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得仔细甄别,不能一棍子打死整个行业。”
一场由异阳系发起的舆论打压,被林夜用更硬核的数据分析巧妙地化解了。
虽然无法完全消除影响,但成功守住了自己的阵地,甚至进一步巩固了“夜鸠”客观、理性的形象。
王振在办公室里看到这篇帖子,气得砸了鼠标。
“混蛋!”
“这个该死的夜鸠,到底从哪里搞来的这些数据?!”
“小鱼干”苏筱最近很困惑。
她跟着“夜鸠”的思路,小仓位买了一点消费电子的股票。
好巧不巧的是,她选择的就是林夜看中的,做屏幕铰链的公司。
因为她觉得折叠屏的机械结构很有意思,而且作为关键零部件,肯定了吃到折叠屏手机发展的红利。
可是自打她建仓买入后,这家公司的股价一直不温不火,甚至还小幅度下跌了一点。
同时,她又看到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唱空文章,心里更加打鼓。
犹豫再三,苏筱忍不住又给“夜鸠”发了私信,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和困惑。
林夜看到私信,一眼就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了对方那种想学习,却又不得其门的焦虑。
想起了自己刚入市时的样子,思考了片刻,林夜决定将自己这段时间的心得分享给他。
林夜回复了一条长信息:
“不必过于焦虑短期波动。”
“投资如修行,心浮气躁是大忌。
“网络信息嘈杂,多空观点永远存在。”
“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第一性原理和判断框架。
“所谓第一性原理,就是回归事物本质。”
“这家公司到底做什么的?它的产品有没有竞争力?”
“下游需求是真的消失还是暂时抑制?估值是否合理?”
“比如消费电子,你不能只看‘行业寒冬’这个宏大叙事。”
“而是要下沉到:vr设备体验是否在改善?销量是否在增长?折叠屏的铰链寿命有没有突破?成本有没有下降?”
“用数据和逻辑去验证,而不是被情绪和观点牵着走。”
“你买的铰链公司,是细分领域龙头,技术有壁垒,只要折叠屏这个方向没错,它就能持续受益。”
“短期波动,忽略即可。”
这条回复,超出了苏筱的预期。
没有代码,没有买卖点,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
“第一性原理”、“判断框架”、“下沉到细节”
这些词汇不少她都是第一次听说,但是经过“夜鸠”的一番解释,却又浅显易懂。
“夜鸠”的这一条站内信,让她豁然开朗。
苏筱发现自己之前太多关注股价涨跌和外界评论,却忽略了最本质的东西。
“谢谢您!”
“我好像明白一点了!”
苏筱回复道,心情激动,“我会试着用您说的方法去重新研究一下!”
没有一丝犹豫,苏筱立刻行动了起来。
她不再只看股价和论坛,而是开始搜索铰链的技术专利、折叠屏手机的评测报告、甚至尝试去理解轴承精度和疲劳寿命这些专业术语。
这个过程很吃力,但她乐在其中。
苏筱感觉自己第一次真正触摸到了“投资”的门槛,而不是停留在“炒股”的层面。
她对“夜鸠”的敬佩,又加深了一层。
“这个人,不仅厉害,而且愿意分享,太难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