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给中国空军灾难,同时也给予中国空军帮助的台风终于停歇。
停靠上海的日本航空母舰“加贺”号、“龙骧”号与“凤翔”号上的舰载机大量升空,开始对前线的中国军队,尤其是中国空军开启了血腥的报复!
这时,中国空军飞机数量少,质量低劣的弊端就显现出来,难以应付铺天盖地袭来的日本战机奔袭。
据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原形毕露,蒋中正终于放弃幻想,打算跟日本决一死战。
他招来航空委员主任周至柔:“大战难以避免,给我交一下空军的底。”
周至柔早有准备,从包里拿出了一张图表给蒋中正“请总裁过目”。
蒋中正不看则已,一看怒不可遏,将图纸重重地摔在桌子上。
这张图表清楚地显示,如果开战,国军能够参战的飞机,只有300多架。
据日本防务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一卷记载:当时国民政府约有720架飞机,其中可用于实战的飞机,约为155—210架。
而日本当时能够投入战斗的飞机,至少有2700架。
当时的国民党军政大员都认为,中国当时应该有500到1000架战机。
“飞机呢?飞机都去哪了?”
蒋中正的愤怒其实情有可原。
自9·18事变以来,全国民众“航空救国”募集的钱就有一百亿,况且全国还搞了红红列开票的“一县一机”。
1936年,蒋中正五十大寿,又搞了捐机祝寿,共收到全国捐款六百五十五万多元,折合美元350万元,足以购买军机100架。
后来也确实用了这笔钱成立了中国空军最精锐的第四、第五驱逐大队。
但少掉的几百架飞机又去哪里了?
时任航委会秘书长的宋美龄,认为世界飞机制造业发展迅速,一种新飞机出世,最多保持两三年,便为另一种更新式的所取代。这样,我们就买不胜买,徒然花了很多的钱。
因此,她自以为想出了一个聪明办法:将空军经费全数存在纽约的银行里!
如果真有必要,美国飞机多着呢,一个月就可以交货。’”
由于宋美龄的这个决定,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两年,即1935年,空军已经停止了新机补充
等中日开战之后,情况并不像宋美龄想象的那么简单。
日本海军立刻封锁了中国领海,切断了中国空军从国外进口飞机的途径,再加上一些空军强国隔岸观火,不愿得罪日本,甚至包括美国在内
中国空军主力的霍克3战机不仅难以补充飞机,甚至连零件,航空耗材都无法得到补充。
每被打掉一架,就少了一架。
后来的中国空军只能从己方飞机坠毁的残骸里找出还能用的零件,作为备件给其他飞机使用。
不合格的备件又让本就危险飞行变得更加危机四伏,机械故障造成的坠机变得越来越频繁。
但中国勇士们,毫无畏惧!
日本的飞机却越打越多,这也是中国空军的数量越来越少,大部分时间都处在寡不敌众情况下的缘故。
而中华大地上的煤矿、铁矿被中国奴工们在日本侵略者的刺刀下源源不断地被开采出来,运回日本,再变成飞机、坦克、航空炸弹与子弹回到了中国大地之上,上演着另外一种“煮豆燃豆箕”的同胞相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