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节:合作初定,矛盾隐现
苏晚和小梅带着从李村收来的红薯回到柳河村,一路上满心欢喜,对未来的合作充满期待。当晚,苏晚就把和李村队长的合作意向跟赵青山和婆婆详细说了,一家人都为这新的发展感到振奋。赵青山握紧拳头,眼中满是干劲:“晚晚,你这想法太棒了,这下咱们的生意肯定能更上一层楼!”
然而,第二天当苏晚召集村里帮忙的婶子们宣布这个消息时,却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状况。王婶率先皱起了眉头,有些担忧地说:“晚晚啊,这和外村合作,会不会不太靠谱啊?咱们一直都是自家人做事,大家知根知底的。”另一位张婶也附和道:“是啊,要是李村的人偷工减料,咱们这名声可就砸了。”
苏晚耐心地解释:“婶子们,大家放心。我和李村队长聊过,他们也是真心想改善村里的生活,肯定会认真做事的。咱们可以定好规矩,严格监督,保证粉条的质量。”尽管苏晚再三说明,但还是有几个婶子面露犹豫之色,她们担心自己的收入会受到影响,也害怕和不熟悉的人合作会产生矛盾。
就在这时,陈支书听说了这件事,特地赶来。他听完大家的担忧后,沉稳地说:“晚晚这事儿,我觉得可行。现在政策鼓励大家搞副业,扩大生产,和外村合作也是个机会。咱们可以先试试,有啥问题,村里帮着协调。”陈支书的话给大家吃了颗定心丸,大部分婶子表示愿意支持,可仍有两三个婶子心里还是不太乐意,只是没再吭声。
苏晚知道,要让大家真正接受这次合作,还需要时间和行动来证明。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次合作办好,让所有人都看到好处。
第22节:筹备合作,困难重重
确定合作后,苏晚和赵青山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他们首先要解决的是运输问题,从李村到柳河村,虽然距离不算太远,但要频繁运输大量的红薯和做好的粉条,靠人力显然不行。苏晚找到陈支书,希望村里能帮忙想办法。陈支书想了想,说:“队里有两辆牛车,以前运庄稼用的,你们要是不嫌弃,可以先用着。”
苏晚和赵青山大喜过望,连忙感谢陈支书。有了牛车,运输问题算是暂时解决了。接下来就是和李村商量具体的合作细节,苏晚和赵青山带着村里几个有经验的婶子,去了李村,和李村队长及几个村民代表碰面。
双方就报酬、分工、质量标准等问题展开讨论。在报酬方面,苏晚提出按照做粉条的数量给李村村民结算,每斤粉条给一定量的红薯糖或者现金,这个提议得到了李村村民的认可。但在分工上,却出现了分歧。李村村民希望他们只负责提供红薯和做粉条,后续的包装、运输都由柳河村负责,而柳河村这边则觉得这样分工不公平,工作量不均衡。
双方各执一词,气氛变得有些紧张。苏晚见状,赶忙打圆场:“大家先别着急,咱们都是为了把生意做好,让日子过得更好。要不这样,咱们按照生产流程来分工,红薯的清洗、磨浆由李村负责,因为他们红薯多,场地也大;我们柳河村负责淀粉的沉淀、粉条的晾晒和包装,运输就由两个村一起出人,用我们村的牛车。这样既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又能保证工作的连贯性。”
这个提议让双方都觉得比较合理,经过一番讨论,最终达成了一致。然而,就在大家以为一切顺利的时候,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做粉条需要大量的水,李村的水井数量有限,到了用水高峰期,根本无法满足生产需求。这让合作再次陷入了僵局。
第23节:解决水源,初尝甜头
面对水源问题,苏晚和赵青山愁眉不展。他们在李村四处查看,希望能找到解决办法。偶然间,他们发现村后有一条小溪,溪水清澈,水量也不小。苏晚眼睛一亮,心想:要是能把溪水引到村里,不就能解决用水问题了吗?
她把这个想法跟李村队长一说,队长却有些为难:“这条小溪离村子有点远,引水的话,得耗费不少人力物力,而且还得担心冬天溪水结冰的问题。”苏晚没有放弃,她仔细观察地形,又和赵青山、李村队长一起商量了几天,最终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他们决定在小溪边挖一个蓄水池,用村里的水桶和扁担把水挑到蓄水池里,再从蓄水池用竹筒把水引到村里。虽然这个办法比较费力,但在目前的条件下,是最可行的。两个村的村民齐心协力,花了整整三天时间,终于把蓄水池和引水竹筒都弄好了。
解决了水源问题,粉条的生产终于步入正轨。李村的村民们按照约定,认真地清洗红薯、磨浆,柳河村的婶子们也把淀粉沉淀、粉条晾晒和包装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条。第一批合作生产的粉条很快就做好了,赵青山拉着牛车,把粉条送到了供销社。
王主任看到这批粉条,十分满意,不仅当场结清了货款,还表示以后会加大订单量。苏晚把这次合作挣到的钱分给大家,每个参与的村民都拿到了比以往更多的报酬。看到大家脸上洋溢着的笑容,苏晚知道,这次合作的第一步算是成功了。
第24节:名声渐起,竞争出现
随着赵家粉条和其他农家吃食在供销社的销量越来越好,柳河村的“副业”名声也渐渐传开了。周边村子的人都听说柳河村有个能干的媳妇,带着大家靠做小生意发家致富。这让苏晚和村民们既高兴又有些担忧,高兴的是他们的努力得到了认可,担忧的是随之而来的竞争。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隔壁村的一个年轻人也开始效仿他们做红薯糖和粉条。这个年轻人叫孙强,头脑灵活,家里条件也不错,他投入了不少本钱,还从城里买了一些先进的工具。他做的红薯糖和粉条在包装上比苏晚他们的更精美,价格也相对便宜一些。
孙强的出现,让柳河村的生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供销社的订单虽然没有减少,但村里一些原本打算自家吃的村民,也开始去买孙强家的东西。王婶有些着急地找到苏晚:“晚晚啊,这可咋办?孙强那小子把咱们的生意抢了不少,咱们要不要也降价啊?”
