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乡村傍晚,风里还带着稻田的清香。罗萤和勒祈踩着田埂上的碎石路往学校走,脚边的狗尾巴草随着步伐轻轻晃动,远处的炊烟在暮色里袅袅升起,像给天空系上了一层薄纱。勒祈手里提着沉甸甸的科技工具包,拉链没拉严,露出里面整齐排列的平板电脑和便携式显微镜,边角还贴着几张孩子们画的萤火虫贴纸
——
是出发前罗萤特意贴上的,说这样
“孩子们会觉得工具包更亲切”。
“上次跟校长确认过,今晚正好是萤火虫活跃的时段,学校后面的竹林里能看到不少。”
罗萤走在前面带路,声音里带着几分期待,手里的笔记本已经翻到空白页,笔尖悬在纸上,“孩子们早就盼着了,上周视频通话时还追问‘勒老师什么时候来教我们看萤火虫’。”
勒祈闻言笑了笑,调整了一下工具包的肩带,目光落在她笔记本封面上的萤火虫简笔画上:“那可得好好准备,别辜负孩子们的期待。”
刚走到学校门口,就听见一阵喧闹的笑声。十几个孩子举着自制的纸灯笼跑出来,灯笼上画着歪歪扭扭的萤火虫,烛火在里面轻轻跳动,像一串会跑的小月亮。“罗老师!”
扎着羊角辫的小雅最先冲过来,一把抱住罗萤的胳膊,眼睛却好奇地盯着她身后的勒祈,“您身边的就是勒老师吗?”
罗萤蹲下身,摸了摸小雅的头,笑着点头:“对呀,这就是勒老师,他带了能让我们更清楚看到萤火虫的工具哦。”
孩子们瞬间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提问:“勒老师,萤火虫的翅膀真的会发光吗?”“工具包里面有显微镜吗?我想看看萤火虫的眼睛!”
勒祈被孩子们的热情包围,却没有丝毫局促,他蹲下身,打开工具包,拿出一台平板电脑,屏幕上立刻显示出萤火虫的
3d
模型:“大家别急,我们先看看萤火虫的身体结构,等会儿去竹林,就能用这个找到它们啦。”
暮色渐浓时,一行人来到学校后面的竹林。勒祈将孩子们分成小组,每组发一台装了
“自然观察数字工具包”
的平板,耐心地教他们调试镜头:“大家看,点击这个萤火虫图标,就能开启夜视模式,还能自动识别萤火虫的种类,记录它们的飞行轨迹哦。”
孩子们凑在平板前,发出阵阵惊叹,小雅举着平板追着一只飞过的萤火虫,小脸红扑扑的:“勒老师!我拍到啦!它的翅膀在屏幕上亮闪闪的!”
罗萤站在一旁,手里的笔记本飞快地记录着。她看着勒祈蹲在孩子中间,耐心地帮他们调整平板角度,指尖在屏幕上轻轻滑动,讲解萤火虫发光的原理,侧脸在月光下柔和得不像话。有个小男孩举着平板跑过来,拉着罗萤的手:“罗老师,您快来看!勒老师说这只萤火虫是‘黄缘萤’,它的发光点在腹部呢!”
罗萤跟着他跑过去,正好撞见勒祈抬头看她,两人的目光在月光下相遇,都忍不住笑了
——
原来曾经隔着书架与时光的人,此刻正一起站在满是萤火的竹林里,被孩子们的笑声围绕。
“罗老师,您也来试试!”
勒祈递过来一台平板,屏幕上正定格着一只萤火虫停在竹叶上的画面,翅膀上的光斑清晰可见。罗萤接过平板,指尖轻轻触碰屏幕,画面立刻弹出一行小字:“黄缘萤,鞘翅目萤科,发光用于求偶与警示。”
她转头看向勒祈,眼中带着惊喜:“这个功能太实用了,孩子们不仅能看到萤火虫,还能学到知识。”
勒祈点点头,目光落在她笔记本上的记录:“你记得真仔细,连孩子们说的每句话都记下来了。”“这些都是珍贵的素材,”
罗萤笑着翻了翻笔记本,“以后整理成教案,还能用到其他乡村学校。”
竹林里的萤火虫渐渐多了起来,点点微光在夜色里飞舞,像撒了一地的星星。孩子们举着平板追逐萤火,笑声在竹林里回荡。有个小女孩跑过来,把手里的纸灯笼递给罗萤和勒祈:“罗老师,勒老师,这个送给你们,像萤火虫一样亮。”
灯笼上画着两只手牵手的萤火虫,旁边歪歪扭扭地写着
“罗老师和勒老师”。罗萤接过灯笼,烛火的温度透过纸壳传来,暖得她指尖发烫。
勒祈看着孩子们围在罗萤身边,听她讲从前在竹林里观察萤火虫的故事,忽然觉得这样的场景格外美好。他拿出手机,悄悄拍下这一幕:月光下,罗萤坐在石头上,怀里抱着纸灯笼,孩子们围在她身边,萤火虫在他们头顶飞舞,像一层发光的纱。照片里,罗萤的侧脸带着温柔的笑意,笔记本摊在腿上,上面的字迹清晰可见。他把照片保存好,心里忽然冒出一个念头
——
或许,这就是他一直想做教育科技的意义,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和像罗萤这样的人一起,用不同的方式,为孩子们点亮更多的光。
夜深时,孩子们才依依不舍地和他们告别。走在回学校的路上,罗萤手里提着纸灯笼,勒祈帮她拿着笔记本和工具包。灯笼里的烛火轻轻跳动,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叠在田埂上的野草上。“今天孩子们特别开心,”
