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第一章《春醒柳河:新局启》
第1节:冷链车过后的余温
柳河村的晨雾还没散透,港口方向传来的汽笛声就飘进了村头。苏晚站在有机基地的田埂上,望着远处冷链车消失的方向,指尖还留着昨天和司机握别时的粗糙触感——那辆车装着柳河村第一批出口欧洲的红薯,也装着全村人三年来的盼头。
田埂边的荠菜刚冒芽,沾着露水,像撒了把碎钻。身后传来脚步声,赵青山扛着锄头走来,棉袄上还带着灶膛的烟火气:“晚丫头,早饭没吃吧?你婶子蒸了红薯馒头,让我给你带两个。”他把用油纸包着的馒头递过来,油纸渗着油星,“村里老少爷们都在村委会门口聚着呢,说要挂灯笼,热闹热闹。”
苏晚接过馒头,咬了一口,甜香混着麦香在嘴里散开,是小时候的味道。她跟着赵青山往村委会走,路上遇见王奶奶挎着竹篮,篮子里装着刚煮好的红薯,见了她就往手里塞:“晚丫头,尝尝,今年的头茬红薯,甜着呢!”王奶奶的手皱得像老树皮,却把红薯递得很稳,“以前总怕红薯烂在地里,现在倒好,能卖到外国去,你爷爷要是知道,肯定高兴。”
村委会门口已经聚了不少人,张大爷搬来梯子,正往门框上挂红灯笼;几个妇女坐在石碾子上,手里纳着鞋底,嘴里聊着去年的收成;村小学的孩子们围着刚换的新课桌椅,叽叽喳喳地说要在文化园里种红薯。苏晚被人群围着,听着此起彼伏的道谢声,心里却没敢松劲——她兜里揣着林晓昨天发来的消息,意大利一家食品公司看到了欧盟认证的报道,想和柳河村谈新订单,还提到了“红薯衍生品”,这是她之前没敢深想的领域。
“晚丫头,你倒是说句话啊!”赵青山推了推她,“大伙儿都等着听你说,下一步咱干啥?”
苏晚回过神,望着眼前一张张黝黑的脸,清了清嗓子:“冷链车只是开始,接下来咱要做三件事——建红薯文化园,接意大利的新订单,还有搞红薯深加工。”她顿了顿,从帆布包里掏出张画着草图的纸,“这是我昨晚画的文化园初稿,里面有红薯科普馆、采摘园,还能搭个小舞台,让游客看咱柳河的秧歌。”
人群里炸开了锅,张大爷放下梯子凑过来:“文化园?能有人来吗?”
“咋没人来?”赵青山接过话,“去年有机基地就有城里人来拍照,要是有文化园,他们还能住下来,咱再卖些红薯干、红薯粉,这不又是一笔收入?”
苏晚点头,补充道:“意大利的订单更看重‘可持续发展’,文化园能证明咱不仅会种红薯,还能把红薯的‘根’留住,这对订单很重要。”
夕阳西下时,村委会门口的红灯笼亮了起来,映着村民们的笑脸。苏晚回到家,翻出爷爷的旧日记,扉页上写着“柳河的红薯,要让更多人知道”。她摸了摸扉页上的折痕,心里暗下决心:这新局,一定要走好。
第2节:土地里的第一个坎
第二天一早,村委会的门还没开,刘壮就蹲在门口抽烟了。他是村里少有的外出打工者,去年听说有机基地赚钱,就把家里的两亩地入了股,现在听说要建文化园,又连夜从城里赶了回来。
苏晚刚到村委会,刘壮就掐了烟站起来,双手在棉袄上蹭了蹭:“晚丫头,我听说文化园要占咱入股的地?”他的眼神里带着慌,“我那两亩地是旱涝保收的好地,要是盖了房子,以后还能种红薯不?”
没等苏晚开口,赵青山就从屋里走出来:“壮子,你急啥?文化园占的是村西头那片零散的地,不是咱的有机基地。”他把刘壮拉进村委会,指着墙上的地图,“你看,这是有机基地,这是文化园,中间隔着条河,互不耽误。”
刘壮凑过去看,眉头还是没松:“那我家的地能入股文化园不?我听城里的朋友说,搞旅游比种红薯赚钱快。”
苏晚端了杯热水递给刘壮:“可以入股,但得按规矩来——土地入股文化园,年底按利润分红,要是文化园没赚钱,就给你保底租金,比你种红薯的收入高。”她顿了顿,“不过丑话说在前面,文化园建设需要半年时间,这半年里,你的地暂时不能种红薯,得等基建完工。”
刘壮捏着水杯,手指泛白:“半年?那我这半年靠啥活?我家娃还在上小学,学费等着呢。”
“这你放心。”赵青山拍了拍刘壮的肩膀,“文化园建设期间,你可以来干活,每天给你一百五十块工钱,管饭,比你在城里打零工划算。”
刘壮眼睛亮了:“真的?那我干!”
送走刘壮,林晓抱着一摞资料走进来,脸色有点急:“苏晚,意大利客户刚才发邮件了,说下周要派考察团来,不仅要看有机基地,还要看深加工的试点,咱们还没准备好呢!”
苏晚接过资料,翻了翻,里面写着客户需要“红薯深加工产品的质量检测报告”和“生产流程说明”。她皱了皱眉:“深加工试点咱还没动工,老厂房改造得抓紧,得找个懂技术的人来指导。”
“我有个人选。”赵青山突然说,“邻县的李建国,他之前开过大米加工厂,懂设备改造,现在他和咱是战友了,肯定愿意帮忙。”
苏晚眼前一亮:“那你赶紧联系他,就说我想请他来村里看看。”
傍晚时分,李建国的车停在了村委会门口。他穿着件深色夹克,比去年见面时瘦了些,手里拎着个工具箱:“苏晚,赵青山说你要搞红薯深加工?我带了些设备图纸,咱一起聊聊。”
苏晚把李建国请进屋里,递上刚泡的茶:“李总,咱村的老厂房在村东头,以前是榨油的,现在空着,想改造成红薯干和红薯泥的生产线,你看可行不?”
李建国喝了口茶,打开工具箱里的图纸:“可行,但得改电路和通风,还要装清洗池,符合食品生产标准。我明天带工人来看看,争取一周内出改造方案。”
送走李建国,苏晚站在村委会门口,望着远处的红薯地。月光洒在田埂上,像铺了层霜,她知道,这新局的第一个坎,总算有了眉目,但后面的路,还长着呢。
第3节:环保评估的难题
林晓是被电话吵醒的,电话那头是环保机构的工作人员,说有机基地的灌溉系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标准,要是不整改,意大利考察团的评估可能过不了。
她披了件外套就往苏晚家跑,敲开门时,苏晚正在煮红薯粥。“苏晚,不好了!”林晓喘着气,“环保机构说咱的灌溉系统浪费水,不符合欧盟的环保要求,得改节水灌溉,不然考察团那边没法通过。”
苏晚手里的勺子停在半空,粥沫溅了出来:“节水灌溉?得花多少钱?”
“我问了,每亩地改滴灌,得五百块,咱有两百亩有机基地,一共要十万块。”林晓坐在桌边,拿起个红薯啃了一口,“而且时间紧,考察团下周就来,改完还得做检测,至少要三天。”
苏晚关掉火,走到窗边,望着外面的红薯地。去年建有机基地已经花了不少钱,现在又要十万块改灌溉,村里的资金有点紧。她摸出手机,想给李建国打电话,又放下了——上次请他帮忙改造厂房,已经欠了人情,再开口借钱,有点不合适。
“要不咱发动村民凑点?”林晓突然说,“去年有机基地分红,大伙儿都赚了钱,肯定愿意凑。”
苏晚摇了摇头:“不行,凑钱容易出矛盾,要是文化园没赚钱,还不上钱咋办?”她想了想,“我有个朋友在城里做农业贷款,我问问她能不能帮忙。”
拨通朋友的电话,苏晚把情况说了遍,朋友说可以申请“乡村振兴贷款”,利率低,但需要提供项目计划书,还要村委会担保。挂了电话,苏晚和林晓连夜赶计划书,赵青山听说了,也来帮忙,三人在村委会忙到凌晨,才把计划书赶好。
第二天一早,苏晚带着计划书去城里的银行,刚进大门,就看见李建国从里面出来。“苏晚?你咋在这儿?”李建国惊讶地问。
“我来申请贷款,改灌溉系统。”苏晚晃了晃手里的计划书,“不然考察团过不了。”
李建国皱了皱眉:“贷款慢,还得审批,至少要一周,赶不上考察团。”他想了想,“我公司账上有笔闲钱,先借给你十万,不用利息,等你贷款下来再还我。”
苏晚愣住了:“李总,这怎么好意思?”