苏晚摇了摇头:“婶子,降价不是办法。咱们的东西都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成本摆在那里。而且,咱们靠的不仅仅是价格,还有质量和口碑。咱们得想想别的办法,突出咱们的优势。”苏晚陷入了沉思,她知道,这次遇到的竞争对手可不简单,要想保住市场,必须做出改变。
第25节:创新求变,差异化竞争
苏晚决定从产品的差异化入手。她仔细研究了孙强家的产品,发现虽然包装精美,但在口味和原料上并没有太大的特色。于是,她和村里的婶子们商量,决定在红薯糖和粉条的制作工艺上进行创新。
对于红薯糖,苏晚尝试在传统的制作方法上加入一些花生碎和芝麻,这样做出来的红薯糖不仅口感更丰富,还增加了营养。对于粉条,她让婶子们在和红薯粉的时候,加入一些蔬菜汁,如菠菜汁、胡萝卜汁,这样做出来的粉条颜色鲜艳,看起来就更有食欲,而且还富含维生素。
为了让顾客更好地了解他们的产品,苏晚还特意做了一些宣传。她让赵青山用木板做了几个招牌,上面写上产品的特色和优势,放在供销社的摊位前。同时,她还准备了一些试吃装,让顾客品尝。
这些创新和宣传措施很快就见到了效果。顾客们尝了加了花生碎和芝麻的红薯糖后,都赞不绝口,纷纷表示虽然价格比孙强家的略高,但物有所值。而那些彩色的粉条也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很多人都愿意尝试购买。
看到生意逐渐好转,苏晚并没有放松警惕。她知道,市场竞争是残酷的,只有不断创新和进步,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她开始思考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如何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拓展销售渠道。
第26节:拓展渠道,遭遇波折
苏晚决定不再仅仅依赖供销社这一个销售渠道,她想把产品卖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知道柳河村的农家美食。她听说县城里有个集市,人流量很大,便和赵青山商量,打算去那里摆摊卖货。
赵青山有些担心:“晚晚,县城离咱们村这么远,咱们去摆摊,人生地不熟的,能行吗?而且,去县城摆摊,还得交摊位费,要是卖不出去,那不就亏大了?”苏晚坚定地说:“青山,咱们不能一直守着这一亩三分地。去县城摆摊虽然有风险,但也是个机会。咱们先少带点货去试试,如果效果好,再加大投入。”
赵青山见苏晚主意已定,便不再反对。他们准备了一些红薯糖、粉条和酱菜,用牛车拉着,一大早就出发去了县城。到了县城集市,他们找了一个相对显眼的位置,交了摊位费,摆好摊位。
然而,事情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顺利。一开始,路过的人只是好奇地看了看他们的摊位,并没有人购买。苏晚和赵青山热情地向大家介绍产品,但很多人都只是摇摇头。原来,县城里的人习惯了购买一些包装精美的商品,对于这种看起来比较“土气”的农家吃食,不太感兴趣。
一直到中午,他们的摊位都无人问津,苏晚有些着急了。她看着周围生意红火的摊位,心里暗暗发愁:难道这次真的行不通吗?就在她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一个中年妇女走了过来。这个妇女是县城里的居民,她尝了尝红薯糖,又看了看粉条,眼睛一亮:“你们这东西看着土,味道还真不错。给我来两斤红薯糖,一斤粉条。”
苏晚和赵青山大喜过望,连忙给她称好东西。有了这个妇女的带头,陆续又有几个人过来购买。虽然销量不多,但这让苏晚看到了希望。她决定明天继续来摆摊,并且要想办法改进包装,让产品更符合县城人的口味。
第27节:改进包装,打开市场
回到村里后,苏晚和婶子们一起商量改进包装的事情。她们没有太多的资金去购买昂贵的包装材料,只能从现有的资源入手。苏晚想到了村里妇女们绣的手帕,这些手帕虽然简单,但绣工精致,充满了农家特色。
她跟大家提议:“咱们能不能用手帕来包装红薯糖和粉条?这样既好看,又有特色,还能把手帕一起卖出去。”婶子们纷纷表示赞同。于是,大家开始动手,把红薯糖用手帕包好,再系上一根彩色的丝线;把粉条用手帕卷起来,同样系上丝线。这样包装后的产品,看起来既精致又有乡土气息。
第二天,苏晚和赵青山再次来到县城集市。这次,他们的摊位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精美的手帕包装让产品脱颖而出,很多人都围过来询问。苏晚和赵青山耐心地介绍产品的特色和制作过程,顾客们听得津津有味。
很快,他们带来的货物就被抢购一空。苏晚看着空空的摊位,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她知道,这次的改进成功了。回到村里后,她和赵青山开始组织大家大量制作手帕包装的产品,准备下次去县城卖更多的货。
然而,就在他们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村里的手帕数量有限,要满足大量的包装需求,必须要找到更多的手帕来源。苏晚又陷入了沉思,她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第28节:扩大生产,人力短缺
随着县城市场的打开,苏晚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订单量也不断增加。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她决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然而,扩大生产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人力,目前村里参与的婶子们已经忙得不可开交,再增加产量,人手明显不够。
苏晚把村里的婶子们召集起来,商量解决办法。王婶说:“晚晚,要不咱们再招一些人?村里还有不少闲着的妇女呢。”苏晚有些为难地说:“婶子,我也想过招更多的人,可是咱们现在的场地有限,一下子来太多人,根本施展不开。而且,新招的人还得培训,也需要时间。”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却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解决办法。这时,陈支书听说了这件事,他给苏晚出了个主意:“晚晚,你可以把一些简单的工序分给村民们带回家做,比如清洗红薯、晾晒红薯干这些。这样既能解决场地问题,又能利用更多的人力。”
苏晚听了,眼前一亮:“陈支书,您这个主意太好了!我怎么没想到呢。”于是,苏晚开始把一些工序分配给村民们带回家做,她制定了详细的质量标准和验收流程,确保产品质量不受影响。同时,她还增加了一些报酬,鼓励大家积极参与。
这个办法实施后,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产品的产量也大幅增加。然而,随着产量的增加,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产品的质量把控变得更加困难,一些村民为了赶进度,出现了质量不达标的情况。苏晚知道,她必须尽快找到解决质量问题的办法,否则,辛苦建立起来的口碑可能会毁于一旦。
第29节:质量危机,力挽狂澜
苏晚发现质量问题后,立即停止了产品的生产和发货。她挨家挨户地走访那些把工序带回家做的村民,了解情况。原来,有些村民为了多挣点钱,在清洗红薯的时候没有洗干净,在晾晒红薯干的时候也没有按照要求操作,导致红薯干发霉变质。
苏晚把大家召集到一起,严肃地说:“婶子们,咱们做的东西是要卖出去的,质量就是咱们的生命线。如果质量出了问题,不仅咱们的生意做不下去,还会砸了柳河村的招牌。咱们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毁了大家的心血。”
大家听了苏晚的话,都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纷纷表示以后会严格按照要求做事。为了确保质量,苏晚制定了更严格的监督机制。她安排了几个有经验的婶子,每天去村民家里检查生产情况,一旦发现问题,立即要求整改。同时,她还增加了质量奖励,如果村民连续一周生产的产品都符合质量标准,就会得到额外的报酬。
经过一番努力,质量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苏晚重新开始发货,她还特意给每个客户写了一封信,解释了之前出现的质量问题,并表示会加强质量把控,让客户放心。客户们收到信后,对苏晚的做法表示理解和赞赏,不仅没有减少订单,反而还增加了一些。
苏晚知道,这次质量危机虽然解决了,但也给她敲响了警钟。在以后的生产过程中,必须时刻把质量放在首位,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同时,她也意识到,随着生意的不断扩大,管理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她需要学习更多的管理知识,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第30节:管理困境,寻求帮助
解决了质量问题后,苏晚又面临着新的管理困境。随着参与的村民越来越多,工序也越来越复杂,她发现自己有些力不从心。每天要处理各种琐事,安排生产、监督质量、对接客户,常常忙得焦头烂额。
赵青山看着苏晚疲惫的样子,心疼地说:“晚晚,要不咱们找个人来帮忙管理吧?你一个人太累了。”苏晚叹了口气:“我也想啊,可是咱们村里哪有懂管理的人呢?”这时,小梅突然想起了什么:“嫂子,我听说咱们村有个知青,叫林晓,他以前在城里好像学过管理,要不咱们找他问问?”
