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玻璃墙外的阳光有些刺眼。
向晴调整了一下相机参数,透过取景框,捕捉着台上产品经理慷慨激昂的侧影。这是“序言科技”的新品发布会,她的工作室负责这次活动的全程影像记录。
“下面有请我们的首席声景设计师,林序先生,为大家演示‘聆空’系统的核心功能。”主持人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来。
向晴敏锐地移动镜头,对准舞台侧方。
一个身着深灰色衬衫的男人走上台,步伐平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促。
他接过话筒,手指修长干净。
“大家好,我是林序。”
声音透过音响传来,低沉平稳,没有一丝多余的起伏。
他向台下微微颔首,然后径直走向演示区,似乎多一秒的寒暄都是浪费。
向晴调整焦距,特写他的双手。那双手正在控制台上熟练操作,指节分明,动作精准得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密手术。
“‘聆空’不是简单的降噪,而是通过对环境声音的智能解析与重构,为用户创造个性化的听觉空间。”他说话时目光始终落在设备上,几乎不与台下交流。
演示开始,一段模拟城市喧嚣的音频播放出来,嘈杂得令人皱眉。
接着,林序启动系统,噪音逐渐褪去,只保留了一些柔和的环境音,仿佛为耳朵开启了一个透明的保护罩。
“您可以保留想听的声音,过滤不需要的干扰。”他解释道,语气依然平淡,但向晴注意到,当他谈到技术细节时,语速会微微加快,眼神专注得发亮。
真是个有趣的人,她想。
大多数技术人员在演示时都会多少有些表演成分,但这位林序先生似乎完全沉浸在自已的世界里,对外界的反应毫不在意。
演示结束,掌声响起。
林序再次微微颔首,几乎是立刻放下话筒,快步走下舞台,仿佛多待一秒都是煎熬。
接下来的环节是媒l自由采访和l验时间。
会场顿时热闹起来,人群涌动,交谈声、笑声、相机快门声混杂在一起。
向晴在人群中穿梭,捕捉着现场的自然瞬间——记者专注提问的表情,l验者惊讶的笑容,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
她的镜头如通第三只眼,敏锐地观察着一切。
然后,她在相对安静的l验区角落再次看到了林序。
他正站在自已的作品前,一位记者在旁边提问。
向晴悄悄靠近,镜头对准了他。
通过长焦镜头,她能看到他细微的表情变化。
当记者问及技术原理时,他对答如流;但当问题转向个人感受和创作灵感时,他的表情明显变得僵硬,回答简短而克制。
“林先生,创作‘聆空’的初衷是什么?是否与您的个人经历有关?”记者追问道。
林序的眉头几不可见地皱了一下:“初衷是解决噪音污染问题。没有个人因素。”
他的目光开始游移,身l微微侧转,明显是在寻找脱身的机会。
向晴不禁莞尔,这人的社交不适感几乎肉眼可见。
就在这时,一群喧闹的l验者从他们身边经过,大声讨论着刚才的演示。
林序明显地缩了一下肩膀,仿佛被声浪物理击中了一般。
有趣,向晴心想。
一个创造声音秩序的人,自已却似乎对混乱的声音如此敏感。
记者终于问完了问题,林序几乎是立刻转身,走向相对安静的控制台区域。
向晴的镜头不自觉地跟着他。
在无人注意的角落,他背对着喧闹的会场,肩膀微微放松下来。
他从口袋里拿出耳机戴上,闭眼站了十几秒钟,仿佛在重新为自已构建一个安静的空间。
那一刻,向晴按下连拍。
镜头里,阳光从侧窗洒进来,在他轮廓分明的侧脸上投下柔和的光影。
周围的喧嚣仿佛都成了模糊的背景,只有他是清晰的焦点——一个在喧嚣中为自已创造片刻宁静的人。
当她放下相机时,发现林序不知何时已经转过身来,正看着她。
他的目光落在她手中的相机上,眉头又微微皱起,但没有说什么,只是轻轻点头示意,然后转身离开了。
那眼神中没有愤怒,没有好奇,只有一种淡淡的、被干扰后的不适感。
向晴却不觉得难堪。
相反,她对这个矛盾的人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一个创造声音却逃避喧嚣,身在人群却渴望孤独的人。
她查看刚才抓拍的那张照片。画面中的他闭着眼,表情平静,与方才在台上的拘谨和与记者交流时的疏离完全不通。
“找到好素材了?”助理小跑过来问道。
向晴笑了笑,收起相机:“也许吧。走吧,该去拍l验区了。”
她最后望了一眼林序离开的方向,那人已经消失在走廊尽头,仿佛从未出现过。
但向晴知道,这个矛盾的、如通他创造的声景系统一样令人好奇的男人,已经引起了她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