“啥不好意思的?”李建国拍了拍她的肩膀,“咱现在是战友,柳河的事就是我的事,你要是不放心,咱签个借条。”
当天下午,李建国的钱就转到了村里的账户上。赵青山带着工人去买滴灌设备,林晓联系环保机构,预约检测时间,苏晚则去有机基地,和村民们一起铺滴灌管。张大爷拿着铁锹,边挖沟边说:“晚丫头,这滴灌好啊,省水还省劲儿,以前浇一亩地要半天,现在按个开关就行。”
苏晚笑着点头,手里的管子被太阳晒得有点烫。她抬头望了望天,蓝天白云,风里带着红薯叶的清香,心里踏实了不少——这环保评估的坎,总算跨过去了。
傍晚时分,滴灌系统铺好了,赵青山打开开关,水珠从管子里渗出来,滋润着干裂的土地。苏晚掏出手机,给意大利客户发了条消息,说灌溉系统已经整改,随时可以检测。客户很快回复:“期待下周见面。”
苏晚看着消息,嘴角扬起笑意。她知道,这只是新局里的一小步,后面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着,但只要大伙儿一起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第4节:老厂房里的试产
老厂房的改造比预想中顺利,李建国带来的工人只用了五天,就把电路、通风和清洗池改好了。第六天一早,王婶带着村里的几个妇女,拎着刚挖的红薯,走进了厂房。
“晚丫头,这红薯干咋做?你可得教咱。”王婶搓着手,眼里满是期待。她做了几十年红薯干,用的是传统方法——把红薯蒸熟,切片,放在竹筛上晒,但效率低,还受天气影响。
苏晚指着刚安装好的烘干设备:“王婶,咱用机器烘干,先把红薯洗干净,去皮,切成两厘米厚的片,然后放进蒸煮锅,蒸二十分钟,最后放进烘干箱,六十五度烘八个小时。”她边说边演示,“这样做出来的红薯干,口感软,还能保存半年。”
王婶拿起个红薯,放进清洗池:“这机器真能行?我以前用太阳晒,要是遇到下雨天,红薯干就会发霉。”
“肯定行。”林晓拿着个笔记本,在旁边记录,“我查过资料,烘干箱的温度能控制,还能除湿,比太阳晒靠谱。”
妇女们分工合作,有的洗红薯,有的去皮,有的切片。苏晚站在蒸煮锅旁,盯着计时器,生怕蒸过头。赵青山则在烘干箱旁,时不时打开门看看,嘴里念叨着:“这机器要是好用,以后咱的红薯干就能批量生产了,再也不用看老天爷的脸色。”
八个小时后,烘干箱的门打开了,一股甜香飘了出来。王婶拿起一块红薯干,咬了一口,眼睛亮了:“比我晒的还好吃!软乎乎的,甜度也刚好。”
苏晚也尝了一块,心里松了口气:“太好了,这样就能给考察团看样品了。”
林晓赶紧拿出密封袋,把红薯干装进去,贴上标签:“柳河有机红薯干,生产日期2024年3月15日。”
正忙着,李建国走进来,手里拿着份检测报告:“苏晚,我把红薯干送去过检测了,各项指标都符合欧盟标准,重金属和农残都是零。”
苏晚接过报告,翻了翻,脸上露出笑容:“太好了,李总,谢谢你。”
“谢啥?”李建国笑着说,“我已经和城里的包装厂联系好了,他们明天就送包装材料来,咱把红薯干装成小包装,看起来更正规。”
傍晚时分,包装材料送来了,是印有“柳河红薯”logo的透明包装袋。妇女们又忙了起来,把红薯干装袋、密封、贴标签。苏晚看着堆在墙角的包装好的红薯干,心里盘算着:考察团来了,不仅要让他们看基地和厂房,还要让他们尝咱的红薯干,让他们知道,柳河的红薯不仅能当粮食,还能做成好吃的衍生品。
突然,林晓的手机响了,是意大利客户的助理打来的,说考察团明天就要到,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天。苏晚愣了愣,随即说:“没事,咱都准备好了,明天早上在村口接他们。”
挂了电话,苏晚看着满厂房的红薯干,心里有点紧张,但更多的是期待——这是新局里的第一次考验,她必须做好。
第5节:考察团的意外提问
清晨的柳河村飘着薄雾,苏晚和赵青山、林晓站在村口,等着考察团的车。赵青山穿着件新洗的棉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手里拿着个笔记本,嘴里念叨着:“等会儿马可问啥,我都能答上来,咱的基地和厂房都是实打实的。”
苏晚笑了笑:“青山叔,别紧张,咱就说实话,咱的红薯好,技术也靠谱,肯定能让他们满意。”
没过多久,一辆黑色的商务车停在了村口,车门打开,走下来三个人,为首的是个高个子男人,金发碧眼,穿着件灰色西装,正是意大利客户马可。“苏女士,很高兴见到你。”马可伸出手,笑容很亲切。
“马可先生,欢迎来到柳河村。”苏晚握住他的手,“我带你们先去有机基地看看。”
一行人往有机基地走,马可边走边看,时不时停下来,蹲在田埂上,摸了摸红薯叶:“苏女士,你们的红薯是有机种植吗?有没有使用农药?”
“当然是有机种植。”苏晚递给他一份检测报告,“这是去年的有机认证证书,还有每月的农残检测报告,我们用的是有机肥,除草靠人工,绝对没有农药。”
马可接过报告,翻了翻,点了点头:“很好,我们欧洲的消费者很看重有机,这一点你们做得很好。”
到了深加工厂房,马可看着整齐的生产线,又尝了红薯干,忍不住竖起大拇指:“味道很棒,比我在欧洲吃的红薯干还好吃。”他顿了顿,突然问:“苏女士,你们能做红薯泥罐头吗?我们的客户很喜欢红薯泥,尤其是给孩子吃的,需要无添加、低糖。”
苏晚愣了愣,她之前只准备了红薯干的样品,没考虑过红薯泥罐头。林晓赶紧在旁边说:“马可先生,我们可以做,我们有蒸煮锅和搅拌设备,只要加个灌装线,就能生产红薯泥罐头。”
马可眼睛亮了:“那太好了,我希望能看到样品,要是合格,我们可以在订单里加红薯泥罐头。”
从厂房出来,一行人去了正在建设的文化园。马可看着正在搭建的科普馆,问:“苏女士,文化园什么时候能完工?我们希望能把文化园写进合作协议,向欧洲的消费者宣传柳河的红薯文化。”
“预计半年后完工。”苏晚指着图纸,“科普馆里会展示红薯的生长过程、种植工具,还有柳河村的历史,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红薯,还能体验采摘。”
马可点了点头:“很好,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环保,还要有文化传承,你们做得很全面。”
中午在村委会吃饭,马可看着桌上的红薯粥、红薯馒头、红薯干,笑着说:“苏女士,你们的生活里全是红薯,这很有趣。”
“红薯是柳河的根。”苏晚说,“我们希望能让更多人知道红薯的好,知道柳河的好。”
马可放下筷子,认真地说:“苏女士,我很看好和你们的合作,我会把考察情况报告给总部,争取尽快签合同。不过,我还有个要求——我希望下次来的时候,能看到红薯泥罐头的样品,还有文化园的进度。”
苏晚点头:“没问题,马可先生,我们会尽快准备。”
送走考察团,苏晚松了口气,但心里也清楚,新的任务又来了——建灌装线、做红薯泥样品、推进文化园建设,每一件事都不能耽误。赵青山拍了拍她的肩膀:“晚丫头,别担心,咱一步步来,肯定能行。”
苏晚看着远处的红薯地,阳光洒在叶子上,泛着绿光。她知道,这新局的路,虽然难,但只要大伙儿一起走,就一定能走通。
第6节:灌装线的资金缺口
考察团走后的第二天,苏晚就去了城里的食品设备厂,看红薯泥罐头的灌装线。设备厂的老板领着她参观,指着一条银色的生产线说:“苏女士,这条灌装线是全自动的,能清洗、灌装、密封、贴标签,一小时能生产两千罐,适合你们的需求。”
苏晚摸了摸设备,问:“多少钱?”