苏晚眼睛一亮:“真的吗?那太好了!小梅,你赶紧去把他请来。”没过多久,林晓就来到了苏晚家。苏晚把目前面临的管理问题跟他详细说了,希望他能帮忙出出主意。
林晓听了,思考了一会儿说:“苏晚姐,我觉得你们现在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首先,要明确每个人的职责,把生产、质量监督、销售等环节都分工明确;其次,要制定合理的流程和标准,让大家按照规范做事;最后,还要建立一个沟通机制,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苏晚听了,觉得很有道理:“林晓,你说得太对了!那你能不能帮我们具体实施呢?”林晓有些犹豫:“苏晚姐,我也没什么实际经验,只能尽力帮忙。不过,我可以先帮你们制定一个管理方案,你们看看行不行。”
接下来的几天,林晓和苏晚、赵青山一起,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详细的管理方案。方案实施后,生产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管理也变得更加有序。苏晚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她知道,有了这个管理体系,生意才能走得更远。
第31节:新的机遇,县城开店
随着柳河村农家美食的名声越来越大,订单也源源不断。苏晚不仅在县城集市站稳了脚跟,还和一些县城的小商店建立了合作关系,产品的销量持续增长。一天,一位经常在集市上购买他们产品的县城商人找到苏晚,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
“妹子,你这东西这么受欢迎,总在集市摆摊不是长久之计啊。”说话的是张老板,他在县城开了家杂货铺,之前从苏晚这儿进过几批粉条,销量比他预期的还好。他搓着手,眼神里带着几分诚恳,“俺看你是个能干的,不如在县城找个门面开个店?固定的铺子比摆摊体面,还能攒下回头客,要是能做成‘招牌’,以后生意肯定比现在还红火。”
苏晚心里“咯噔”一下,开店?这是她从来没敢想过的事。她愣了愣,下意识地攥紧了手里的布包,里面装着刚收的货款:“张老板,开店哪有那么容易?俺们没那么多本钱,也不知道怎么找门面……”
“本钱的事好说,”张老板摆摆手,“你要是真有意,俺能帮你打听打听便宜的门面——俺认识个朋友,在菜市场附近有间小铺子,之前卖干货的,最近想转租,租金不算贵。至于本钱,你手里攒的钱再凑凑,实在不够,俺也能先帮你垫一部分,等你赚了再还。”
张老板的话像一颗石子,在苏晚心里激起了千层浪。她知道,摆摊虽然能赚钱,但风吹日晒不说,还得每天赶早占位置,遇到下雨天更是麻烦;要是有个固定门店,不仅能让生意更稳定,还能让“柳河村农家美食”真正有个“名头”。可这么大的事,她不能自己做主,得跟家里人商量。
当天傍晚,苏晚拉着赵青山、婆婆和小梅坐在堂屋,把张老板的建议一五一十说了。赵青山听完,眉头立刻皱了起来:“开店?那得花多少钱啊?万一赔了咋办?咱们现在这样挺好的,别冒那险了。”
婆婆也跟着点头,手里的拐杖轻轻敲着地面:“青山说得对,晚晚啊,咱们庄稼人,踏实点好。县城里不比村里,万一出点啥岔子,咱们扛不住。”
只有小梅眼睛亮闪闪的,拉着苏晚的袖子说:“嫂子,我觉得张老板说得对!有个店多好啊,咱们的糖和粉条就能让更多人知道了!再说,嫂子你这么能干,肯定不会赔的!”
苏晚没说话,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桌角。她知道赵青山和婆婆是担心风险,可她心里那股闯劲却被勾了起来。晚上,等大家都睡了,苏晚又去找了林晓——自从林晓帮着制定了管理方案,苏晚遇到拿不准的事,总愿意跟他聊聊。
林晓听了,没有立刻反对,反而拿出纸笔,一边画一边分析:“苏晚姐,开店确实有风险,但机遇更大。第一,固定门店能提升品牌感,顾客会觉得咱们更正规,比摆摊更容易积累信任;第二,菜市场附近人流量大,目标客户也精准——去买菜的人,大多是要做饭的,咱们的粉条、酱菜正好是家常菜的配料;第三,有了门店,咱们还能拓展新品,比如冬天卖热乎的红薯粥,夏天卖腌黄瓜,季节性产品能增加收入。”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至于风险,咱们可以控制。比如先租短期门面,试试水;本钱不够,除了张老板帮忙,还能跟村里参与的婶子们商量——她们现在跟着咱们挣钱,要是说开店能让大家分红更多,说不定有人愿意凑点钱,算入股,以后赚了按比例分,亏了也一起承担,这样风险就分散了。”
林晓的话像一盏灯,把苏晚心里的路照得明明白白。第二天一早,苏晚就召集了村里帮忙的婶子们,把开店的想法和林晓的分析说了。一开始,婶子们也跟赵青山一样犹豫,可听到“入股分红”,大家的态度渐渐松动了——王婶第一个开口:“晚晚,俺信你!俺家攒了点钱,愿意拿出来入股,要是赚了,俺就给娃买件新棉袄;要是亏了,俺也认!”
有了王婶带头,其他婶子也纷纷响应,你五块、我三块,很快就凑了二十多块钱。加上苏晚手里攒的十五块,再加上张老板愿意垫付的十块,本钱总算凑够了。接下来就是找门面,张老板果然没骗人,带着苏晚去看了那间铺子——不大,也就十平米左右,水泥地面,墙壁有些斑驳,但位置确实好,就在菜市场入口旁边,来往的人一眼就能看到。
跟房东谈好租金,每月五块,先交三个月押金,苏晚当场签了字。拿着钥匙的那一刻,苏晚心里又紧张又激动——这是她在县城的第一个“家”,也是柳河村农家美食的第一个“根据地”。
接下来的几天,苏晚和赵青山、小梅还有几个婶子,每天天不亮就往县城跑,收拾铺子。她们把墙壁刷得白白的,在门口挂了块木牌,上面是林晓帮忙写的“柳河村农家坊”,还在门口摆了两个竹筐,里面装着新鲜的红薯和晒干的玉米,透着浓浓的农家味。铺子里,货架是用旧木板钉的,上面整齐地摆着手帕包装的红薯糖、彩色粉条,还有装在陶罐里的酱菜,每个罐子上都贴了标签,写着“甜咸酱菜”“辣萝卜丝”。
开业那天,苏晚特意做了一大锅红薯粥,放在铺子门口,免费给路过的人尝。张老板也来帮忙,还带了几个朋友来捧场。一开始,只有几个人好奇地进来看看,可尝了红薯糖和红薯粥后,都忍不住买了些。到了中午,铺子里已经挤满了人,王婶和张婶忙着称重、收钱,赵青山负责从牛车上搬货,苏晚则忙着给顾客介绍产品,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
关店的时候,苏晚算了算账,第一天就卖了三块多钱,比在集市摆摊一天的收入还多。赵青山看着账本,手都有点抖:“晚晚,咱们……咱们真的把店开起来了,还赚钱了!”
苏晚笑着点头,心里却很清楚——开店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她要做的,是把“柳河村农家坊”的牌子,真正立在县城里。
第32节:门店红火,同行使绊
“柳河村农家坊”开业后,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每天天刚亮,苏晚和赵青山就拉着满车的货往县城赶,铺子里的红薯糖、彩色粉条和酱菜,往往不到下午就卖完了。附近的居民渐渐成了回头客,有的阿姨每天都来买块红薯糖给孙子,有的大叔每周都会来买斤粉条,说“炖白菜香得很”。
甚至有县城里的饭馆老板找到苏晚,想长期进她的粉条和酱菜——饭馆里的炖菜用她的粉条,客人都说口感好;酱菜当开胃小菜,也很受欢迎。苏晚跟饭馆老板谈好价格,每周送两次货,这又多了一笔稳定的收入。
看着生意越来越好,村里入股的婶子们每次分红都笑得合不拢嘴,之前没入股的村民,也纷纷来找苏晚,想加入进来。苏晚没拒绝,只是跟大家说:“想加入可以,但得守规矩,质量上不能出一点差错,要是砸了咱们的招牌,谁也别想赚钱。”大家都连连点头,承诺一定按要求做。
可就在苏晚以为一切都会顺顺利利的时候,麻烦却找上了门。这天,苏晚正在铺子里给顾客称粉条,突然进来两个穿制服的人,自称是县城的“市场管理所”的,说有人举报她们的产品“卫生不达标”,要查货。
苏晚心里一紧,赶紧拿出之前准备的质量记录——林晓之前提醒过她,开店要注意合规,所以她每次生产都会记录原料来源、制作过程,还让村里的赤脚医生帮忙检查过,确认产品卫生没问题。她把记录递给两人,笑着说:“同志,俺们的东西都是自己村里做的,每一步都干净得很,您看这记录,都写得清清楚楚。”
可那两人根本不看记录,直接走到货架前,拿起几包红薯糖和粉条,说要“带回所里检验”,还让苏晚签字确认。苏晚没办法,只能看着他们把货拿走,心里却隐隐觉得不对劲——她们开店这么久,从来没听说过市场管理所的人来查货,怎么突然就来了?
