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时,整个站台上都是赞美与掌声。
紧接着就是镁光灯“砰砰”作响,与相机快门的“咔嚓”声。
陈天民身后的几个青年都眼神闪烁,甚至脸上表情都有一些痛苦。
毕竟,在和平年代,“砰砰”作响的只可能是镁光灯,“咔嚓”响的也只可能是相机快门。
但在淞沪战场上,“砰砰”响的可能是日寇的机枪,“咔嚓”响的可能是机枪的扳机。
似乎是理解才从战场上下来的众人,一名中年模样,气质儒雅的男子缓缓从人群中走上前来。
他先给每人塞了一只沉甸甸的红封子,微笑着自我介绍。
“各位小英雄,我是镇江商会的陆小波。”
“这是我跟镇江市民,感谢你们淞沪抗日的一点心意。”
陈天民与陈天和,正要推辞。
林岳龙接过红封子,信手掂量了一下。
分量不轻!
少说也有几十块银元。
“这可比俺压岁钱的时候重多了。”
他才低声嘀咕了一句。
陈天和就推辞了。
“陆先生,我们都是自愿去的。”
“这些钱还是给没回来的兄弟们吧!”
陆小波听到陈天和的话,微微一愣,笑着说道:“不愧是陈子祥老先生的儿子。”
“果然是有教养,明事理。”
陆小波笑着说:“那些英烈的家里,我们商会都已经妥善安置了。不用你们费心了。”
“拿着吧!”
陈天和、陈天民与林岳龙坐着镇江商会准备的小汽车,出了火车站,顺着京畿路朝着镇江城内开去。
京畿路所在的京畿岭最早叫“金鸡岭”,最早起名于明代。《明史》记载,崇祯九年十二月,镇江金鸡岭土山崩。民间传说云台山与宝盖山形似鸡头鸡尾,山间常有金鸡出没,故名“金鸡岭”。清代改名京畿岭后,仍流传“金鸡报晓,财源广进”的吉祥寓意。只是在“金鸡”与“京畿”之外,少有人知道这条马路的另外一个名字“李竟成路”,又名“竟成马路”。
李竟成生于1880年,那一年是光绪六年,洋务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绽放出没落王朝的最后一缕余晖。李竟成是大路镇人,年轻时因家境贫困一度辍学务农,后来得到名儒赵蓉曾的赏识,得以免费接受教育,与赵蓉曾的儿子赵伯先成为同学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他追随赵伯先加入新军、同盟会,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他强忍住挚友赵伯先在香港病逝的哀痛,继承挚友遗志返回家乡镇江策划发动起义。
11月,李竟成在京岘山发起武装起义,迫使旗兵缴械投降,兵不血刃光复全城。随后,李竟成率军强渡长江光复扬州及其周边六县,从江北、江南同时围攻南京,促成南京光复。民国建立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追赠赵伯先为上将军,授李竟成陆军少将衔,任命他为16师参谋长兼镇江卫戍司令。他认为京畿岭的土路已不适合沪宁铁路开通后的城市发展,带头捐出自己数月薪俸,联合镇江商会陆小波等新建了一条石子大马路,民众自发称其为“竟成马路”。1931年后官方正式将该路命名为“京畿路”,取“拱卫南京”之意,但民间依旧流传着“竟成马路”的俗称。
值得一提的是,1926年冷御秋先生倡议建立“伯先公园”纪念辛亥革命先驱赵伯先将军,“伯先公园”所在的南马路也随之正式更名为伯先路。伯先路与李竟成路呈十字交错,像两只有力的大手穿越时空握在一起,仿佛象征着“赵伯先”与“李竟成”这一对来自镇江“同学、同盟、同志”的双子将星彼此的羁绊与守望。
顺着京畿路进了城,陈天民与陈天和很快就见到了一身警服,前来迎接他们的父亲陈子祥。
虽然陈子祥还是老样子,穿警服执勤的时候,脸上表情严肃,一丝不苟。
但这次老父亲的眼角却是上扬得根本压不住。
以前陈子祥都是帮陈天民打架闹事后擦屁股。
终于,这一次,他的儿子是个从淞沪战场上回来的英雄。
而且两个儿子都是
他能不开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