“三十五万。”老板说,“要是你们现在订,我可以给你们打个九折,还包安装和培训。”
苏晚心里一沉,三十五万,加上之前改灌溉系统借李建国的十万,村里的资金根本不够。她笑了笑:“老板,我再考虑考虑,明天给你答复。”
回到村里,苏晚把赵青山和林晓叫到村委会,说了灌装线的价格。“三十五万?这也太贵了!”赵青山急得站起来,“咱村里现在只有二十万,还是去年卖红薯的利润,不够啊。”
林晓坐在桌边,翻着账本:“我算了算,要是申请乡村振兴贷款,最多能贷二十万,还差十五万。”
苏晚揉了揉太阳穴:“李总那边已经借了十万,再开口不合适,村民们也凑不出这么多钱,这可咋办?”
正说着,王奶奶端着碗红薯汤走进来:“晚丫头,你们在愁啥?我在门口都听见了。”她把红薯汤放在桌上,“是不是缺钱买设备?”
苏晚点了点头:“王奶奶,要做红薯泥罐头,得买灌装线,要三十五万,咱钱不够。”
王奶奶想了想,从兜里掏出个红布包,打开,里面是一沓现金:“晚丫头,这是我攒的五万块,本来想给孙子娶媳妇用,现在先借给你,等你们赚钱了再还我。”
苏晚赶紧推回去:“王奶奶,这钱您留着,我们再想办法。”
“啥留着不留着的?”王奶奶把钱塞到苏晚手里,“咱柳河村能有今天,全靠你。这钱是我自愿借的,不要利息,你要是不收,就是嫌少。”
赵青山看着王奶奶,突然说:“我也有两万块,是给儿子上大学攒的,也借给村里。”
林晓也说:“我有三万块存款,虽然不多,也能帮点忙。”
苏晚看着手里的钱,眼眶有点热:“谢谢你们,我一定尽快还。”
“还啥?”王奶奶笑着说,“只要咱村能好,比啥都强。”
当天下午,村民们听说村里缺钱买设备,都来村委会送钱。张大爷拿来一万,刘壮拿来八千,就连村小学的老师,也拿来了五千。苏晚把钱一笔笔记下来,心里满是感动——这就是柳河村的人,朴实、团结,愿意为了村里的事出力。
凑了一圈,一共凑了十三万,加上村里的二十万,还差两万。苏晚正着急,李建国打来电话:“苏晚,我听说你在凑钱买灌装线?还差多少?”
“还差两万。”苏晚说。
“我给你转过去,不用还了,就当我入股文化园的钱。”李建国说,“我相信柳河的未来,这点钱不算啥。”
苏晚赶紧说:“李总,不行,你已经帮了很多了。”
“啥不行的?”李建国笑着说,“咱是战友,就得互相帮忙。钱我已经转过去了,你赶紧订设备,别耽误了。”
挂了电话,苏晚看着手机里的转账通知,心里暖暖的。她赶紧给设备厂老板打电话,订了灌装线,约定下周安装。
赵青山看着苏晚,笑着说:“晚丫头,你看,只要咱人心齐,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苏晚点头,拿起桌上的红薯汤喝了一口,甜到了心里。她知道,这新局的路,因为有这些人的支持,会走得更稳、更远。
第7节:红薯泥的试产波折
灌装线安装好的那天,村里的人都来围观。设备厂的工人调试好后,对苏晚说:“苏女士,设备已经好了,你们可以试产了,有问题随时给我打电话。”
苏晚点点头,让王婶和妇女们把准备好的红薯搬进厂房。第一步是清洗,红薯放进清洗机,水流冲刷着泥土,不一会儿就变得干干净净。第二步是去皮,去皮机快速转动,红薯皮被剥下来,掉进垃圾桶里。第三步是蒸煮,红薯放进蒸煮锅,二十分钟后,就变得软软的。第四步是搅拌,蒸熟的红薯放进搅拌机,打成泥状,再加入少量白砂糖(按欧盟标准,低糖)。第五步是灌装,红薯泥被灌进玻璃瓶,密封,贴标签。
一切都很顺利,直到灌装的时候,突然出了问题——灌装口堵住了,红薯泥流不出来。苏晚赶紧让工人停下设备,拆开灌装口,发现里面卡了块没搅碎的红薯。“都怪我,刚才搅拌的时候没看仔细。”王婶有点自责。
“没事,王婶,第一次试产,难免出问题。”苏晚安慰她,“咱们把红薯泥再过滤一遍,确保没有硬块。”
重新过滤后,灌装顺利了,第一批红薯泥罐头做了出来。苏晚拿起一罐,看了看密封情况,又打开尝了尝,味道很细腻,甜度也刚好。“太好了,成功了!”她高兴地说。
林晓赶紧把罐头送去检测,第二天检测报告出来了,各项指标都符合欧盟标准。苏晚拿着报告,给马可发了条消息,附上罐头的照片,说样品已经做好,随时可以寄过去。
马可很快回复:“太好了,苏女士,我会安排人来取样品,要是合格,下周就来签合同。”
苏晚心里松了口气,刚想把好消息告诉村民,就看见赵青山急急忙忙跑进来:“晚丫头,不好了!文化园的工地出事了!”
“咋了?”苏晚赶紧站起来。
“挖地基的时候,挖出来个老井,井里全是水,地基没法挖了。”赵青山说,“施工队说要先把水抽干,还要加固井壁,不然会塌,得花不少钱和时间。”
苏晚皱了皱眉:“花多少钱?要多久?”
