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波平息后,沈家村的人却像是打了场大胜仗,个个扬眉吐气。
沈红星大手一挥,让各家各户都出点存粮。
在村口的空地上架起几口大锅,庆祝今天的胜利。
一时间,村子里炊烟袅袅。
孩子们在人群里追逐打闹,大人们则成群地聚在一起,唾沫横飞地吹嘘着刚才自己有多勇猛。
王卫国没参与进去,他找了个僻静的角落。
靠着一棵老槐树,慢条斯理地擦拭着手里的木棍。
棍子上沾了些泥土和草屑,但没有血。
他下手的分寸,拿捏得刚刚好。
“你……”
一个怯生生的声音在旁边响起。
王卫国抬起头,看到知青点的夏雨正站在不远处,有些局促地看着他。
她手里端着一个豁了口的搪瓷碗,碗里是刚从大锅里盛出来的玉米糊糊。
“有事?”
王卫国的声音很平淡,听不出什么情绪。
夏雨被他看得有些紧张,搅了搅手指。
“刚才……谢谢你。”
她指的是王卫国在混战中,顺手把一个冲向知青点的赵家村汉子一棍子撂倒的事。
王卫国“嗯”了一声,算是回应。
夏雨犹豫了一下,还是鼓起勇气问出了心里的疑惑。
“你们……你们这么打架,就不怕被抓起来吗?”
在她的认知里,这是犯法的,是要被抓去劳改的。
王卫国闻言,嘴角勾起一抹笑意。
“怕什么?”
他把擦干净的木棍立在身旁,眼神望向那群热闹的村民。
“我们这么多人,他能全抓了?”
“全抓了,这地谁来种?公社的粮谁来交?”
王卫国看她那副茫然的样子,难得地多解释了两句。
“只要不闹出人命,这种事,上头顶多就是各打五十大板,和稀泥。”
“你待久了,就习惯了。”
这片土地有它自己的生存法则。
夏雨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把手里的碗递了过去。
“你……你吃吧。”
王卫国接了过来。
温热的玉米糊糊顺着喉咙滑下驱散疲惫。
这场抢水风波,让沈家村的人意识到了水源的重要性。
没过几天,村长沈红星就召集了全村的壮劳力。
准备在村子附近的一条河上建个水坝,蓄水备用。
这条河叫黑龙河,是长白山雪水融化汇集而成的一条支流,水量还算充沛。
沈家村,隔壁的张家湾和远一点的连山屯,共用这条河。
沈家村在最下游,再往下流个几十里地,就汇入连江,最终入海。
所以他们在这里建坝蓄水,对上游的村子没影响,下游又没人,谁也说不出个不字来。
王卫国也加入了建坝的队伍。
水坝建了足有半个月才完工。
有了这个水坝,沈家村今年的收成,就算是有了一半的保障。
村里的事情忙完,王卫国又把心思放回了山上。
这段时间因为抢水和建坝的事,他有好一阵子没进山了。
山林外围的野兽活动又渐渐频繁起来。
王卫国再一次踏入山林。
他没有急着猎杀,而是用他那套老办法。
花了整整五天的时间,不紧不慢地将四散的猎物,朝着一个方向驱赶。
第五天傍晚,在沈家村的后山。
伴随着几声沉闷的枪响,四头膘肥体壮的马鹿应声倒地。
他先扛起最重的一头,大步流星地往家走。
可刚到家门口,王卫国就愣住了。
院子里,一个穿着干部服的中年男人正焦躁地来回踱步,正是轧钢厂的厂长,李振东。
看到王卫国,李振东眼睛一亮,像是看到了救星,三步并作两步冲了上来。
“卫国!你可算回来了!”
他一把抓住王卫国的手,语气急切。
“厂里快揭不开锅了,工人们意见大得很,你得赶紧给叔弄点肉食来!”
王卫国把肩上的马鹿往地上一放,拍了拍李振东的肩膀,咧嘴一笑。
“巧了。”
“我正好猎到几头马鹿,走,李叔,去帮忙运回来。”
李振东看着地上那头比牛犊子还壮实的马鹿,嘴巴张得能塞下一个鸡蛋。
等他跟着王卫国把另外三头马鹿也从后山拖出来时,他整个人都快笑傻了。
四头马鹿!
这加起来得有多少斤肉啊!
李振东二话不说,立马回公社借了辆马车。
两人合力把四头马鹿都搬上车,连夜朝着轧钢厂赶去。
到了厂里,一过磅,李振东的嘴都笑歪了。
七百六十斤!
整整七百六十斤的净肉!
按照之前说好的价格,五毛钱一斤,王卫国当场就拿到了三百八十块钱。
李振东把钱塞到王卫国手里,脸上的笑容却很快又变成了苦瓜脸。
“卫国啊。”
他拉着王卫国,压低了声音,神情恳切。
“不够,还是不够啊。”
李振东叹了口气,脸上的皱纹更深了。
“现在厂里为了赶任务,一天两班倒,二十四小时连轴转,工人们都快熬不住了。这伙食再跟不上,非得出乱子不可。”
他拍了拍王卫国的胳膊,语气里带着一丝哀求。
“再弄些来,越多越好,这可是上面压下来的硬性任务,完不成,我这个厂长也当到头了。”
王卫国能感受到李振东的压力。
这个年代,厂长看似风光,实则也是压力山大。
“我尽力。”
他沉吟片刻,忽然想起了什么。
“李叔,春笋要不要?”
“春笋?”
李振东愣了一下。
王卫国点点头。
“前几天在后山竹林里看到的,都冒头了,又嫩又脆,量还不少。”
李振东一听,眼睛顿时又亮了。
“要!怎么不要!”
他一拍大腿,激动地说道。
“现在不止是肉,连菜都缺!各个厂都在死命地抢!你要是能弄来,我给你四分钱一斤!”
“好。”
王卫国干脆地应了下来。
回到沈家村,天还没亮。
王卫国没耽搁,直接就去找了村长沈红星。
听说挖竹笋能卖钱,沈红星也是精神一振。
灾年里,什么都缺,但最缺的还是粮食。
能换钱的东西,那就是能换命的粮食。
天一亮,村里的大喇叭就响了起来。
沈红星组织了村里所有闲着的妇女和半大的孩子。
人手一个背篓,一把锄头,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后山的竹林。
王卫国早就摸清了位置。
那片竹林长势极好,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春雨一下,地下的竹笋就像憋足了劲儿似的,一个劲儿地往外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