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击毙五名日军后,阎海文把左轮手枪里的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
他看向天空,用手枪抵住太阳穴,高喊“中国,无被俘空军!”
枪声响起,勇士缓缓倒下,年仅21岁。
阎海文殉国后,中国空军视死如归的精神也深深震撼了日军。
当天下午,日本海军用最高军礼为其海葬,日军纷纷脱帽折腰,垂首恭敬,为这位中国勇士
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日本侵略上海最高指挥官
长谷川清中将感怀:“虽为敌军,亦不能不令我全军将士一掬同情之泪也。”
日军深为敬佩,在其牺牲处为阎海文立碑“志那空军勇士之墓”。
众多日军在其墓碑前列队脱帽,垂首恭敬而立。
1937年9月11日,日本大阪的《每日新闻》也对此发表文章,在日本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大阪《每日新闻》上海特派员木村毅在文章中写道:“我将士本拟生擒,但对此悲壮之战士,不能不深表敬意而厚加葬殓”
他这样阎海文说:“此少年空军勇士之亡,虽如苞蕾摧残,遗香不允,然此多情多恨,深情向往之心情,虽为敌军,亦不能不令我全军将士一掬同情之泪也。”
木村过去是一名知名的文艺工作者。他对阎海文悲壮的殉职,非常感动敬仰,文章在最后惊呼道:“中国已非昔日志那!”
1937年10月,日本东京新宿区突然举办了一场活动,而标题竟是“中国空军勇士之友阎海文展览会”。
在会上,日军将其生前用过的飞行服、降落伞和手枪等遗物一一展现在日本国民面前,而此次公展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日本人来参观,在短短20多天的时间里,参观的市民络绎不绝,而一向崇尚武威的日本人也在此刻似乎全然忘记了英雄的国籍和身份,所有人都对阎海文充满了敬意,甚至还有为他惋惜、落泪。
值得一提的,在阎海文的飞行帽中发现了一张精心折叠的纸片,纸片上笔迹娟秀,落款为“南通州安东巷三号
刘月兰”。
这些遗物,直至抗日战争结束后才回到了中国人民手中。
但这些,都无法换回阎海文的生命了。
8月18日,陈怀民、吴鼎臣、巴清正特地请了半天的假,飞往扬州机场。
在扬州机场,第五大队为阎海文举行了简单的葬礼。
与其说是人的葬礼,不如说是遗物的葬礼。
但中国空军一旦从高空坠落,往往尸骨无存。
他们飞机的残骸零件可以会摔得散落在一平方公里。
但他们的尸体,能找到的部分甚至都装不满他们的军帽。
能有尸体都是好的了,便是只有身前军装的衣冠冢在中国早期空军当中也是常态。
说是葬礼,也不过是纪念而已。
在阎海文的葬礼上,陈怀民还意外地看到了一个人——陈锡纯!
吴鼎臣、巴清正与陈怀民都是一个中队,又因为第四大队、第五大队同属驱逐大队,关系良好,高志航才允许放假。
陈锡纯毕业后被分在第二大队,而且驻地还在安徽广德,居然也来到了扬州机场。
对于烽火之中,朝生暮死的103寝室来说,这一次因为阎海文的殉国而导致的意外团圆,令人感动又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