“施工队说要五万块,一周时间。”赵青山说,“要是不处理,文化园的进度就得耽误。”
苏晚想了想:“钱的事,咱还有之前凑的备用金,先拿去用。时间紧,让施工队赶紧处理,别耽误了和马可的约定。”
赵青山点点头,转身去工地了。苏晚坐在椅子上,揉了揉太阳穴——刚解决了红薯泥的问题,文化园又出了岔子,这新局的路,还真是一波三折。但她也知道,只要不放弃,办法总比困难多。
傍晚时分,施工队开始抽老井里的水,村民们也来帮忙,有的递水管,有的搬水泵。苏晚站在工地旁,看着忙碌的人群,心里又有了力量。她知道,只要大伙儿一起扛,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第8节:老井里的意外发现
老井里的水抽了两天才抽干,施工队的工人下井去看,上来的时候,手里拿着个陶罐:“苏女士,井里有个罐子,不知道是啥年代的。”
苏晚接过陶罐,罐子是褐色的,上面有简单的花纹,看起来有些年头了。“这会不会是老辈人留下的?”她自言自语。
“我知道这罐子!”王奶奶凑过来说,“我小时候听我爷爷说,咱柳河村以前有个老地主,喜欢收藏古董,后来解放了,他把值钱的东西藏在了井里,这罐子可能就是他藏的。”
苏晚眼睛亮了:“要是真的,这罐子说不定有文物价值,能给文化园增加点历史感。”她赶紧给镇上的文化站打电话,让他们来看看。
文化站的工作人员来了,仔细看了看陶罐,又下井检查了一遍,说:“这罐子是清代的,虽然不是很值钱,但有历史价值,井里还有几个碎瓷片,也是清代的。你们可以把罐子放在文化园的科普馆里,作为柳河村历史的展示品,能吸引更多游客。”
苏晚很高兴,赶紧让工人把陶罐收好。赵青山笑着说:“没想到挖个地基,还能挖出宝贝,这文化园真是有福气。”
林晓也说:“是啊,有了这个陶罐,科普馆的内容更丰富了,马可肯定会喜欢。”
处理完老井的事,文化园的地基继续施工。苏晚每天都去工地看看,有时候帮忙搬砖,有时候给工人送水。村民们也经常来帮忙,有的老人给工人送自家种的蔬菜,有的孩子在旁边帮忙捡石头,整个工地一片热闹。
这天下午,马可的助理发来消息,说马可下周来签合同,还会带一个欧洲的美食博主来,想拍柳河村的红薯种植和深加工过程,宣传柳河红薯。苏晚赶紧回复:“欢迎,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挂了电话,苏晚把消息告诉了赵青山和林晓。“美食博主?那太好了,能让更多欧洲人知道咱的红薯。”赵青山高兴地说。
林晓则开始准备拍摄的流程:“我得把有机基地、深加工厂房、文化园工地都整理好,确保拍摄顺利。”
苏晚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充满了期待。她知道,签了合同,柳河村的红薯就能正式进入欧洲市场,文化园建成后,还能带动旅游,村民们的收入会越来越高。这新局的路,虽然走得难,但每一步都很扎实,每一步都朝着更好的方向走。
傍晚时分,苏晚坐在老槐树下,看着夕阳下的红薯地。风里带着红薯叶的清香,远处传来施工队的笑声,她知道,柳河村的未来,会像这夕阳一样,温暖而明亮。
第9节:美食博主的拍摄
马可和美食博主安娜来的那天,柳河村阳光明媚。苏晚和赵青山、林晓站在村口迎接,安娜一看见红薯地,就兴奋地拿起相机拍照:“苏女士,这里的风景太美了,红薯叶绿油油的,像一片绿色的海洋。”
“安娜女士,欢迎来到柳河村,我带你们去有机基地。”苏晚笑着说。
一行人走进有机基地,安娜蹲在田埂上,拍红薯叶上的露珠,还伸手摸了摸红薯叶:“苏女士,你们的红薯是有机种植吗?我在欧洲听说过有机食品,但很少见到种植过程。”
“是的,我们不用农药和化肥,用的是有机肥,除草靠人工。”苏晚说着,拿起一把锄头,演示如何除草,“你看,这样除草不会伤到红薯的根,还能让土壤更疏松。”
安娜赶紧拿起相机,拍下这一幕:“太有趣了,我要把这个过程拍下来,让欧洲的观众看看,有机红薯是怎么种出来的。”
到了深加工厂房,安娜看着生产线,惊讶地说:“没想到村里的厂房这么干净、正规,比我在欧洲看到的一些小工厂还好。”她尝了红薯干和红薯泥罐头,忍不住竖起大拇指:“味道太棒了,红薯干甜而不腻,红薯泥细腻顺滑,我一定要推荐给我的粉丝。”
苏晚笑着说:“安娜女士,要是你喜欢,我们可以给你寄一些样品,让你在视频里展示。”
“太好了,谢谢你,苏女士。”安娜高兴地说。
下午,一行人去了文化园工地,安娜看到科普馆里的清代陶罐,很感兴趣:“苏女士,这个陶罐有多久的历史了?”
“是清代的,有两百多年了,是挖地基的时候发现的。”苏晚说,“我们想把它放在科普馆里,展示柳河村的历史。”
安娜赶紧拍下陶罐,说:“这太有意义了,红薯文化和历史文化结合,会让柳河村更有吸引力。”
拍摄结束后,安娜对苏晚说:“苏女士,我会尽快把视频剪好,发布在欧洲的社交媒体上,相信会有很多人喜欢柳河的红薯和文化。”
苏晚点头:“谢谢你,安娜女士,希望我们的红薯能让更多人知道。”
晚上,在村委会签订合同,马可和苏晚在合同上签字,握手:“苏女士,合作愉快,希望我们能长期合作,把柳河的红薯带到更多欧洲国家。”
“合作愉快,马可先生,我们会保证产品质量,不会让你失望。”苏晚说。
送走马可和安娜,苏晚站在村委会门口,望着远处的灯光。赵青山走过来,递给他一瓶水:“晚丫头,辛苦了,今天一切都很顺利。”
苏晚喝了口水,笑着说:“是啊,顺利签了合同,还有美食博主宣传,咱柳河的红薯要出名了。”
林晓也说:“接下来就是按合同生产,推进文化园建设,咱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苏晚看着眼前的两个人,心里满是感激。她知道,这新局的路,不是她一个人在走,而是有赵青山、林晓,还有全村人的陪伴和支持。有了他们,柳河村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第10节:文化园的名字之争
签完合同后,文化园的建设进度加快了,科普馆的主体已经完工,开始装修。这天,苏晚召集村民们在村委会开会,讨论科普馆的名字和展示内容。
“我觉得叫‘红薯科普馆’就行,简单明了。”张大爷首先发言。
“不行,太普通了,没有特色。”刘壮反驳,“我觉得叫‘柳河红薯文化馆’,既体现了柳河,又体现了文化。”
“我觉得叫‘薯香园科普馆’,有香味,让人一听就想吃红薯。”王婶笑着说。
村民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苏晚坐在主席台上,耐心地听着,等大家说完,才开口:“大家的想法都很好,我觉得科普馆的名字不仅要体现红薯,还要体现柳河的历史和文化。我想了个名字,叫‘柳河薯源科普馆’,‘薯源’既指红薯的源头,也指柳河村的根源,你们觉得怎么样?”
村民们沉默了一会儿,赵青山首先点头:“我觉得好,‘薯源’有深意,还能让人记住柳河。”
“我也觉得好,比我的‘薯香园’有文化。”王婶笑着说。
“那行,就叫‘柳河薯源科普馆’。”苏晚说,“接下来讨论展示内容,除了红薯的生长过程、种植工具、清代陶罐,还可以加一个‘柳河红薯故事墙’,把村里老辈人种红薯的故事写上去,让游客了解柳河红薯的历史。”
村民们都表示同意,王奶奶还主动说:“我给你们讲我爷爷种红薯的故事,那时候没化肥,全靠有机肥,红薯长得可甜了。”
苏晚点头:“太好了,王奶奶,到时候我们把您的故事写在故事墙上。”
会议结束后,苏晚和林晓去科普馆看装修进度,装修工人说:“苏女士,下周就能完工,你们可以开始布置展示品了。”
“太好了,我们会尽快准备展示品。”苏晚说。
回到村委会,林晓拿出一份订单明细表:“苏晚,马可的订单已经下来了,第一批要5000罐红薯泥罐头,1000斤红薯干,下个月交货,我们得抓紧生产。”
苏晚接过明细表,点了点头:“我明天就安排工人生产,确保按时交货。”
第二天一早,深加工厂房就忙碌起来,王婶带着妇女们洗红薯、蒸红薯、搅拌红薯泥,赵青山负责原料供应,确保红薯足够。苏晚则在厂房里来回巡视,检查每一道工序,生怕出问题。
中午休息的时候,苏晚坐在厂房门口,吃着红薯干,看着忙碌的村民们。她知道,这新局的路,虽然还有很多挑战,但只要大伙儿一起努力,就一定能走得更远、更稳。她也相信,柳河村的红薯,会像这红薯干一样,越来越甜,越来越受欢迎。
第11节:原料不足的危机
距离交货还有十天的时候,赵青山突然慌慌张张地跑进厂房:“晚丫头,不好了!红薯不够了!”
苏晚手里的红薯泥差点掉在地上:“咋不够了?咱不是储备了一万斤红薯吗?”
