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xiaoxiao故事 > 第2章
九月的雨,把青石坳的山路浇得又滑又黏。刘承背着半旧的帆布包,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山上走,裤脚卷到膝盖,溅满了泥点。包里除了几件换洗衣物,还有一捆用塑料布仔细裹着的课本——这是他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走进青石坳小学。
青石坳小学坐落在山坳的平地上,三间土坯房,屋顶铺着褪色的瓦片,风一吹就“哗啦”响。教室里,十几张缺腿的木桌用石头垫着,黑板是用墨汁刷过的木板,墙角堆着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小板凳。校长是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握着刘承的手叹气道:“小刘老师,委屈你了,咱这地方偏,留不住人,前几任老师最长的也没待过半年。”
刘承笑了笑,露出一口白牙:“校长,我打小在山里长大,不怕苦。”他没说的是,来之前他本有机会留在县城的重点小学,可看到教育部门征集乡村教师的公告时,他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村里因为没老师,孩子们要走两小时山路去邻村上学,冬天冻裂的脚后跟沾着雪,疼得直哭。
开学第一天,刘承点着名,发现有三个孩子没来。他问清地址,当天下午就揣着两个白面馒头,顺着山间小路去找。第一个孩子叫狗蛋,家在半山腰的破窑洞里,娘卧病在床,他正背着竹篓捡柴。刘承蹲下来,摸了摸孩子冻得通红的手:“狗蛋,跟老师去学校吧,学会了知识,将来能给娘治病。”孩子低下头,小声说:“俺爹说,读书没用,不如多捡点柴。”刘承没走,帮着狗蛋把柴背回家,又跟他爹聊了半宿,从读书能认路、算账,说到山外的世界,最后硬是把人给说动了。
等把三个孩子都劝回学校,刘承的鞋已经磨破了两双。他自己掏钱,给家里困难的孩子买了文具,又在教室里支起一块木板,当作“图书角”,把自己带来的书和从县城募捐来的书整齐地摆上去。每天放学后,他还会留下来,给基础差的孩子补课,直到天黑透了,才借着月光往自己住的小土屋走。
青石坳的冬天格外冷,教室里没有暖气,孩子们冻得手都握不住笔。刘承看着心疼,把自己的工资拿出来,买了煤和炉子,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去学校生炉子,等孩子们来的时候,教室里已经暖烘烘的。有一次,他生炉子时不小心被火星烫到了手,起了好几个水泡,可他还是照样给孩子们上课,只是写字的时候,手忍不住发抖。孩子们看在眼里,下课后偷偷从家里带来红薯和玉米,塞到他手里,说:“刘老师,你吃,吃了手就不疼了。”
开春的时候,县里来了通知,说要选一批优秀教师去市里培训。校长第一个想到了刘承,说:“小刘,这是个好机会,去市里学学,对你以后有好处。”刘承却摇了摇头,指着教室里正在练字的孩子们说:“校长,我走了,孩子们的课就没人代了。再说,我觉得在这儿教他们,比去市里培训更实在。”其实,他不是不想去,只是放心不下这些孩子。有个叫丫丫的小姑娘,父母在外打工,跟着奶奶过,性格特别内向,说话都不敢抬头,刘承花了三个月时间,每天陪她说话、给她讲故事,才让她慢慢开朗起来,他要是走了,怕丫丫又变回以前的样子。
日子一天天过去,刘承在青石坳小学待了一年又一年。他教孩子们读书写字,也教他们唱歌画画,还带着他们去山上认识草药、观察小鸟,告诉他们山外的世界有多精彩。有孩子问他:“刘老师,你去过山外吗?为什么不留在山外,要来这么偏的地方当老师呀?”刘承笑着说:“老师去过,但老师觉得,把你们教好,让你们能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比我自己留在山外更有意义。”
那年夏天,山里下了暴雨,引发了山洪。刘承正在给孩子们上课,突然听到外面传来“轰隆”一声响,他心里一紧,赶紧让孩子们往教室后面退。没过多久,洪水就漫到了教室门口,眼看就要灌进来。刘承把孩子们一个个背到高处,又折回去拿教室里的课本和文具。就在他抱着一摞书往回跑的时候,屋顶的瓦片突然掉了下来,砸在了他的背上。他忍着疼,把书放好,又接着转移孩子,直到最后一个孩子安全了,他才瘫坐在地上,后背的衣服已经被血染红了。
孩子们吓得直哭,围着他喊:“刘老师,你别有事!”刘承虚弱地笑了笑,说:“别哭,老师没事,你们安全就好。”那次受伤,刘承在床上躺了半个月,可他心里惦记着孩子们,刚能下床,就拄着拐杖去了学校。孩子们看到他,都跑过来围着他,有的给他递水,有的给他捶背,丫丫还把自己攒了好久的糖塞到他嘴里,说:“刘老师,糖是甜的,你吃了就不疼了。”
后来,刘承教过的孩子,有好几个考上了县里的中学,还有一个考上了大学,成了青石坳第一个大学生。那个孩子来跟他告别时,哭得稀里哗啦:“刘老师,要是没有你,我根本不可能考上大学。你放心,等我将来毕业了,一定回来,跟你一起教这里的孩子。”刘承拍着他的肩膀,眼里满是欣慰:“好,老师等你回来。”
不知不觉,刘承在青石坳小学待了二十年。他的头发已经有些花白,眼角也爬上了皱纹,手上布满了老茧,那是常年握笔、生炉子、帮孩子们修桌椅留下的痕迹。曾经的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教室里有了崭新的桌椅和多媒体设备,可他还是那个背着帆布包,每天早早去学校的刘老师。
有一年教师节,县里给刘承颁发了“最美乡村教师”的证书。颁奖台上,主持人问他:“刘老师,您在山里教了二十年书,有没有后悔过?”刘承看着台下坐着的、从各地赶回来的学生,又想起了青石坳小学里那些等着他上课的孩子,笑着说:“不后悔。我是山里长大的,知道山里的孩子多渴望知识。能做他们的点灯人,看着他们一个个走出大山,活出自己的样子,这就是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事。”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些曾经被他照亮过的孩子,眼里都闪着泪光。他们知道,刘老师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在青石坳的山坳里,为他们点亮了一盏盏希望的灯,而这盏灯,会一直亮着,照亮更多孩子前行的路。
如今,刘承还在青石坳小学教书。每天早上,当第一缕阳光照进教室,他都会站在讲台上,看着孩子们一张张充满朝气的脸,开始新一天的课程。他依旧会在放学后给孩子补课,会在冬天早早生好炉子,会把自己的书分给孩子们看。在他心里,这些孩子就像山间的小树苗,只要用心浇灌,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而他,愿意做那个默默浇灌的人,直到自己走不动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