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天一色的长空之上,负伤的飞机座舱里的飞行员依旧死死握着操纵杆。
他没有选择跳伞,而是最后看了一眼家乡的方向,猛然拉升,撞向敌机。
剧烈的爆炸声中,两架失控的飞机如相互撕咬扑击,濒死也要一决胜负的猛禽战隼,在滚滚黑烟中纠缠着向着地平线陨落。
“轰!”
————
1938年,4月29日的武汉,初夏的空气里泛着弹药爆炸的呛人烟味。
这一天是日本裕仁天皇寿辰,又被称作“天长节”,寓意“地久天长”。
残暴的侵华日军在这一天想给天皇送上的寿礼,竟然是武汉的“血”与“火”。
由27架战斗机,18架轰炸机组成的飞行编队如同铁幕笼罩在武汉上空。
炸弹的爆炸声,飞机的轰鸣声,伤者的呻吟声与孩子的哭声连成一片。
就在这绝望悲怆的氛围之中,不知是谁喊了一声。
“飞机,那是我们的飞机!”
从汉口王家墩机场与孝感机场升空的中苏联合编队战机终于杀到了战场!
仿佛暗室里的一束强光,涂装着黑黄色警戒条,机翼上喷涂着刺眼鲜红色带的伊-152战机,如浴火的凤凰与乌鸦般的日机纠缠在了一起。
率队迎击的中国飞行员是空军的日军战机。
轰隆巨响声中,两架战机如相互撕咬,决一生死的猛禽纠缠着向下坠落。
最后化成两团冒着黑色浓烟的火焰流星,重重砸落在了长江之中。
江水悠悠,一路向东,奔流入海,仿佛带着烈士的魂魄从长江头的武汉,回到了长江尾的镇江。
吴侬软语与北方官话交织的大街上,烟火气升腾的箱子里,那长江尾的一方小城,是烈士的故乡。
那是1916年的中国,悍然称帝又匆匆下野的袁世凯溘然病逝,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刚刚给沉睡的中华大地带来了黑暗里的第一缕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