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xiaoxiao故事 > 第6章
湘西的山,总在雨季被云雾裹得严严实实。田阿支十七岁那年的夏天,雨下了整整一个月,家里的玉米地被洪水冲得稀烂,弟弟妹妹的学费还没凑齐,爹蹲在门槛上抽了一夜旱烟,第二天红着眼圈说:“阿支,别读了,跟你表姐去广东进厂,挣了钱先供弟妹读书。”
那天,田阿支把压在箱底的初中毕业证小心翼翼地折好,塞进贴身的衣袋里。毕业证上的照片,是她剪着齐耳短发的样子,眼神里还带着对未来的懵懂。她没哭,只是帮娘把几件旧衣服叠进蛇皮袋,心里默默念着:“等挣够钱,我还想读书。”
坐了三十多个小时的绿皮火车,田阿支跟着表姐踏进了东莞一家电子厂。厂区像个密不透风的笼子,两排宿舍楼对着几栋厂房,每天从宿舍到车间,两点一线。她被分到流水线,负责给电路板焊零件,工位前的台灯亮到深夜,焊枪烫得手指起了好几个水泡,她咬着牙,把眼泪憋回去——她知道,每个月一千二的工资,要寄回家里一千,剩下的两百块,要省着花。
宿舍里住了八个姑娘,大多和她一样,是从农村出来的辍学生。晚上躺在床上,大家聊的都是哪个车间的工资高、哪个牌子的护肤品便宜,只有田阿支,会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翻看从家里带来的旧课本。有次被室友撞见,对方笑着说:“阿支,都出来打工了,还看这些干啥?能当饭吃?”她抿抿嘴,没说话,心里却更坚定了:“一定要想办法,重新走进课堂。”
进厂的第三年,田阿支攒了五千块钱。她没寄回家,而是偷偷报了镇上成人自考的辅导班,专业选了“汉语言文学”——这是她初中时最喜欢的科目,课本里那些带着墨香的文字,总让她想起教室窗外的梧桐树。辅导班每周上三次课,都在晚上七点到九点。为了赶课,她每天下班后扒两口饭就往镇上跑,课后再借着路灯的光,在路边的石凳上复习到深夜。
流水线的工作本就累,加上熬夜学习,田阿支的身体渐渐吃不消。有次在车间焊零件时,她因为犯困,手抖着把焊锡滴到了手上,烫出一个硬币大的疤。组长骂了她一顿,扣了她半个月绩效。她躲在卫生间里,看着手上的伤疤,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表姐找到她,劝道:“阿支,别这么拼了,女孩子家,挣点钱嫁个好人家,比啥都强。”她摇摇头,擦干眼泪说:“姐,我不想一辈子都在流水线上,我想试试,看看自己还能走多远。”
自考的难度远超田阿支的想象。她初中基础薄弱,很多知识点都要从头学起。《现代汉语》里的拼音规则,她背了又忘,忘了又背;《文学概论》里的理论概念,晦涩难懂,她就把知识点抄在小纸条上,贴在工位前、宿舍墙上,一有空就看。有次考《古代汉语》,她考了三次才通过,拿到成绩单那天,她在厂区的小河边坐了很久,看着河水缓缓流淌,心里又酸又甜——那是她第一次尝到“坚持”的滋味。
为了有更多时间学习,田阿支换了份工作,在一家小公司当文员,虽然工资比进厂时低了两百块,但每天能准时下班,周末还有休息时间。文员的工作需要用电脑,可她连基本的打字都不会。她咬牙花三百块钱买了台二手电脑,晚上在宿舍里,跟着网上的教程一点点学。手指在键盘上敲得生疼,她就把棉花裹在指尖上,练到深夜,键盘上都沾着她的血迹。半年后,她不仅能熟练打字,还学会了用办公软件,工作做得越来越顺手。
自考的路,她走了整整五年。这五年里,她没买过一件新衣服,没去过一次电影院,所有的时间和钱,都花在了学习上。有一年春节,她没回家,留在东莞看书,除夕晚上,她煮了一碗泡面,就着窗外的烟花,把《外国文学》的最后一章看完。那天,她给家里打电话,娘在电话里哭着说:“阿支,别太累了,家里现在好过多了,你要是想回来,娘养你。”她笑着说:“娘,快了,等我拿到毕业证,就回去看你们。”
二十五岁那年夏天,田阿支终于拿到了自考本科毕业证。那天,她穿着攒了三个月工资买的连衣裙,站在自考办门口,看着证书上自己的名字,眼泪止不住地流。这五年,她考了十四门课,失败过,沮丧过,甚至想过放弃,但每次想到初中时没能继续的学业,想到爹娘期盼的眼神,她就又有了力气。她知道,这张证书,不仅是对自己的交代,更是打开新世界的钥匙。
拿到毕业证后,田阿支辞掉了文员的工作,应聘到一家文化公司当编辑。面试那天,HR看着她的自考学历,有些犹豫,问她:“你没有全日制学历,为什么觉得自己能胜任这份工作?”田阿支拿出自己这几年写的读书笔记、发表过的短文,认真地说:“我知道自己起点低,但我愿意比别人更努力,我会用成绩证明自己。”