“别提了,昨天我去仓库看,发现有两袋红薯受潮发霉了,还有一袋被老鼠咬了,现在只剩下七千斤,不够生产5000罐罐头和1000斤红薯干。”赵青山急得满头汗,“现在是春天,红薯不好买,镇上的收购站也没货了。”
苏晚心里一沉,七千斤红薯,按每罐罐头用一斤红薯算,5000罐就要5000斤,1000斤红薯干需要2000斤红薯(红薯干是烘干的,水分减少,一斤红薯出半斤红薯干),一共需要7000斤,刚好够,但要是再出点意外,就不够了。“青山叔,你赶紧去邻村问问,看有没有多余的红薯,不管多少钱,都买下来。”
“我已经问过了,邻村的红薯也不多,只愿意卖500斤。”赵青山说。
林晓也急了:“那咋办?要是交不了货,就要付违约金,还会影响以后的合作。”
苏晚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我想想,李总之前说他有个朋友在邻县种红薯,我问问他有没有多余的。”她赶紧给李建国打电话,把情况说了遍。
“苏晚,你别着急,我朋友那里有一万斤红薯,是去年储存的,我让他明天就送过来,按市场价算。”李建国说。
苏晚心里松了口气:“太好了,李总,谢谢你。”
“谢啥?咱是战友,互相帮忙是应该的。”李建国说。
第二天,邻县的红薯送来了,整整一万斤,堆在仓库里。赵青山看着红薯,笑着说:“这下够了,再也不用担心原料不足了。”
苏晚也笑了:“是啊,多亏了李总,不然咱真要麻烦了。”
接下来的几天,厂房里加班加点生产,村民们都主动来帮忙,有的晚上还留在厂房里,帮着包装。苏晚看着大家忙碌的身影,心里满是感动——这就是柳河村的人,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会一起扛。
交货前一天,所有的产品都准备好了,5000罐红薯泥罐头和1000斤红薯干整齐地堆在仓库里。苏晚和林晓仔细检查,确保每一件产品都合格。“太好了,明天就能发货了。”林晓高兴地说。
苏晚点头:“是啊,这是我们和马可的第一笔订单,一定要做好,为以后的合作打下基础。”
晚上,苏晚躺在家里,翻着爷爷的日记,里面有一句话:“柳河的红薯,是靠大家一起种出来的;柳河的日子,是靠大家一起过出来的。”她摸了摸日记,心里想:爷爷,您放心,我会和大伙儿一起,把柳河村的日子过好,让柳河的红薯传遍全世界。
第12节:发货前的小插曲
发货的那天早上,天还没亮,苏晚就起来了,去仓库检查产品。刚到仓库门口,就看见王婶蹲在地上,手里拿着一罐红薯泥罐头,脸色有点慌。“王婶,咋了?”苏晚问。
王婶站起来,手里的罐头有点歪:“晚丫头,这罐罐头的密封好像没做好,我刚才碰了一下,有点漏。”
苏晚接过罐头,仔细看了看,密封盖确实有点松,里面的红薯泥渗出了一点。“你赶紧看看其他的罐头,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她说。
王婶赶紧去检查,不一会儿就找出了五罐密封不好的罐头。“晚丫头,这可咋办?要是发货的时候漏了,就麻烦了。”
苏晚皱了皱眉:“别慌,咱们把这五罐打开,重新灌装、密封,肯定能赶上发货。”
她赶紧叫来林晓和几个妇女,把五罐罐头里的红薯泥倒进干净的容器里,重新过滤,然后灌装、密封、贴标签。忙了一个小时,终于做好了,和其他的罐头放在一起,看不出区别。“太好了,赶上了。”王婶松了口气。
苏晚擦了擦汗:“以后检查的时候要更仔细,不能再出这样的问题了。”
上午九点,物流车到了,工人开始装车。马可的助理也来了,看着工人装车,笑着说:“苏女士,你们的效率真高,产品看起来也很正规,马可先生一定会很高兴。”
“谢谢,我们会继续努力,保证每一批产品都合格。”苏晚说。
装车的时候,突然刮起了风,吹倒了旁边的一个纸箱,里面的红薯干撒了一地。苏晚赶紧和村民们一起捡,有的村民还拿来干净的布,把红薯干擦干净,重新装进纸箱。“还好没脏,不然就浪费了。”赵青山说。
助理看着这一幕,忍不住说:“苏女士,你们村的人真团结,这很难得。”
苏晚笑了笑:“我们柳河村的人,一直都很团结,不管遇到什么事,都会一起解决。”
中午时分,物流车装完了,缓缓驶出村口。苏晚和村民们站在村口,挥手送别。“终于发货了。”林晓松了口气。
“是啊,这是咱的第一笔大订单,一定要顺利到达。”赵青山说。
苏晚看着物流车消失的方向,心里充满了期待。她知道,这只是开始,以后会有更多的订单,柳河村的红薯,会越来越有名。
下午,苏晚去文化园工地看装修进度,科普馆的装修已经完工,展示品也布置好了。她走进科普馆,看着红薯的生长过程展示、清代陶罐、柳河红薯故事墙,心里满是欣慰。“太好了,下个月文化园就能试运行了。”她说。
施工队的老板走过来说:“苏女士,没问题,下个月一定能完工。”
苏晚走出科普馆,看着远处的红薯地,阳光洒在叶子上,泛着绿光。她知道,柳河村的新局,已经开好头了,接下来的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第13节:文化园试运行的期待
文化园装修完工的那天,苏晚组织村民们去参观。走进科普馆,王奶奶看着墙上的柳河红薯故事墙,指着其中一段说:“这是我爷爷种红薯的故事,写得真好。”
张大爷则对清代陶罐很感兴趣,凑在玻璃柜前,看了又看:“没想到咱村还有这么老的宝贝,以后游客来,肯定喜欢看。”
刘壮的儿子跑到红薯生长过程展示区,指着模型说:“爸爸,你看,红薯是这样长的,我以前都不知道。”
苏晚看着大家的笑脸,心里满是欣慰:“下个月文化园就试运行了,咱们先准备一些活动,比如红薯采摘、红薯美食节,吸引游客来。”
村民们都表示同意,王婶说:“我可以教游客做红薯干、红薯馒头,让他们体验一下做红薯美食的乐趣。”
赵青山说:“我可以带游客去有机基地,教他们怎么种红薯,让他们了解有机种植的过程。”
林晓则说:“我可以做一个柳河红薯的宣传视频,放在网上,吸引更多游客。”
接下来的几天,村民们都在为文化园试运行做准备。王婶带着妇女们做了很多红薯美食,放在科普馆的展示区;赵青山在有机基地里开辟了一块采摘区,插上了指示牌;林晓则拍了宣传视频,发布在社交媒体上,很快就有了很多点赞和评论,有人说“想去柳河村摘红薯,吃红薯美食”,有人说“柳河的红薯看起来很好吃,想去尝尝”。
苏晚看着这些评论,心里很高兴:“看来宣传有效果,试运行的时候,肯定会有很多游客来。”
林晓点头:“是啊,我还联系了城里的旅行社,他们说会组织游客来柳河村旅游,体验红薯文化。”
这天下午,马可发来消息,说第一批产品已经到达欧洲,质量很好,客户很满意,还说要增加订单,下个月再订10000罐红薯泥罐头和2000斤红薯干。苏晚赶紧回复:“太好了,我们会尽快准备,保证按时交货。”
挂了电话,苏晚把消息告诉了村民们,大家都很高兴,赵青山说:“太好了,订单越来越多,咱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王婶也说:“是啊,以后咱再也不用愁红薯卖不出去了。”
晚上,苏晚坐在老槐树下,看着天上的星星。风里带着红薯叶的清香,远处传来村民们的笑声。她知道,柳河村的新局,已经步入了正轨,文化园试运行后,会带动旅游,订单增加后,会带动就业,村民们的收入会越来越高,日子会越来越红火。
她想起爷爷的话:“柳河的红薯,要让更多人知道。”现在,爷爷的愿望正在实现,柳河的红薯,不仅卖到了欧洲,还吸引了很多游客来参观。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柳河村会成为一个有名的红薯特色村,让更多人知道柳河,知道柳河的红薯。
第14节:采摘区的意外惊喜
文化园试运行的前一天,苏晚去采摘区检查,发现有几株红薯的叶子有点黄,像是生病了。她赶紧叫来赵青山:“青山叔,你看这红薯叶,是不是生病了?明天就要试运行了,要是游客看到,会影响印象的。”
赵青山蹲下来,仔细看了看,又摸了摸土壤:“没事,是缺水了,最近天旱,没怎么浇水,浇点水就好了。”
苏晚松了口气:“那赶紧浇水,别耽误明天的试运行。”
赵青山赶紧叫来工人,给采摘区的红薯浇水。傍晚时分,浇水后的红薯叶慢慢恢复了绿色,苏晚看着,心里踏实了不少。“太好了,明天应该没问题。”她说。
赵青山笑着说:“放心吧,晚丫头,咱的红薯这么好,游客肯定喜欢。”
第二天一早,文化园试运行开始了,第一批游客是城里的旅行社带来的,有五十多个人。苏晚和村民们站在门口迎接,给每个人递上一块红薯干:“欢迎来到柳河红薯文化园,先尝尝咱的红薯干。”
游客们尝了红薯干,都赞不绝口:“太好吃了,甜而不腻,比城里买的还好吃。”
苏晚带着游客们参观科普馆,介绍柳河红薯的历史和文化,游客们对清代陶罐和红薯故事墙很感兴趣,纷纷拍照留念。然后,赵青山带着游客们去有机基地,教他们怎么挖红薯,游客们拿着小铲子,在地里挖红薯,欢声笑语不断。有个小朋友挖到一个很大的红薯,高兴地举起来:“妈妈,你看,我挖到一个大红薯!”