晚上关店后,苏晚跟赵青山说起这事,赵青山也觉得奇怪:“会不会是有人故意搞鬼?”苏晚没说话,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人——孙强。自从她们的彩色粉条和手帕包装推出后,孙强的生意就差了很多,之前在集市上,孙强还跟赵青山红过脸,说他们“抢生意”。
为了确认,苏晚第二天特意绕到孙强在县城的摊位——孙强没在村里摆摊了,而是在县城租了个临时摊位,卖他的红薯糖和粉条。苏晚远远看着,发现孙强正跟一个穿制服的人说话,两人看起来很熟络,孙强还递了包烟过去。苏晚心里一下子明白了,肯定是孙强举报的。
没过两天,市场管理所的人又来了,说检验结果出来了,她们的产品“糖分超标”,“卫生条件不达标”,要罚五十块钱,还要停业整顿。五十块钱对苏晚来说,几乎是她们两个月的净利润,停业整顿更是要了命——店里的货要是卖不出去,就会坏掉,入股的婶子们也会有意见。
苏晚急得一夜没睡,第二天一早就去找张老板帮忙。张老板听了,叹了口气:“妹子,俺知道是孙强搞的鬼——他跟市场管理所的李干事是远房亲戚,之前就靠这关系挤走了好几个小摊贩。不过你也别慌,俺认识市场管理所的王所长,他是个讲道理的人,俺带你去见见他,把情况说清楚。”
跟着张老板去见王所长的时候,苏晚特意带了账本和质量记录,还有几包产品。她把从村里收红薯、制作过程、卫生把控的事一五一十说了,还把产品递过去,让王所长尝:“王所长,俺们都是老实本分的庄稼人,做买卖凭的是良心,要是真有问题,俺们认罚;可要是有人故意陷害,俺们不甘心。”
王所长尝了尝红薯糖,又翻了翻账本,点点头说:“你这账本记得很清楚,产品味道也不错,不像是卫生不达标的样子。这样,你先别停业,我让人再去你村里的生产点看看,要是真没问题,就把罚款撤了。”
苏晚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一半。当天下午,王所长就派了人去柳河村,查看了她们的生产场地——灶房干干净净,红薯和蔬菜都码得整整齐齐,婶子们做活的时候都戴着干净的围裙,检验的人没挑出一点毛病。
没过几天,市场管理所就撤销了罚款和停业的决定,还私下里警告了孙强,让他别再搞小动作。苏晚知道,这次能过关,多亏了张老板帮忙,也多亏了她们平时把质量和卫生抓得紧。可她也明白,孙强不会就这么算了,以后的麻烦,恐怕还少不了。
第33节:应对暗算,主动出击
孙强的暗算没成,苏晚心里却没放松警惕。她知道,孙强要是不死心,还会想出别的办法来搅局,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
这天晚上,苏晚把赵青山、林晓和几个入股的婶子叫到一起,商量对策。林晓先开口:“苏晚姐,孙强最在意的就是销量,咱们要是能进一步扩大优势,让他彻底没生意可做,他就没精力来搞鬼了。”
“怎么扩大优势啊?”王婶皱着眉问,“咱们现在店也开了,货也卖得挺好,还能咋弄?”
苏晚想了想,说:“俺觉得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拓展客源,不光在县城卖,还能往周边乡镇的供销社送——之前王主任说过,周边几个公社的供销社都缺农家特产,咱们要是能把货送过去,销量肯定能涨;第二,改进服务,比如给老顾客办‘积分卡’,买够一定的钱就送点小礼物,比如一小块红薯糖或者一小罐酱菜,这样能留住回头客。”
赵青山点点头:“送特产到周边乡镇是个好主意,俺认识邻镇供销社的刘主任,之前送粉条的时候跟他聊过,他说要是咱们有货,愿意进。”
林晓补充道:“还有,咱们可以做些宣传海报,贴在县城和周边乡镇的显眼地方,上面写清楚咱们的产品特色,比如‘纯手工制作’‘无添加’,再把门店地址和送货车的时间写上,让更多人知道咱们。”
大家一拍即合,第二天就开始行动。赵青山先去了邻镇供销社,跟刘主任谈好了合作——每月送五十斤粉条、三十斤红薯糖和二十斤酱菜,价格比县城门店略低一点,刘主任当场就订了第一批货。
苏晚则带着小梅和两个婶子,用红颜料在白纸上写宣传海报。小梅的字写得好,苏晚就让她负责写字,自己和婶子们在旁边画点简单的图案,比如红薯、粉条、酱菜罐,看起来既醒目又亲切。写好后,她们把海报贴在县城的菜市场、汽车站,还有周边乡镇的供销社门口,不少人看了海报,都特意来门店或者供销社买货。
至于“积分卡”,苏晚找了村里的木匠,做了些小木牌,上面刻着“柳河村农家坊”的字样,每块木牌上都有编号。顾客来买东西,花一块钱就记一个“点”,积满十个点,就送一块红薯糖;积满二十个点,送一斤粉条。一开始,大家觉得新鲜,都愿意要积分卡,后来慢慢成了习惯,不少顾客为了积满点数,会特意多买些货。
孙强看着苏晚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自己的摊位却越来越冷清,心里又气又急,可这次他不敢再搞举报的小动作——上次被市场管理所警告后,他要是再犯错,连临时摊位都保不住。可他也不甘心就这么认输,琢磨着要在产品上跟苏晚较劲。
没过多久,孙强就推出了“新口味红薯糖”,说是加了“城里的好东西”,卖得比苏晚的还贵。可顾客尝了之后,都说味道怪怪的,不如苏晚的红薯糖香甜,买的人寥寥无几。后来大家才知道,孙强所谓的“城里的好东西”,其实是放了些过期的水果糖碎,想蒙混过关,结果反而砸了自己的招牌。
苏晚听说后,没有幸灾乐祸,反而跟赵青山说:“咱们别学他,做生意得讲良心,要是为了赚钱偷工减料,早晚得栽跟头。”赵青山点点头,心里对苏晚更佩服了——他知道,苏晚能把生意做好,靠的不是投机取巧,而是实实在在的品质和用心。
就在苏晚的生意稳步发展的时候,陈支书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县里要举办“农村副业成果展”,邀请各个村的副业项目参加,要是能获奖,不仅有奖金,还能获得县里的扶持,比如优先提供原料、帮助拓展销售渠道。
陈支书看着苏晚,笑着说:“晚晚,咱们村的副业,就数你这个做得最好,你去参加,肯定能拿奖!”苏晚心里一动——这可是个好机会,要是能在成果展上露脸,“柳河村农家坊”的名气就能更大了,说不定还能打开县城以外的市场。
第34节:备战成果展,意外插曲
县里的“农村副业成果展”定在一个月后,在县城的文化宫举办,每个参加的项目都要准备展品、介绍材料,还要现场展示制作过程。苏晚接到消息后,立刻开始准备——她知道,这不仅是为了自己的生意,也是为了柳河村,要是能获奖,全村人都能跟着沾光。
首先是展品。苏晚挑了最好的彩色粉条、芝麻花生红薯糖和甜咸酱菜,还用最好的粗布做了包装,上面绣了精致的“柳河”二字,看起来既漂亮又有特色。她还准备了一些试吃装,装在小巧的纸包里,方便参观的人品尝。
然后是介绍材料。苏晚自己没多少文化,写不出像样的介绍,就请林晓帮忙。林晓按照苏晚的讲述,把项目的发展过程、带动村民就业的情况、产品的特色都写了下来,还算了一笔账——从最开始每月赚五块钱,到现在每月能赚三十多块,还带动了二十多个村民就业,每个村民每月能多赚五到八块钱。林晓把这些内容整理成一份详细的材料,还抄了好几份,准备带到成果展上分发。
最关键的是现场展示制作过程。苏晚打算现场熬制红薯糖,让大家看到整个过程没有添加任何东西,全是纯手工制作。为了做好展示,苏晚特意练了好几次熬糖的手艺,控制火候、搅拌的力度,都练得炉火纯青。她还准备带两个手脚麻利的婶子一起去,一个帮忙洗红薯,一个帮忙切红薯,分工明确,让展示过程更顺畅。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准备着,可就在成果展前一周,意外却发生了——负责给苏晚提供红薯的李村,突然说暂时不能提供红薯了。
那天,李村队长亲自来柳河村找苏晚,一脸为难地说:“晚晚,实在对不住,俺们村的红薯,被邻县的一个贩子订走了,价格比你给的高,俺们村的人都同意卖给他,俺也没办法。”
苏晚心里“咯噔”一下——李村是她们最大的红薯供应商,每月要提供两百多斤红薯,要是没了李村的红薯,别说参加成果展,就连平时的生产都要受影响。她急着问:“李队长,咱们不是早就说好的吗?你怎么突然把红薯卖给别人了?”
