解出复杂的应用题。有一次,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表扬她:“李瑞同学最近进步很大,这道压轴题,全班只有她和谢晨做对了。”李瑞看向谢晨,两人相视一笑,眼里满是默契。
除了学习,两人还有各自的小目标。李瑞的梦想是考上北京外国语大学,将来成为一名翻译,她总说:“语言是连接世界的桥梁,我想通过英语,认识更多有趣的人,了解不同的文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每天早上五点半就起床,在校园的小树林里背单词、练口语,风雨无阻。
谢晨则对计算机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他的理想是考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研发出更智能的软件。课余时间,他几乎都泡在学校的计算机房里,自学编程知识,还和同学一起参加了省级计算机竞赛。有一次,为了调试一个程序,他在计算机房待了整整两天,累了就趴在桌子上睡一会儿,饿了就吃面包喝矿泉水。
李瑞知道谢晨对计算机的执着,也心疼他总熬夜。于是,她每天都会给谢晨带一杯热牛奶,提醒他按时吃饭;周末的时候,还会拉着谢晨去操场跑步,让他放松一下。“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李瑞叉着腰,像个小老师,“你要是把身体熬坏了,怎么去清华搞研发?”谢晨笑着点头,乖乖跟着她去跑步,阳光洒在两人身上,勾勒出青春最美好的模样。
高三那年,学习压力陡然增大,试卷像雪花一样飘来,模拟考试一场接着一场。两人互相打气,成了彼此最坚实的依靠。每次考试结束,不管成绩好坏,他们都会一起分析试卷,找出问题所在。李瑞考得不好时,会趴在桌子上偷偷抹眼泪,谢晨就会递上纸巾,给她讲个笑话,再帮她梳理知识点;谢晨遇到难题卡壳时,李瑞会陪他一起查资料、找方法,鼓励他不要放弃。
有一次,李瑞参加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决赛前一天,她突然怯场了,对着镜子练习时,声音都在发抖。谢晨看出她的紧张,拉着她来到学校的天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新的纸飞机,上面写着“你是最棒的”。“李瑞,”谢晨看着她的眼睛,认真地说,“你平时那么努力,口语那么好,一定能拿到好成绩。就算没拿到,也没关系,在我心里,你已经很优秀了。”
李瑞看着谢晨真诚的眼神,心里的不安渐渐消散。她接过纸飞机,用力扔向天空,纸飞机在风中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那天晚上,她重新振作起来,反复练习演讲内容,谢晨则在一旁当她的听众,帮她指出不足。最终,李瑞在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拿到证书的那一刻,她第一个冲向谢晨,激动地抱住了他:“谢晨,谢谢你!”
谢晨在准备计算机竞赛时,也遇到了不小的挑战。他们团队研发的软件,在测试阶段出现了严重的漏洞,离比赛只有一周时间,大家都慌了神。谢晨作为团队负责人,压力巨大,连续几天都没睡好。李瑞看在眼里,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每天给她带他爱吃的饭菜,在他熬夜时,默默坐在旁边看书陪着他。
有一天晚上,谢晨对着电脑屏幕,眉头紧锁,李瑞走过去,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别着急,我们一起想想办法。你之前教我的逻辑思维,说不定能用上呢?”虽然李瑞不懂编程,但她陪着谢晨一起梳理思路,帮他整理资料,给了他莫大的鼓励。最终,谢晨和团队成员一起,在比赛前一天成功修复了漏洞,在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拿到了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加分资格。
高考越来越近,两人都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他们一起在教室里刷题到深夜,一起在食堂吃简单的饭菜,一起在操场上散步缓解压力。李瑞会给谢晨划英语重点,谢晨会帮李瑞押数学题,他们约定,要一起考上心仪的大学,在各自的领域里发光发热。
高考结束那天,走出考场的那一刻,两人都松了一口气。他们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狂欢,而是像往常一样,来到学校的小树林里。李瑞靠在树上,看着天上的云朵,笑着说:“谢晨,不管结果怎么样,这三年,谢谢你一直陪着我,帮我补数学。”谢晨看着她,眼里满是温柔:“我才要谢谢你,要是没有你,我的英语肯定考不上及格线。”
等待成绩的日子,既漫长又煎熬。李瑞每天都在忐忑中度过,一会儿担心自己的英语发挥失常,一会儿又怕数学拖后腿。谢晨看出她的焦虑,每天都会约她出去散步、看书,给她讲一些轻松的趣事,缓解她的压力。“别担心,”谢晨说,“以你的实力,北外肯定没问题。”
终于,高考成绩公布的那天,李瑞颤抖着手打开电脑,输入准考证号。当看到屏幕上的分数时,她激动得跳了起来——她的分数远超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她第一时间给谢晨打电话,声音都带着哭腔:“谢晨,我考上了!我能去北外了!”
电话那头,谢晨的声音也满是喜悦:“太好了,李瑞!我也考上了,清华计算机系!”
那一刻,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有了最好的回报。两人约在老地方见面,李瑞拿着北外的录取通知书,谢晨握着清华的通知书,相视一笑,眼里都闪着泪光。他们知道,这张通知书背后,是无数个挑灯夜读的夜晚,是彼此陪伴的温暖,是青春里最坚定的双向奔赴。
开学前,两人一起回了趟高中校园。走到曾经的教室,看到靠窗的那个座位,仿佛还能看到当初一起学习的身影。李瑞从书包里掏出一张纸,折了一个纸飞机,上面用英语写着“未来可期”,递给谢晨。谢晨接过纸飞机,又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小的U盘,递给李瑞:“这里面有我写的一个小程序,以后不管我们离多远,都能随时联系。”
李瑞接过U盘,紧紧攥在手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两人身上,温暖而明亮。他们知道,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会充满新的挑战和机遇,他们会在不同的城市,为了各自的梦想努力奋斗,但这份青梅竹马的情谊,这份互相扶持的温暖,会一直陪伴着他们,走过人生的每一段旅程。
后来,李瑞在北外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各种翻译实践活动,成了学校里的佼佼者;谢晨在清华潜心研究计算机技术,参与了多个重要项目,展现出过人的天赋。他们虽然身处两地,却经常通过电话、视频分享彼此的生活和学习,遇到难题时,依旧会第一时间想到对方,就像高中时那样,互相鼓励,互相支持。
有人问李瑞,青春里最幸运的事是什么?她总会笑着说:“是遇到了谢晨,我们一起努力,一起成长,成为了更好的自己。”而谢晨也总会说:“李瑞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的高中时光,让我有勇气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青春的路上,总有那么一个人,会陪你走过迷茫,陪你抵御风雨,陪你一起奔向更好的未来。就像李瑞和谢晨,他们用彼此的陪伴和努力,书写了一段关于青春、梦想与情谊的美好故事,而这段故事,会在时光的长河里,散发着温暖而耀眼的光芒,一直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