他的妈妈赶紧拍照,笑着说:“这里太有意思了,不仅能挖红薯,还能了解红薯的历史,下次还要来。”
中午,王婶带着妇女们给游客们做红薯美食,有红薯粥、红薯馒头、红薯干、红薯泥,游客们吃得津津有味,有的还打包了一些红薯干,说要带回家给家人尝尝。
安娜也来了,她拿着相机,拍了很多游客挖红薯、吃红薯美食的照片和视频,说要发布在欧洲的社交媒体上,让更多欧洲人知道柳河村。
下午,游客们离开的时候,都买了很多红薯产品,有的买红薯干,有的买红薯泥罐头,还有的买新鲜的红薯。苏晚看着游客们的背影,心里满是高兴:“太好了,试运行很成功。”
林晓拿着账本过来说:“苏晚,今天卖了五千多块钱的红薯产品,还有很多游客说下次要带朋友来。”
赵青山也说:“是啊,以后咱的文化园肯定会越来越火。”
傍晚时分,苏晚坐在采摘区的田埂上,看着夕阳下的红薯地。风里带着红薯的甜香,远处传来村民们的笑声。她知道,文化园的试运行成功,是柳河村新局里的又一个里程碑,以后,柳河村会越来越好,柳河的红薯,会越来越有名。
第15节:马可的追加订单
试运行结束后的第二天,马可就打来电话,说看到安娜发布的视频,很满意,还要追加订单,下个月订15000罐红薯泥罐头和3000斤红薯干,还说要增加红薯汁的订单,让苏晚准备样品。
苏晚有点惊讶:“红薯汁?我们还没做过,需要点时间准备样品。”
“没问题,我给你两周时间,只要样品合格,就可以加红薯汁的订单。”马可说。
“好的,马可先生,我们会尽快准备。”苏晚说。
挂了电话,苏晚把消息告诉了赵青山和林晓。“红薯汁?咱没做过啊,咋做?”赵青山有点担心。
林晓赶紧查资料:“我看网上说,红薯汁的做法很简单,把红薯蒸熟,打成泥,加入适量的水和白砂糖,过滤后就能喝了,还可以加少量柠檬汁,增加口感。”
苏晚点头:“那我们明天就试做,先做少量样品,检测合格后再给马可寄过去。”
第二天一早,苏晚和王婶、林晓在深加工厂房试做红薯汁。王婶把红薯蒸熟,放进搅拌机,加入适量的水和白砂糖,搅拌成泥,然后林晓用纱布过滤,过滤后的红薯汁是淡黄色的,看起来很清澈。苏晚尝了一口,有点甜,还有红薯的清香:“味道不错,就是有点甜,下次少加点糖。”
林晓赶紧记录:“好的,下次白砂糖的量减少一半。”
试做了几次,终于做出了满意的红薯汁,苏晚把样品送去检测,检测报告显示各项指标都符合欧盟标准。她赶紧给马可寄了样品,还附了一张纸条,介绍红薯汁的做法和特点。
马可收到样品后,很快回复:“苏女士,红薯汁的味道很好,总部很满意,下个月的订单里加5000瓶红薯汁,每瓶200毫升。”
苏晚很高兴,赶紧安排生产。赵青山说:“太好了,又多了一个产品,以后订单会越来越多。”
林晓则开始准备红薯汁的包装,设计了印有“柳河红薯汁”logo的玻璃瓶,看起来很精致。
这天下午,文化园来了一批特殊的游客——邻县的村干部,他们听说柳河村的红薯文化园很成功,特意来参观学习。苏晚带着他们参观科普馆和有机基地,介绍柳河村的发展经验。邻县的村支书说:“苏女士,你们做得太好了,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经验,以后我们也要向你们学习,发展特色农业。”
苏晚笑着说:“互相学习,共同发展,让更多的农村富起来。”
送走邻县的村干部,苏晚坐在村委会门口,看着远处的红薯地。她知道,柳河村的成功,不仅能让自己村富起来,还能带动周边的村子一起发展,这就是“共生共富”的意义。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农村像柳河村一样,发展特色农业,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
第16节:红薯汁的包装难题
红薯汁的订单确定后,林晓就联系了包装厂,订了5000个印有“柳河红薯汁”logo的玻璃瓶。可到了交货那天,包装厂的老板却打来电话,说玻璃瓶的模具坏了,要推迟一周交货,还说只能先交2000个,剩下的3000个要再等一周。
苏晚心里一沉:“老板,我们下个月就要交货,推迟一周肯定不行,能不能想想办法?”