李村队长叹了口气:“晚晚,俺知道俺们违约了,可那贩子给的价格实在太高了,一斤比你给的多两分钱,俺们村穷,大家都想多赚点……”
苏晚没再追问,她知道,李村队长也是没办法,村民们想多赚钱,无可厚非。可眼下正是关键时候,没了红薯,怎么参加成果展?怎么保证店里的供货?
回到家,苏晚坐在灶房门口,愁得饭都吃不下。赵青山看着她,心里也急,却不知道怎么安慰:“晚晚,要不俺再去别的村问问,看有没有多余的红薯?”
苏晚点点头:“只能这样了。你去周边的几个村看看,俺也去村里问问,看有没有村民家里还存着红薯没卖的。”
接下来的几天,苏晚和赵青山分头行动,跑遍了周边的五个村子,可大多村子的红薯要么自己吃,要么早就卖完了,只有一个小村子还有几十斤红薯愿意卖,根本不够用。
眼看成果展的日子越来越近,苏晚心里越来越慌。这天晚上,她正在屋里翻账本,琢磨着有没有别的办法,王婶突然来了,手里还拿着一个布包:“晚晚,俺们家窖里还存着一百斤红薯,本来是留着冬天吃的,俺跟俺家老头子商量了,先给你用,等以后有了再补回来。”
王婶刚走,张婶也来了,手里抱着一筐红薯:“晚晚,俺家还有五十斤红薯,你也拿去,成果展要紧!”
接着,村里入股的婶子们,还有没入股但跟着做活的村民,都纷纷把家里存的红薯送了过来——有的送二十斤,有的送十斤,还有的送五斤。苏晚看着堆在院子里的红薯,眼眶一下子红了——她没想到,在她最难的时候,大家会这么支持她。
赵青山也回来了,虽然没找到多少红薯,但他带来了一个消息:邻镇的刘主任说,他认识一个种红薯的大户,手里还有不少红薯,愿意按之前的价格卖给苏晚,明天就能送货。
苏晚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她看着院子里的红薯,又看着赵青山,笑着说:“青山,你看,咱们不是一个人在扛,有这么多人帮忙,啥困难都能过去。”
第二天,邻镇的红薯准时送到,加上村民们送来的红薯,一共凑了三百多斤,不仅够参加成果展,还能保证接下来半个月的生产。苏晚把村民们送来的红薯都记在账本上,跟大家说:“俺们先按市场价给大家算钱,等成果展结束了,要是能获奖,俺再给大家发奖金!”
可就在苏晚以为一切都没问题的时候,又一个意外发生了——林晓突然说,他不能跟苏晚一起去参加成果展了。
林晓低着头,声音有些沙哑:“苏晚姐,俺家里来信了,说俺妈病了,让俺赶紧回去看看,俺明天就得走。”
苏晚愣住了——林晓不仅要帮忙分发介绍材料,还要在成果展上帮忙讲解,他要是走了,谁来做这些事?可她也知道,林晓妈妈病了,他肯定得回去。苏晚拍了拍林晓的肩膀:“没事,你赶紧回去看阿姨,这里的事,俺们能想办法。”
林晓走后,苏晚看着桌上的介绍材料,心里又犯了难——谁来帮忙讲解呢?赵青山嘴笨,不会说话;婶子们也没见过大场面,怕是会紧张;小梅虽然机灵,但年纪太小,说话没分量。
就在苏晚一筹莫展的时候,婆婆突然开口了:“晚晚,要不俺跟你去?俺虽然老了,但俺看着你做这些事,也知道不少,俺能帮你说说。”
苏晚看着婆婆,心里一暖。婆婆平时话不多,可关键时候总能站出来。她点了点头:“好,妈,咱们一起去!”
成果展的前一天,苏晚把展品、工具都装上车,跟赵青山、婆婆、王婶一起,提前去了县城,找了个小旅馆住下。晚上,苏晚还在跟婆婆练习讲解,婆婆一开始很紧张,说几句话就忘词,可练着练着,也渐渐熟练了。苏晚看着婆婆认真的样子,心里充满了信心——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只要一家人、一村人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第35节:成果展出彩,获得扶持
县里的“农村副业成果展”如期举行。文化宫门口挂着大红的横幅,各个村的参展项目都在大厅里摆了摊位,有卖手工编织品的,有卖自制酱菜的,还有卖土布的,热闹得像个集市。
苏晚的摊位在大厅的中间位置,位置不错。她和赵青山、婆婆、王婶一起,早早地就把摊位布置好了——货架上摆着包装精美的彩色粉条、红薯糖和酱菜,旁边放着熬糖的铁锅、红薯块,还有写好的介绍材料。苏晚还在摊位前摆了一张小桌子,准备现场熬糖。
一开始,来苏晚摊位的人不多,大家都被旁边卖编织品的摊位吸引了——那些编织品颜色鲜艳,样子也好看。苏晚没着急,按照计划,先把红薯块洗干净、切成小块,然后放进铁锅里,加水煮。很快,锅里的红薯就煮软了,散发出甜甜的香味,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这是在做啥啊?这么香?”一个阿姨走了过来,好奇地问。
婆婆连忙迎上去,笑着说:“大姐,俺们这是在熬红薯糖,纯手工做的,没加一点糖精,你闻闻,这香味都是红薯本身的。”说着,她还拿起一块煮软的红薯,递给阿姨尝。
阿姨尝了一口,点点头:“嗯,真甜!这红薯好。”
苏晚趁机拿起一包芝麻花生红薯糖,递给阿姨:“阿姨,这是俺们做好的红薯糖,加了芝麻和花生,您尝尝,要是喜欢,就买点。”
阿姨尝了一块,眼睛一亮:“好吃!比俺在供销社买的水果糖还香!给俺来两斤!”
