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陈天和坐在陈天民的对面。
他的手里则拿着一本软面抄的小册子,有些是摘抄的语句,有些是剪下来,用浆糊贴好的报纸。
1919年,“五四”运动时,陈天和九岁时就带着三岁的陈天民参与了抵制日货的行动。
1932年,13年时光弹指一瞬,当年的九岁少年也变成了22岁的青年。
他自镇江中学毕业后,就在镇江警察局跟着父亲陈子祥帮忙。
模样与陈子祥很像,脾气也很像。
这些年,他不仅跟日本侵略者不对付,还常年阅读进步书籍。
这次能跟着镇江义勇救护队来上海,除了弟弟陈天民想来上海的执念,与他的费力劝说也脱不了干系。
坐在他对面的陈天民,身姿挺拔,约在一米七左右,身材匀称、挺拔。
面容刚毅,剑眉星目,嘴唇微薄而发红。
既传承了父亲陈子祥的勇武,也继承了母亲魏静诚的美貌。
他坐在车厢里堆积的麻袋上,手里攥着怀表,看向车门外露出的那一角灰蒙蒙的天空。
整个车厢里异常地安静,只能听到老式货运火车晃动的声音与“轰次轰次”有节律的车轮轰鸣。
忽然,车厢里的林岳龙开口道。
“我听说啊,因为蔡廷锴将军他们太能打了”
“日本鬼子提出从2月1日起休战三天,今天是休战的最后一天了。”
“你们说这仗还会继续打下去吗?”
他嘴里叼着不知道从哪里摘来的草茎,嘟哝道。
“该不会我们兴冲冲地赶到上海,日本鬼子撤了,这仗不打了吧?”
“那可就太搞笑了!”
车厢里都是些十几岁、二十岁的青壮,本就都不是沉默寡言的主,被林岳龙一带动,顿时纷纷附和了起来。
“呔,还真说不定呢!”
“我听我报馆的朋友说啊,日本鬼子的国内闹经济危机呢!”
“经济崩溃了,仗打不下去了!”
“为了打仗,他们连天皇都在饿肚子,天天吃饭都没有肉,老百姓都只能吃饭团配梅子。”
旁边一名青年啃了一口冻得硬邦邦的馒头,咧着嘴笑道:“难怪小日本的国旗中间是一个红点呢,原来是他们太穷了,只吃得起梅子!”
这一番话,顿时引得车厢里的众人哄堂大笑了起来。
陈天民听到这里,用手肘抵了抵身边的哥哥陈天和。
“哥,你怎么看这个事?”
陈天和合起手里的软面抄,沉声说道:“蔡廷锴将军曾说过‘日寇忘我之心不死’。日寇处心积虑在上海搞了那么多大动作,又是‘日僧事件’挑衅,又是浪人上街打杂抢烧”
“从1月28日起,到现在就打了不到十天,日军也没占到任何好处”
“你们觉得日寇会善罢甘休吗?”
陈天民听到这里,也点了点头。
“哥,我跟你想法一样。”
“鬼子搞‘九·一八’得了我们东北三省那么大的便宜,胃口早就被吊足了。”
“他们不见兔子不撒鹰,上海不让我们出点血,怕是不可能打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