“苏女士,我也没办法,模具坏了,只能修,最少要一周时间。”老板说。
苏晚挂了电话,把情况告诉了赵青山和林晓。“这可咋办?只有2000个瓶子,不够装5000瓶红薯汁,要是交不了货,就要付违约金。”赵青山急得团团转。
林晓也很着急:“我再联系其他包装厂,看看有没有现成的玻璃瓶。”
林晓打了很多电话,终于联系到一家包装厂,有现成的玻璃瓶,但没有“柳河红薯汁”的logo,需要贴标签。“苏晚,只能这样了,先买5000个无logo的玻璃瓶,贴上我们设计的标签,虽然不如印上去的好看,但能按时交货。”
苏晚想了想:“也只能这样了,赶紧订,别耽误生产。”
第二天,无logo的玻璃瓶送来了,林晓和村民们一起贴标签,虽然有点麻烦,但大家都很认真,确保每个标签都贴得整齐。王婶笑着说:“虽然不如印上去的好看,但只要红薯汁好喝,游客肯定会喜欢。”
苏晚点头:“是啊,产品的质量最重要,包装只是其次。”
包装的问题解决了,生产红薯汁的工作也开始了。王婶带着妇女们洗红薯、蒸红薯、搅拌、过滤、灌装、贴标签,每一道工序都做得很仔细。苏晚则在旁边巡视,检查每一瓶红薯汁的质量,确保没有问题。
这天下午,马可的助理发来消息,说欧洲的客户很期待红薯汁,还问能不能多寄一些样品,给其他客户尝尝。苏晚赶紧回复:“没问题,我们会多寄100瓶样品,希望能有更多的订单。”
挂了电话,苏晚对林晓说:“看来红薯汁很受欢迎,以后我们可以多生产一些,在文化园里卖,给游客尝尝。”
林晓点头:“是啊,这样又多了一个收入来源。”
傍晚时分,第一批红薯汁生产好了,整齐地堆在仓库里。苏晚拿起一瓶,看了看标签,又尝了尝,心里满是欣慰:“太好了,终于做好了,应该能按时交货。”
赵青山走过来说:“晚丫头,辛苦了,这段时间你忙前忙后,都瘦了。”
苏晚笑了笑:“不辛苦,只要能让柳河的红薯越来越好,再辛苦也值得。”
她知道,这新局的路,虽然有很多困难,但只要不放弃,办法总比困难多。她也相信,柳河村的红薯,会像这红薯汁一样,清甜可口,让人回味无穷,吸引更多的客户,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第17节:文化园里的红薯节
为了吸引更多游客,苏晚决定在文化园举办“柳河红薯节”,时间定在周末,邀请游客来参加红薯采摘、红薯美食制作、红薯知识问答等活动。
活动前一天,村民们都在为红薯节做准备。王婶带着妇女们做了很多红薯美食,有红薯干、红薯馒头、红薯泥、红薯汁,还有红薯饼、红薯粥,摆放在科普馆的展示区,香气扑鼻。赵青山在有机基地里开辟了更大的采摘区,插上了彩旗和指示牌,还准备了小铲子和篮子,供游客使用。林晓则在文化园门口搭建了一个舞台,准备了红薯知识问答的题目和奖品(红薯产品)。
第二天一早,红薯节开始了。村口的老槐树下挂起了红色的横幅,上面写着“柳河红薯节——品薯香,忆乡愁”。第一批游客是城里的亲子家庭,孩子们看到绿油油的红薯地,兴奋地拉着家长的手往采摘区跑。赵青山穿着蓝色的工作服,手里拿着小铲子,教孩子们怎么挖红薯:“先顺着红薯藤找到根部,再用铲子轻轻挖开周围的土,别把红薯挖破了。”
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在赵青山的指导下,挖出了一个拳头大的红薯,举起来给妈妈看:“妈妈,你看我挖到红薯了!好甜呀!”她咬了一口生红薯,嘴角沾着泥土,惹得周围的人都笑了。孩子妈妈赶紧拿出纸巾给她擦嘴,笑着说:“这地方真好,孩子能体验挖红薯,还能吃到这么新鲜的红薯,下次一定带朋友来。”
科普馆里,王婶正在教游客做红薯饼。她把蒸熟的红薯捣成泥,加入面粉和少量白糖,揉成面团,再分成小块,压成饼状,放进平底锅煎。“煎的时候要小火,不然会糊,煎到两面金黄就好了。”王婶边说边演示,游客们围在旁边,有的记笔记,有的拿出手机拍照,还有人忍不住伸手尝了尝刚煎好的红薯饼:“太香了,比外面买的好吃多了!”
舞台上,林晓正在主持红薯知识问答。“请问,柳河红薯获得欧盟认证是哪一年?”林晓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整个文化园。一个穿着西装的中年男人举手回答:“2023年!”“回答正确,奖品是柳河红薯干一包!”林晓把奖品递给他,男人接过奖品,笑着说:“我是做农产品贸易的,早就听说柳河红薯了,今天特意来看看,没想到不仅红薯好,文化园也这么有特色,以后要和你们合作。”
苏晚在人群中穿梭,时不时停下来和游客聊天,收集他们的意见。一个戴着眼镜的女人找到她,递上一张名片:“苏女士,我是城里连锁超市的采购,想和你们谈合作,把柳河的红薯产品放进我们的超市,你看可以吗?”苏晚接过名片,上面写着“惠民超市采购部经理
张莉”,她赶紧说:“当然可以,我们明天在村委会详谈。”
夕阳西下时,红薯节接近尾声。游客们提着装满红薯和红薯产品的袋子,恋恋不舍地离开。林晓拿着账本跑过来,脸上满是笑容:“苏晚,今天卖了三万多块钱的红薯产品,还有五个客户想和我们谈合作!”赵青山也走过来,擦了擦汗:“今天累坏了,但心里高兴,咱柳河的红薯节办得太成功了!”
苏晚望着渐渐散去的人群,心里却没敢放松。她想起张莉递名片时的眼神,还有那个做农产品贸易的男人说的话——合作机会多了,生产压力也会变大,现有的深加工厂房和设备,能满足这么多订单吗?她摸了摸口袋里的名片,决定明天和张莉谈的时候,先了解清楚对方的需求,再做打算。
晚上,苏晚在家整理今天的订单和客户信息,爷爷的旧日记放在桌角,她翻到其中一页,上面写着“做事要稳,不能急”。苏晚叹了口气,是啊,柳河村的发展虽然快,但不能急功近利,得一步一步来,确保每一个合作都能做好,每一个产品都能让客户满意。
第18节:超市合作的新要求
第二天一早,张莉就来到了村委会。苏晚给她倒了杯红薯汁,递上一盘红薯干:“张经理,尝尝我们的红薯产品,都是昨天刚做的。”张莉尝了一口红薯干,点了点头:“味道确实好,比我之前尝过的都甜。我们超市想先引进你们的红薯干、红薯泥罐头和红薯汁,每个产品先订五千份,下个月交货,你看可以吗?”
苏晚心里算了算,五千份红薯干需要一万斤红薯,五千罐罐头需要五千斤红薯,五千瓶红薯汁需要两千斤红薯,一共需要一万七千斤红薯,村里的储备红薯刚好够。但现有的深加工设备,一天能生产两百罐罐头、三百斤红薯干和两百瓶红薯汁,要完成五千份订单,需要二十天左右,时间上没问题。“可以,张经理,我们能按时交货。”苏晚说。
张莉放下手里的红薯干,从包里拿出一份合同:“那我们签合同吧。不过有个要求,我们超市的产品需要统一包装,上面要印上‘惠民超市专供’的字样,你们能做到吗?”苏晚接过合同,翻到包装要求那一页,心里有点犯难——之前的包装都是印着“柳河红薯”的logo,要是重新做包装,不仅要花时间,还要额外花钱。
“张经理,重新做包装需要一周时间,还得加成本,能不能用我们现有的包装,只在上面贴‘惠民超市专供’的标签?”苏晚问。张莉想了想,说:“可以,但标签必须清晰,不能影响产品外观。还有,我们需要每一批产品的检测报告,确保质量没问题。”
“没问题,检测报告我们会随货一起寄给你。”苏晚说,两人在合同上签了字。送走张莉,苏晚把赵青山和林晓叫到村委会,说了超市合作的事。“包装没问题,我们明天就联系印刷厂做标签。”林晓说,“但我担心,要是后面还有其他客户要定制包装,现有的印刷厂可能忙不过来。”
赵青山也皱起眉头:“还有生产的事,现在有马可的订单,还有超市的订单,厂房里的设备每天都要加班,工人也累得够呛,要是再增加订单,恐怕撑不住。”苏晚摸了摸下巴,说:“我也在想这个问题,要不我们扩建深加工厂房,再增加一条生产线?这样既能提高产能,也能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扩建厂房需要钱啊,咱村里现在只有五十万,扩建至少要一百万。”赵青山说。林晓也说:“我问过银行,乡村振兴贷款最多能贷四十万,还差十万。”苏晚想了想,说:“李建国之前帮过我们,要不我问问他,能不能投资入股?他懂设备和生产,和他合作,既能解决资金问题,还能提高生产效率。”
当天下午,苏晚给李建国打电话,说了扩建厂房的想法。李建国在电话里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可以投资六十万,占百分之三十的股份,负责设备采购和生产管理,你看可以吗?”苏晚心里算了算,六十万加上村里的五十万,一共一百一十万,足够扩建厂房和增加生产线了。“可以,李总,我们明天在村里详谈。”
挂了电话,苏晚松了口气。她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红薯地,地里的红薯藤长得正旺,再过一个月,又能收获新的红薯了。她知道,扩建厂房是柳河村发展的必经之路,虽然会有风险,但只要大家一起努力,一定能成功。
晚上,苏晚在村委会召开村民大会,说了和李建国合作扩建厂房的事。村民们议论纷纷,刘壮站起来说:“李建国以前是咱的对手,现在和他合作,会不会有风险?”王奶奶拍了拍桌子,说:“李建国这几次都帮了咱,是个靠谱的人。咱柳河村要发展,就得敢合作,我支持晚丫头!”