有了第一个顾客,接下来的人就多了。苏晚负责熬糖,动作熟练,锅里的红薯泥渐渐熬成了黏稠的糖浆,甜香味越来越浓,整个大厅里都能闻到;王婶负责称重、收钱,手脚麻利;赵青山负责给大家分发介绍材料,虽然话不多,但态度诚恳;婆婆则负责跟大家聊天,讲她们做红薯糖、粉条的过程,讲村里的村民怎么跟着一起赚钱,听得大家连连点头。
很快,苏晚的摊位前就排起了长队,不仅有来参观的居民,还有县里的领导。负责成果展的张县长也来了,他走到苏晚的摊位前,看着熬糖的过程,又尝了一块红薯糖,笑着问:“小姑娘,这都是你们村自己做的?”
苏晚连忙点头:“是啊,张县长,俺们村的妇女一起做的,从最开始做红薯糖卖,到现在开了门店,还带动了二十多个村民就业,大家每月都能多赚点钱。”
张县长拿起一份介绍材料,看了看,又问:“你们现在每月能赚多少?产品都卖到哪里去了?”
苏晚一一回答:“俺们现在每月能赚三十多块,产品除了在县城开了门店,还卖到了周边几个乡镇的供销社,还有县城的饭馆也来进货。”
张县长点点头,对身边的人说:“这个项目好啊!既利用了农村的资源,又带动了村民就业,还做出了特色,值得推广!”
成果展快结束的时候,评委们开始打分。苏晚的项目因为“产品特色鲜明、带动就业效果好、纯手工无添加、管理规范”,获得了一等奖,奖金五十块,还获得了县里的扶持政策——优先提供红薯、玉米等原料,帮助对接县城以外的销售渠道,比如地区的供销社、城里的大型商场。
拿到奖状和奖金的时候,苏晚激动得手都在抖。婆婆拉着她的手,眼眶红红的:“晚晚,俺们做到了!俺们为柳河村争光了!”赵青山和王婶也笑得合不拢嘴,周围的人都过来祝贺,说她们实至名归。
成果展结束后,苏晚带着奖状和奖金回到柳河村,全村人都出来迎接,比过年还热闹。陈支书拿着奖状,在村里的大喇叭里喊:“乡亲们!咱们村的苏晚,带着咱们的农家美食,在县里的成果展上拿了一等奖!这是咱们村的光荣!以后,咱们村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村民们都欢呼起来,之前没参与的村民,也纷纷来找苏晚,想加入进来。苏晚笑着说:“只要大家愿意好好干,守规矩,俺们都欢迎!”
没过多久,县里的扶持政策就落实了——地区供销社的人来了,跟苏晚签了合同,每月要一百斤粉条、八十斤红薯糖和五十斤酱菜,价格比之前的还高;城里的大型商场也来考察,说要把她们的产品放进商场的“农村特产区”销售。
苏晚站在村里的晒谷场上,看着村民们忙着清洗红薯、晾晒粉条,脸上满是笑容。她知道,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她不仅要让自己的日子过好,还要让柳河村的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让“柳河村农家坊”的名字,传遍更远的地方。
可就在苏晚规划着未来的时候,赵青山带来了一个消息——孙强要离开县城,去外地打工了。苏晚愣了愣,心里没有幸灾乐祸,反而有些感慨。她知道,孙强也是想赚钱,只是用错了方法。苏晚跟赵青山说:“要是孙强以后回来,愿意好好干,咱们也可以让他加入。”
赵青山点点头:“嗯,俺知道了。”
苏晚看着远方的群山,心里充满了希望。她相信,只要凭着良心做事,带着大家一起努力,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能闯过去,柳河村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
第36节:商场合作,包装难题
地区供销社的订单刚敲定没几天,县城最大的“东风商场”就派了采购部的刘经理来柳河村考察。刘经理穿着笔挺的中山装,戴着方框眼镜,一看就是个讲究人。他跟着苏晚去了临时生产点,又看了村里的红薯窖,最后拿起一包粗布包装的粉条,皱了皱眉:“苏同志,你们的产品品质没问题,但这包装太朴素了,商场的‘农村特产区’要的是‘精致农家味’,不是‘土味’,得改进。”
苏晚心里早有准备,之前林晓就提醒过,商场和供销社不一样,对包装的要求更高。她连忙问:“刘经理,您觉得怎么改合适?俺们听您的。”
“至少得用牛皮纸做外袋,印上你们‘柳河村农家坊’的名字和产品介绍,再用细麻绳系个结,既保留农家感,又显规整。”刘经理指着粉条包装,“还有,每包重量得统一,比如粉条一斤一包,红薯糖半斤一包,方便称重计价,也显得专业。”
这话让苏晚犯了难——牛皮纸在供销社能买到,但需要工业券,她手里的工业券还是之前陈支书帮忙找公社要的,就几张,根本不够用。而且印字也得找印刷厂,县城就一家印刷厂,听说活儿排得满,还得先交定金。
送走刘经理,苏晚坐在晒谷场的石碾上,手里捏着那张薄薄的牛皮纸样品,愁得直叹气。赵青山扛着锄头过来,见她这样,放下锄头挨着她坐下:“晚晚,是不是包装的事难住了?”
苏晚点点头:“要牛皮纸,还要印字,工业券不够,印刷厂也不好找。”
“俺听说县城的‘红光包装厂’能做纸袋,他们好像收农产品抵钱,要不要去问问?”赵青山想起前几天去县城拉货时,听货车司机说的话。
苏晚眼睛一亮,第二天一早就拉着赵青山去了红光包装厂。厂长是个五十多岁的大叔,姓周,听说苏晚是来谈包装合作的,还带着红薯糖当样品,尝了一块就笑了:“你这糖味道不错!这样,你每月给俺们厂送二十斤红薯糖,俺给你供五百个牛皮纸袋,印字的事俺帮你找印刷厂协调,定金俺先帮你垫着,以后从糖里扣,咋样?”
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苏晚连忙答应,握着周厂长的手连声道谢。周厂长摆摆手:“俺们厂最近也缺点心,你这糖正好给工人当福利,咱们互相帮衬。”
解决了包装材料,印字又出了小插曲——印刷厂说字模需要重新做,得等十天。可刘经理给的期限只有半个月,要是等字模做好,肯定赶不上商场的上架时间。苏晚急得团团转,小梅突然说:“嫂子,俺们能不能自己写?俺的字虽然没那么好看,但俺可以练,婶子们也有会写字的,咱们一起写!”
苏晚看着小梅认真的样子,心里一动。她找村里的小学老师借了几支毛笔和墨汁,又让林晓(他妈妈病好后回了村)帮忙写了几个样板字,然后召集婶子们,每人发一张牛皮纸,教大家怎么写“柳河村农家坊”和产品名。一开始,大家写得歪歪扭扭,有的把“坊”写成了“房”,有的墨汁蘸多了晕开一片,可没人放弃,晚上在煤油灯下接着练,手指都沾黑了也不在乎。
五天后,五百个牛皮纸袋上都工工整整写满了字,虽然不如印刷的整齐,却透着一股子实在劲儿。苏晚把纸袋拿给刘经理看,刘经理愣了愣,拿起一个摸了摸:“这是你们自己写的?”
“是啊,印刷厂字模赶不上,俺们就自己练着写,保证每个袋子都写清楚,不影响卖货。”苏晚有点紧张,生怕刘经理不满意。
没想到刘经理笑了:“这样反而更有特色!就这么定了,下月初就上架!”
