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玄幻小说 > 重生六六年:赶山致富,把妻女宠上天! > 第172章  赵家村再求王卫国

刘国林愁得头发都白了好几根,听闻此事,心里竟生出一丝“求之不得”的解脱感。
可惜,大队领导不是傻子,知道这口锅谁来背都一样。
不仅没同意,还把去闹事的赵家村人狠狠训斥了一顿,让他们回去自己想办法。
办法没想出来,歪主意倒是动到了王卫国头上。
也不知是谁带的头,赵家村的几位族老,竟厚着脸皮,一起来到了沈家村,找到了王卫国。
“卫国啊,”
为首的一个老人满脸堆笑,语气亲热得仿佛王卫国是他亲孙子。
“我们都听说了,你在沈家村过得好,秋收前还进山打了猎,给村里人分肉吃!”
王卫国正在院子里修理农具,闻言连眼皮都没抬一下,只是淡淡地“嗯”了一声。
那老人也不尴尬,继续说道。
“卫国,你看,你毕竟是我们赵家村出去的人。现在村里遭了灾,大伙儿都快吃不上饭了,你可不能见死不救啊。”
“是啊卫国,”
另一个人也帮腔道。
“只要你肯回赵家村,我们保证,全村人都把你当亲人!”
“而且,你不是弄了台拖拉机吗?你要是回来了,那拖拉机明年不就能给咱们赵家村用了?咱们保证比沈家村的人更敬着你!”
他们你一言我一语,话里话外都是一个意思。
只要王卫国回来,带着他的本事和那台拖拉机,赵家村就能渡过难关。
至于当初是如何将他逼走的,却绝口不提。
王卫国终于停下了手里的活。
他缓缓站起身,目光平静地扫过面前这几张虚伪而又急切的脸。
他没有愤怒,没有嘲讽,甚至连一丝多余的情绪都没有。
前世今生,他早已看透了这些人。
他只是轻轻地掸了掸手上的木屑,然后,从嘴里清晰地吐出了一个字。
“滚。”
这一个字,轻飘飘的,却像一块巨石砸进了平静的池塘,激起千层浪。
赵家村的几位族老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像是被腊月的寒风吹了三天三夜,又青又白,精彩纷呈。
为首那个老人嘴唇哆嗦着,指着王卫国,半天没说出话来:“你……你这个……”
“你这个什么?”
一个洪亮的声音从院子外传来。
沈家村的村长黑着一张脸,背着手走了进来,身后还跟着十几个扛着锄头扁担的壮劳力。
他们刚从地里回来,听说了赵家村的人找上门,饭都顾不上吃就赶了过来。
“当我们沈家村没人了是吧?”
一个年轻后生把锄头往地上一顿,发出“咚”的一声闷响。
“当初把卫国哥和他爷爷赶出来的时候,你们怎么不说是赵家村的人?现在看卫国哥有本事了,就跑来攀关系?脸呢?让狗吃了?”
这话糙理不糙,一下子戳中了赵家村人的肺管子。
“就是!我们沈家村的宝贝,凭什么给你们赵家村用!”
“还想要拖拉机?想得美!滚回你们村啃树皮去吧!”
沈家村的人越说越气,撸着袖子就要上前。
更让人意外的是,马方鸿带着几个知青也挤了进来。
马方鸿如今在沈家村过得舒心,对王卫国更是打心底里服气。
他扶了扶眼镜,文质彬彬的脸上带着一丝毫不掩饰的鄙夷。
“几位,强人所难,落井下石,这可不是什么光彩的时。”
身后的知青们也跟着起哄。
他们可不傻,王卫国在,他们隔三差五就能跟着蹭点肉吃,改善伙食,日子比其他大队的知青好过太多了。
这要是让赵家村的人把王卫国撬走了,他们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这可是实打实的利益,谁动跟谁急。
“赵家村的,赶紧走,别在这儿碍眼!”
赵家村的几个族老哪见过这场面。
被沈家村男女老少连说带骂,连推带搡,最后几乎是屁滚尿流地被轰出了村口,狼狈得像几只丧家之犬。
一场闹剧就这么收了场。
王卫国自始至终都没再多说一个字,仿佛刚才那个“滚”字已经耗尽了他所有的情绪。
他重新坐下,拿起手里的木料,继续不紧不慢地修理着农具,院子里又恢复了平静。
村长看着他这副淡然的样子,心里又是佩服又是心疼。
这孩子,是吃了多少苦,才磨砺出这身宠辱不惊的性子。
他走过去,蹲在王卫国身边,递了根烟:“卫国,别往心里去。”
王卫国接过烟,却没点,只是夹在指间,摇了摇头:“村长,我没事。”
他当然没事。对那些人,他连生气的力气都懒得费。
他现在想的,是更长远的事。
王卫国抬头,看向远处连绵的后山。
“村长,今年天旱,大伙儿挑水浇地都累得够呛。我想了个事儿,不知道行不行。”
“你说。”
“就后山那个大坳,三面环山,只有一个出口。要是冬天咱们组织人手,把那个出口用石头和土堵上,再把山坳里的雪都堆进去,等开春雪一化,能不能蓄上一大池子水?”
村长眼睛猛地一亮!
后山那个大山坳,村里人都叫它“龙王坳”。
地方大得很,长达十里,最宽的地方足有三里多,简直就是个天然的大水库胚子!
只是以前没人往这方面想。
“可以试试!”
村长一拍大腿,激动地站了起来。
“反正冬天地里没活,大家闲着也是闲着!要是这事儿真成了,明年开春,咱们浇地就省大功夫了!”
这可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好事!
村长雷厉风行,当晚就召集全村开了个大会。
一听说王卫国出的主意,大伙儿的热情空前高涨。
今年秋收前的干旱,可把大家折腾得够呛,谁都怕了那种挑着水桶望天愁的日子。
现在有这么个一劳永逸的法子,谁不愿意干?
“干!”
“卫国出的主意,肯定错不了!”
“算我一个!我家三代贫农,别的没有,就是力气多!”
于是,沈家村在秋收之后,再次热火朝天地忙碌了起来。
村里的劳力分成了两拨。
村长沈长林带着年长力壮的,去龙王坳挖土搬石头,筑坝堵缺口。
王卫国则带着村里的年轻人,进了后山的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