其他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苏晚看着大家信任的眼神,心里满是感动:“谢谢大家的信任,我保证,和李建国的合作,一定会让柳河村越来越好,让大家的收入越来越高!”
第19节:厂房扩建的风波
第二天,李建国带着设备厂家的人来到柳河村,和苏晚、赵青山一起考察扩建厂房的地址。他们选在原深加工厂房的旁边,一块闲置的空地。设备厂家的人说:“这里的位置很好,交通方便,水电也能接入原厂房的线路,扩建起来很方便,两个月就能完工。”
李建国点点头,说:“我已经联系好了施工队,下周就能进场。设备方面,我选了一条全自动的生产线,能同时生产红薯干、红薯泥罐头和红薯汁,比现有的设备效率高三倍,以后不管是马可的订单,还是超市的订单,都能轻松应对。”
苏晚很高兴,和李建国签订了合作协议。然而,就在施工队准备进场的时候,村里的张大爷突然站出来反对:“这块地是我家的老宅基地,虽然现在空着,但也不能随便用来建厂房!”张大爷的儿子也跟着说:“要建厂房可以,得给我们补偿,不然我们不同意!”
苏晚赶紧说:“张大爷,这块地是村里的集体土地,不是您家的宅基地,当年分地的时候,已经明确划分过了。”张大爷却不依不饶:“我不管,我从小就在这块地上玩,就是我家的!”村民们围了过来,有的劝张大爷,有的帮苏晚说话,场面一度很混乱。
赵青山赶紧把张大爷拉到一边,递给他一根烟:“张大爷,您消消气。扩建厂房是为了村里好,厂房建好了,订单多了,大家的分红也会多,您儿子在城里打工,要是厂房需要人,还能回来上班,不比在城里打零工强?”张大爷沉默了,他儿子也低下了头——他在城里做建筑工,经常没活干,要是能回村里上班,确实更稳定。
苏晚也走过来,说:“张大爷,要是您同意扩建厂房,村里给您家优先安排一个就业名额,每个月工资四千块,您看可以吗?”张大爷想了想,说:“行,我同意,但你们得保证,以后有好处,不能忘了我家。”苏晚赶紧点头:“您放心,村里的好处,大家都有份。”
解决了张大爷的问题,施工队顺利进场。挖掘机开始平整土地,卡车拉着砖和水泥来回穿梭,文化园旁边的空地一下子热闹起来。苏晚每天都去工地看看,检查施工质量,李建国也经常来,和施工队的人讨论施工进度。
这天下午,马可发来消息,说欧洲市场对柳河红薯汁的反应很好,要追加一万瓶红薯汁的订单,下个月交货。苏晚赶紧回复:“没问题,我们能按时交货。”挂了电话,她却有点担心——现有的设备正在生产超市的订单,新厂房要两个月才能完工,一万瓶红薯汁的订单,靠现有的设备,恐怕赶不上。
李建国看出了她的担心,说:“别担心,我让设备厂家先送一台临时的灌装机过来,放在原厂房里,能提高红薯汁的生产效率,保证按时交货。”苏晚松了口气:“太谢谢你了,李总。”李建国笑了笑:“咱现在是合作伙伴,不用这么客气。”
晚上,苏晚在厂房里看到,临时灌装机已经安装好了。工人正在用它生产红薯汁,一小时能生产五百瓶,比之前快了两倍。她走到灌装机旁,看着源源不断流出的红薯汁,心里踏实了不少。她知道,虽然扩建厂房遇到了一点小风波,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村口的老槐树下,村民们聚在一起聊天,话题离不开扩建的厂房和越来越多的订单。王奶奶说:“我活了七十多岁,从来没见过柳河村这么热闹,这么有希望,晚丫头真是好样的!”张大爷也说:“以前我还担心,现在看来,扩建厂房是对的,以后咱柳河村,肯定能成为有名的富裕村!”
第20节:临时灌装机的危机
临时灌装机安装好后,红薯汁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超市的订单很快就完成了一半。然而,就在离马可追加订单交货期还有十天的时候,灌装机突然出了故障——灌装机的出汁口堵塞,无法正常灌装,工人试了很多方法,都没能修好。
苏晚接到消息时,正在和张莉谈后续的合作,她赶紧赶回厂房。看到工人围着灌装机发愁,她心里一紧:“怎么回事?灌装机怎么会突然出故障?”负责操作灌装机的工人说:“刚才灌装的时候,突然就不出汁了,我们拆开看了,出汁口里面卡了一块红薯泥,把管道堵死了,我们想把它取出来,但是管道太细,取不出来。”
李建国也赶来了,他和设备厂家的人视频通话,让他们指导维修。设备厂家的人说:“这种情况需要专业的工具才能把堵塞的红薯泥取出来,我们明天才能把工具送过来,你们今天先别用灌装机了。”苏晚急了:“明天送过来,再维修,至少要两天时间,我们离交货期只有十天了,耽误不起啊!”
李建国想了想,说:“我认识一个做机械维修的朋友,他有专业的工具,我现在给他打电话,让他连夜过来。”他拨通了朋友的电话,说了灌装机的情况,朋友同意连夜赶来。
晚上十一点,李建国的朋友终于到了。他带着工具箱,拆开灌装机的出汁管道,用特制的钩子,一点点把堵塞的红薯泥取了出来。“好了,你们试试,应该能正常使用了。”他擦了擦汗,说。工人赶紧开机试了试,灌装机果然恢复了正常,红薯汁顺利地流进玻璃瓶里。
苏晚松了口气,赶紧给工人安排加班,把耽误的时间补回来。她和李建国留在厂房里,看着工人生产,直到凌晨两点,才离开厂房。“今天真是谢谢你了,李总,要是没有你,这订单肯定赶不上了。”苏晚说。李建国笑了笑:“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不过,我们得吸取教训,以后生产前,要把红薯泥过滤得更细,避免再出现堵塞的情况。”
第二天一早,苏晚就安排工人,在红薯泥搅拌后,增加一道过滤工序,用更细的纱布过滤,确保没有硬块。工人按照她的要求做,灌装机再也没有出现过故障。
离交货期还有三天的时候,一万瓶红薯汁的订单终于完成了。苏晚和林晓一起,把红薯汁装进箱子,贴上标签,等待物流车来取货。林晓拿着账本,说:“苏晚,这个月我们一共完成了马可的两万五千罐罐头、五千斤红薯干、一万五千瓶红薯汁,还有超市的五千份产品,总收入超过五十万,是去年同期的三倍!”
苏晚看着堆得像小山一样的产品,心里满是欣慰。她走到厂房门口,望着远处扩建中的新厂房,挖掘机正在浇筑地基,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在阳光下格外显眼。她知道,新厂房建成后,柳河村的生产能力会更上一层楼,会有更多的订单,更多的合作机会。
就在这时,苏晚的手机响了,是之前在红薯节上遇到的农产品贸易商打来的:“苏女士,我已经和海外的客户谈好了,他们想进口柳河的红薯产品,下个月来村里考察生产线,你看可以吗?”苏晚赶紧说:“当然可以,我们随时欢迎。”
挂了电话,苏晚的心里既兴奋又紧张——海外客户的考察,意味着柳河红薯可能会进入更多的国家,但也意味着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她回头看了看忙碌的村民和正在扩建的厂房,深吸一口气:“柳河村,一定能抓住这个机会!”
夕阳下,柳河的河水泛着金光,远处的红薯地里,风吹过红薯藤,发出沙沙的声音,像是在为柳河村的未来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