包装的事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商场要的第一批货是两百斤粉条、一百五十斤红薯糖和八十斤酱菜,比之前的订单多了一倍,现有的生产场地根本不够用。苏晚看着灶房里挤挤挨挨的两个大铁锅,心里盘算着,得找个更大的地方当生产车间。
第37节:改造车间,规范生产
苏晚找陈支书商量生产场地的事,陈支书想了想,说:“村里有个旧仓库,以前放农具和种子的,后来新仓库建好了,就空下来了,地方够大,就是有点破,你要是不嫌弃,俺让人帮你收拾收拾。”
旧仓库在村东头,屋顶漏着洞,地面全是土,墙角还堆着废弃的犁耙和箩筐。苏晚跟着陈支书去看的时候,心里却很高兴——这仓库有三间房,一间能当原料库,一间当生产间,还有一间当包装间,正好够用。
“俺不嫌弃!谢谢陈支书!”苏晚连忙说,“收拾的活儿俺们自己来,不用麻烦村里。”
当天下午,苏晚就召集了二十多个参与的村民,男人们负责拆旧犁耙、补屋顶,女人们负责扫地、铺干草(临时当地面),连婆婆都拄着拐杖来帮忙,坐在门口剥红薯皮。小梅拿着扫帚,跑得比谁都快,脸上沾着灰也不在意。
补屋顶需要瓦片和木板,村里的木匠主动来帮忙,还把家里存的旧木板拿了过来。王婶的男人去山上砍了些竹子,编了几个竹筐,用来装原料。大家忙了三天,旧仓库终于变了样——屋顶不漏了,地面铺了一层厚厚的干草,还洒了石灰防潮,三间房分工明确,墙上贴着林晓帮忙写的“原料区”“生产区”“包装区”标签,看起来像模像样。
生产场地解决了,苏晚又想起刘经理说的“规范生产”。之前大家做活都是凭着经验,比如熬糖的火候、腌菜的盐量,没有统一标准,要是批量生产,很容易出现口味不一样的情况。苏晚找林晓帮忙,一起制定了《生产规范手册》,把每道工序的标准都写清楚:比如熬糖要先用大火煮红薯,再用文火熬浆,搅拌要顺时针,每十分钟搅一次;腌菜要按一斤菜一两盐的比例放,腌二十天才能出坛。
为了让大家记住规范,苏晚还每天早上组织大家学习,让做得好的婶子当“老师”,现场演示怎么操作。比如张婶熬糖最有经验,苏晚就让她站在铁锅前,教大家怎么看糖浆的颜色,什么时候算熬好了。赤脚医生李大夫也来帮忙,给大家讲卫生知识,比如做活前要洗手,工具要开水烫过,还帮大家做了简易的围裙和帽子,避免头发掉进原料里。
可没过几天,就有人不按规范来。村里的刘婶觉得“一斤菜一两盐”太咸,偷偷少放了点盐,结果腌出来的酱菜才十天就坏了,一坛子菜全浪费了。苏晚知道后,没有骂刘婶,而是把大家召集到一起,看着那坛坏了的酱菜,说:“婶子们,不是俺要较真,是商场的要求严,要是因为盐放少了坏了菜,不仅咱们吃亏,还会砸了招牌。以后谁要是忘了规范,咱们就一起再学一遍,直到记住为止。”
刘婶红着脸,小声说:“晚晚,俺知道错了,以后肯定按规范来。”
从那以后,大家都不敢马虎,每次做活前都先看一眼墙上的规范,有的婶子还把关键步骤记在手上。苏晚看着大家认真的样子,心里很欣慰——她知道,只有规范生产,才能走得更远。
就在生产车间刚理顺的时候,刘经理又带来了好消息:东风商场决定在上架当天搞“农村特产推广日”,让苏晚带着人去现场做试吃,还会给她们安排一个显眼的位置。苏晚连忙答应,心里却开始盘算试吃的事——要带什么工具,做多少试吃装,谁去帮忙,都得提前安排好。
第38节:试吃推广,运输波折
离商场上架还有三天,苏晚就开始准备试吃的东西。她打算现场煮粉条,再切些红薯糖和酱菜当样品,这样顾客能直观地尝到味道。煮粉条需要铁锅和炉子,县城不让烧柴火,苏晚就找张老板借了个煤炉,又买了一袋煤,还特意做了个小推车,把煤炉、铁锅、粉条、碗勺都装在上面,方便运输。
试吃装也得讲究,苏晚让婶子们把粉条煮好,分成一小碗一小碗,上面撒点葱花;红薯糖切成小块,装在油纸袋里;酱菜也切成丝,装在小碟子里。小梅还特意用红丝线把油纸袋串起来,挂在小推车上,看起来很喜庆。
上架前一天,苏晚和赵青山、小梅、王婶一起,推着小推车,拉着满满一车货往县城赶。本来计划用牛车拉货,可前一天晚上下了场小雨,土路泥泞,牛车走得慢,赵青山怕耽误事,就找公社借了辆拖拉机——之前帮公社做了五十斤红薯糖当福利,公社书记一口就答应了。
拖拉机“突突突”地跑在土路上,苏晚坐在车斗里,看着旁边的玉米地,心里既紧张又期待。小梅趴在车斗边,一会儿问“嫂子,你说城里人会喜欢咱们的粉条吗”,一会儿又说“俺要是紧张忘词了咋办”,苏晚笑着摸她的头:“别怕,咱们就说实话,这是俺们村里自己做的,干净又好吃,肯定有人喜欢。”
可刚到县城边上,拖拉机突然“熄火”了。司机下来检查,说是油管堵了,得修半个多小时。苏晚一看太阳,都快中午了,要是再耽误,就赶不上商场下午的准备时间了。她急得不行,赵青山说:“晚晚,你带着小梅和王婶先推着小推车去商场,俺在这儿等司机修车,修好了就把货送过去。”
苏晚点点头,和小梅、王婶推着小推车,沿着马路往商场走。小推车不轻,里面装着煤炉和铁锅,走了没一会儿,三个人就满头大汗。小梅咬着牙,使劲推:“嫂子,俺不累,咱们快点走!”
好不容易到了商场,刘经理已经在门口等了。他见苏晚她们推着小推车来,还满头大汗,连忙让人帮忙把东西搬进去。苏晚喘着气说:“刘经理,货还在后面,拖拉机坏了,马上就到。”
“没事,先把试吃的摊子摆好。”刘经理指着商场门口的一个位置,“就放这儿,人流量大。”
苏晚和王婶赶紧支起煤炉,生上火,锅里加水,准备煮粉条。小梅则把红薯糖和酱菜的试吃装摆好,还学着苏晚教的,见人就说:“阿姨,叔叔,尝尝俺们村的红薯糖,纯手工做的,没加一点糖精!”
一开始,没人敢尝,大家都围着看。有个老奶奶牵着小孙子路过,小孙子盯着红薯糖,眼睛直发亮。老奶奶问:“这糖多少钱一斤啊?”
“八分钱一斤,您先尝尝,不好吃不要钱!”苏晚连忙递过去一块。小孙子接过来,咬了一口,笑着说:“奶奶,真甜!”老奶奶也尝了一块,点点头:“确实不错,给俺称两斤。”
有了第一个顾客,后面的人就多了。大家尝了粉条,说“筋道”,尝了酱菜,说“下饭”,纷纷掏钱购买。苏晚和王婶忙着称重、收钱,小梅忙着递试吃装,忙得不可开交。
下午两点多,赵青山终于开着拖拉机把货送来了。他满头是灰,衣服上还沾着油污,却笑着说:“晚晚,货都到了,没耽误事吧?”
苏晚看着他,心里暖暖的:“没耽误,你快歇会儿,喝口水。”
当天晚上关店的时候,苏晚算了算,试吃推广就卖了五十多斤粉条、三十多斤红薯糖和二十多斤酱菜,比平时在门店一天的销量还多。刘经理高兴地说:“苏同志,你们这试吃搞得好!以后每周都来一次,咋样?”