编辑的工作比田阿支想象的更具挑战性。她要负责图书的校对、策划,还要和作者沟通。刚开始,她经常犯错误,校对时漏掉错别字,策划方案被领导打回好几次。她没气馁,每天提前一小时上班,把公司的旧图书翻出来,一页页地学习校对技巧;下班后,她留在公司,对着优秀的策划方案反复琢磨,直到弄懂为止。同事们都说:“田阿支就像个‘拼命三娘’,好像永远有使不完的劲。”
努力终究不会白费。一年后,田阿支负责的第一本书顺利出版,销量远超预期。领导在会上表扬她,说她“有灵气,更有韧劲”,给她涨了工资,还升了职。她拿着涨薪后的工资,给家里寄了一大笔钱,让爹娘把老房子翻新了,还给弟弟妹妹买了新电脑,让他们好好读书。爹娘在电话里笑着说:“阿支,你现在成了家里的骄傲,村里人都夸你有出息。”
工作稳定后,田阿支没停下学习的脚步。她利用业余时间,考上了在职研究生,继续攻读“汉语言文学”专业。周末,她背着书包去学校上课,坐在教室里,看着身边比自己年轻的同学,她心里满是感慨——从流水线的女工,到坐在大学课堂里的学生,她花了十年时间,终于追上了曾经错过的时光。
研究生毕业后,田阿支跳槽到了一家更大的文化公司,担任策划部经理。她不仅自己做得好,还经常帮助那些和她一样从农村出来、想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年轻人。她给家乡的中学捐了一批图书,还在公司里设立了“助学基金”,资助家庭困难的员工参加继续教育。有人问她:“你为什么要做这些?”她笑着说:“我曾经也走了很多弯路,知道没机会读书的苦,能帮别人一把,就像帮当年的自己。”
三十岁那年,田阿支在东莞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搬家那天,她把初中毕业证和自考毕业证、研究生毕业证一起,装在一个精致的相框里,挂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证书上,也洒在她脸上,她的眼神里,不再是当年的懵懂,而是自信和从容。
春节回家时,田阿支带着爹娘和弟弟妹妹,去县城里最好的饭店吃饭。饭桌上,妹妹兴奋地说:“姐,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样,考上大学,去大城市工作。”田阿支摸了摸妹妹的头,笑着说:“只要你想,就一定能做到。记住,不管起点有多低,只要不放弃,就总有机会站得更高。”
饭后,田阿支沿着家乡的小路散步。路边的玉米地长势正好,绿油油的叶子在风中摇曳。她想起十七岁那年,就是在这片被洪水冲毁的玉米地前,她做了辍学打工的决定。那时的她,绝不会想到,十年后,自己能从流水线的女工,变成坐在办公室里策划图书的经理,能靠着自己的努力,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更能活成自己曾经向往的样子。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田埂上,给万物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田阿支看着远方的山峦,心里充满了感恩——感恩当年那个没放弃的自己,感恩一路上帮助过她的人,更感恩这个给了普通人机会的时代。她知道,自己的路还很长,未来,她还要继续学习,继续努力,不仅要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还要帮助更多像她一样的人,找到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如今,田阿支依旧保持着读书的习惯,每天下班后,她都会坐在书桌前,读几页书,写几笔感悟。书桌上,放着她刚买的一套《鲁迅全集》,书页间夹着一张小小的书签,上面写着她最喜欢的一句话:“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她知道,自己就像那只萤火,曾经在黑暗中摸索,如今,终于靠自己的努力,点亮了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