罗萤轻声说,声音里带着满足,“他们说以后要当‘萤火虫老师’,去更多地方教小朋友认识自然。”
勒祈转头看她,月光落在她的发梢,像撒了一层碎银:“是你影响了他们,就像当年你画的萤火虫影响了我一样。”
罗萤愣了一下,转头看向他。勒祈的目光很认真,带着几分温柔:“高中时看到你画的萤火虫,我就觉得,原来微小的光也能有这么大的力量。后来做科研遇到瓶颈,看到那张便签,就会想起你说的‘萤火虫不会因为光小就不发光’,也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
这番话让罗萤的心跳漏了一拍,她低头看着手里的纸灯笼,烛火的光映在脸上,暖得发烫:“我也是,看到你在学术会议上的分享,看到你为乡村学校做的一切,才知道原来我的坚持,也能影响到别人。”
田埂尽头的学校已经亮起了灯,昏黄的灯光在夜色里格外温暖。勒祈忽然停下脚步,从工具包里拿出一台平板,打开相册,递给罗萤:“刚才拍的照片,你看。”
照片里,她坐在石头上,被孩子们和萤火围绕,笑容明亮得像月光。“拍得真好,”
罗萤看着照片,嘴角忍不住上扬,“可以发给我吗?我想存在笔记本里。”“当然可以,”
勒祈点头,忽然想起什么,“对了,我们可以把今天孩子们的观察记录整理成电子版,和照片一起做成手册,送给每个孩子。”“这个主意好!”
罗萤眼睛亮了起来,“明天我们就开始整理,正好把工具包的使用指南也加进去。”
两人并肩走进学校,纸灯笼的光在身后留下一串晃动的光斑。罗萤忽然想起高中时那个雨天,她以为永远触不到的萤火,此刻正和她一起,走在同一条通往孩子心灵的路上。她低头看了看手里的笔记本,又看了看身边的勒祈,忽然觉得,那些青春里的暗恋与遗憾,都在时光的打磨下,变成了此刻最珍贵的缘分。就像竹林里的萤火虫,独自发光时很美,可当它们汇聚在一起,就能照亮整片夜空。
第二天清晨,阳光透过学校的窗户洒进办公室。罗萤和勒祈坐在桌前,一起整理昨天的观察记录。罗萤负责把孩子们的话语和她的笔记整理成文字,勒祈则负责将照片和数字记录排版。桌上的纸灯笼放在一旁,烛火已经熄灭,却依旧散发着淡淡的暖意。“你看这个,”
勒祈指着平板上的一张照片,“小雅拍到的那只黄缘萤,翅膀上的光斑特别清晰,可以作为手册的封面。”
罗萤凑过去看,照片里的萤火虫停在竹叶上,翅膀亮着微弱的光,背景是孩子们的笑脸。“就用这个,”
她点头,“旁边加上孩子们写的‘我们的萤火虫朋友’,肯定很可爱。”
整理完手册时,孩子们已经来到学校。当罗萤和勒祈把印好的手册发给他们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小雅拿着手册,翻到有罗萤和勒祈照片的那一页,兴奋地说:“罗老师,勒老师,你们以后还会来看我们吗?”
罗萤蹲下身,摸了摸她的头:“当然会啦,等你们用工具包观察到更多萤火虫,我们还要来听你们分享呢。”
勒祈也笑着点头:“下次来,我带更先进的工具,教你们给萤火虫做‘数字档案’。”
离开学校时,孩子们在门口挥手送别,手里举着他们画的萤火虫。罗萤和勒祈站在田埂上,看着孩子们的身影渐渐变小,直到消失在学校门口。“下次对接,我们可以把其他乡村学校的老师也叫来,一起培训工具包的使用,”
勒祈忽然说,目光里带着期待,“让更多孩子能看到萤火虫的光。”
罗萤转头看他,阳光落在他们身上,暖得让人安心:“好啊,我们一起努力,让更多地方都能有‘萤火虫老师’。”
两人并肩走在田埂上,远处的稻田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波浪,萤火虫手册被罗萤小心翼翼地放进笔记本里。她忽然想起高中时在图书馆里,偷偷看着勒祈的背影,心里想着
“要是能和他一起做有意义的事就好了”。如今,这个愿望不仅实现了,还多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温暖。原来,有些光,不必非要追逐,只要自己努力发光,终有一天,会和另一片光相遇,然后一起,照亮更广阔的世界。就像她和勒祈,就像那些在夜色里飞舞的萤火虫,独自闪耀时动人,并肩发光时,更能点亮无数人的心房。
罗莹凝视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心中如波澜壮阔的大海一般,思绪翻涌。她暗自思忖着,勒祈啊,我曾在脑海中无数次勾勒出你的模样,对你的爱意早已如种子般悄然生根发芽;直至此时此刻亲眼见到你,才明白原来心跳的重新鲜活,是为了奔赴一场等待已久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