苏晚连忙答应,心里却在想:要是每周都来,运输和人手都得重新安排,看来得再找几个人帮忙,还得跟公社商量,能不能长期借拖拉机用。
第39节:销量暴涨,新品研发
东风商场的“农村特产推广日”后,“柳河村农家坊”的名气一下子大了起来。每天都有城里人专门来商场买她们的产品,有的还会问:“柳河村在哪儿啊?能不能去村里买?”商场的订单也从每月两百斤涨到了三百斤,地区供销社的订单也加了五十斤。
订单多了,苏晚却有点愁——现有的产品就三样,红薯糖、粉条、酱菜,要是一直这样,顾客迟早会吃腻。她想研发新品,可做什么好呢?
这天晚上,苏晚坐在煤油灯下,翻着从县城书店借的《农家小吃制作》,小梅凑过来,指着书上的“红薯糕”说:“嫂子,这个看起来好吃!咱们能不能做红薯糕卖?”
苏晚看着图片,红薯糕金黄金黄的,上面撒着芝麻,确实诱人。她想了想:“红薯糕用的原料也是红薯,咱们正好有,而且做法不算难,咱们试试!”
第二天,苏晚就带着王婶和张婶,按照书上的步骤试做红薯糕。先把红薯蒸熟,捣成泥,加少量面粉和糖,揉成面团,然后擀成薄饼,撒上芝麻,放进锅里烙熟。第一次做,面粉加少了,面团太稀,烙出来的糕不成形;第二次面粉加太多,又太硬,不好吃。
大家有点泄气,王婶说:“晚晚,要不别做了,咱们现有的产品卖得挺好。”
苏晚摇摇头:“再试一次,这次咱们少加点面粉,慢慢揉。”
第三次,苏晚亲自揉面团,一边揉一边尝,调整面粉和糖的比例,终于揉出了不软不硬的面团。烙的时候,她盯着火候,每隔一分钟翻一次面,直到两面金黄。烙好的红薯糕,咬一口,软糯香甜,还带着芝麻的香味,小梅一口气吃了两块:“嫂子,太好吃了!比城里的点心还好吃!”
苏晚把红薯糕带到商场,给刘经理尝了一块,刘经理当即决定:“这个红薯糕不错,下周就上架,定价九分钱一斤,比红薯糖贵一分,应该好卖。”
红薯糕上架后,果然受欢迎,尤其是小孩子,每次家长来买,都要吵着要红薯糕。苏晚又趁热打铁,研发了“萝卜干”——把萝卜切成条,晒干后用盐、辣椒、花椒腌,吃起来脆爽可口,正好当咸菜配粥。
新品卖得好,村里的村民更积极了。之前没加入的几户人家,也找苏晚想加入,苏晚都答应了,还特意开了个会,跟大家说:“现在订单多了,咱们得更用心,质量不能出一点错。俺打算分个组,原料组负责收红薯、萝卜,生产组负责做糖、粉条、糕,包装组负责装袋、写字,每组选个组长,大家互相监督。”
大家都同意,选了王婶当生产组组长,张婶当包装组组长,赵青山当原料组组长。分组后,生产效率更高了,之前一天只能做五十斤粉条,现在能做八十斤,还不耽误做红薯糖和红薯糕。
这天,县城的报社记者突然来村里采访,说是听说柳河村的副业做得好,想写篇报道。记者跟着苏晚去了生产车间,看了村民们做活的样子,又采访了几个婶子,王婶笑着说:“以前俺们在家就是带娃、做饭,一分钱也赚不到,现在跟着晚晚干,每月能赚七八块,还能给娃买糖吃,俺心里高兴!”
记者的报道登出来后,“柳河村农家坊”的名气更大了,连地区的领导都来村里考察,夸苏晚是“农村副业的带头人”。苏晚却没骄傲,她知道,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要是没有村民们的支持,没有陈支书和张老板的帮忙,她什么也做不成。
可就在苏晚以为一切都会顺顺利利的时候,赵青山带来了一个消息:邻县的一个食品厂,也开始做红薯糖和粉条,价格比她们的低,还在地区供销社抢订单。苏晚心里一紧,她知道,新的竞争又开始了。
第40节:应对竞争,规划未来
邻县食品厂的出现,确实影响了“柳河村农家坊”的生意。地区供销社这个月的订单,就从三百五十斤减到了三百斤,说是要给食品厂留五十斤的份额。王婶有点着急:“晚晚,这可咋办?食品厂有钱有机器,咱们跟他们比,肯定比不过啊!”
苏晚却没慌,她找林晓一起分析:“食品厂的优势是产量大、价格低,但他们的缺点是机器生产,没有手工的香味,而且原料不一定是新鲜的。咱们的优势是纯手工、新鲜,还有‘柳河村’的牌子,顾客认咱们的品质。”
林晓点点头:“苏晚姐,咱们可以突出‘手工’和‘新鲜’,比如在包装上写‘当日生产,新鲜直达’,再跟商场和供销社说,要是顾客觉得咱们的产品不如食品厂的,咱们可以退货。”
苏晚觉得可行,第二天就去找刘经理和地区供销社的王主任,跟他们说:“俺们的产品都是当天生产的,手工做的,味道和新鲜度肯定比机器生产的好。要是有顾客不满意,俺们全额退款,你们不用担心卖不出去。”
刘经理和王主任都相信苏晚,毕竟“柳河村农家坊”的产品卖了这么久,没收到过一次投诉。他们决定,还是按之前的订单量给苏晚,食品厂的产品只作为补充。
苏晚又想了个办法,在商场搞“买二送一”的活动——买两斤粉条,送一小块红薯糕;买两斤红薯糖,送一小袋萝卜干。活动一搞,销量又涨了,很多顾客为了送的东西,特意多买。
邻县食品厂见抢不到订单,又想降价,可他们的成本比苏晚的高(机器要电费、工人要工资),降了几次价后,就不赚钱了,慢慢就不做红薯糖和粉条了。王婶听说后,笑着说:“还是晚晚有办法,把他们给熬走了!”
苏晚却没放松,她知道,以后还会有新的竞争,必须不断进步。年底的时候,她召集所有参与的村民,开了个“分红会”,把一年赚的钱算了算,除去成本,一共赚了四百多块,每个参与的村民,最少的分了五十多块,最多的王婶,分了八十多块。大家拿着钱,笑得合不拢嘴,有的说要给娃买新衣服,有的说要给家里买口新锅。
分红会后,苏晚又开了个“规划会”,跟大家说:“明年,俺想租几亩地,专门种红薯和萝卜,这样原料就不用从外面收了,能省点钱,还能保证原料新鲜。俺还想在县城再开个门店,现在这个门店太小了,有时候顾客多了,都站不下。”
大家都同意,赵青山说:“租地的事,俺去跟陈支书商量,应该能行。开新门店的事,俺去县城找张老板帮忙,让他再帮俺们找个门面。”
婆婆也笑着说:“晚晚,俺明年也能多帮点忙,俺可以帮着剥红薯皮、看炉子,不用你们操心。”
苏晚看着大家,心里充满了希望。她想起一年前,刚来到这个年代,手里只有五毛钱,心里还很迷茫,现在,她不仅在这个年代扎了根,还带着全村人一起赚钱,让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
晚上,苏晚坐在院子里,看着天上的星星,赵青山走过来,递给她一件新做的棉袄:“俺让妈给你做的,冬天冷,穿上暖和。”
苏晚接过棉袄,心里暖暖的,她靠在赵青山肩上:“青山,明年咱们好好干,争取让村里每个人都能穿上新棉袄,吃上饱饭。”
赵青山点点头,紧紧握着苏晚的手:“嗯,俺听你的,咱们一起干,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远处的群山,在夜色中静静矗立,柳河村的灯光,像星星一样散落在村里,透着温暖和希望。苏晚知道,第一卷的故事,在这里告一段落,但她和柳河村的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租地、开新门店、研发更多新品,还有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在等着她们。但她不怕,因为她不是一个人,有赵青山,有婆婆,有小梅,有村里的乡亲们,大家一起齐心协力,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