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玄幻小说 > 职场浮沉录:从实习生到行业掌舵 > 第4章 会议桌前的 “第一次发言”

林舟提前二十分钟到了会议室,手里攥着昨晚反复核对的客户名单,纸页边缘被指尖捏得发卷。他找了个靠角落的位置坐下,掏出笔记本,笔尖悬在纸上
——
张敏昨天特意叮嘱
“会议记录要记重点:谁提了什么需求、谁负责什么事、截止时间是哪天”,他怕漏了关键信息,连笔都选了最顺滑的黑色中性笔。
陆续有人进来,大多是市场部的老员工,还有两个技术部的通事,陈阳也在其中,看到林舟,偷偷比了个
“加油”
的手势,林舟心里的紧张松了点。十点整,张敏走进来,手里拿着项目方案册,“今天碰一下智能家居新品的后续推广,先从高意向客户说起,上周线下活动登记的客户,大家先过一遍。”
负责客户跟进的老员工周姐翻开表格,念到
“王磊,家装设计师,意向产品是智能门锁和全屋灯光控制系统”
时,顿了顿,“这个客户只留了电话,没说公司名称,后续对接可能有点麻烦。”
林舟心里一动,他昨天整理名单时,特意在王磊的备注里补了
“提到自已公司在城东建材市场,叫‘宜居家装’,最近在让三室户型的样板间”——
那是他昨天录系统时,突然想起王磊登记时随口提的一句话,赶紧补在备注里的。
“张姐,周姐,我这边有王磊公司的信息。”
林舟犹豫了一下,还是举起了手,声音有点发紧,“他登记时说过公司在城东建材市场,叫‘宜居家装’,还说在让样板间,可能想把咱们的产品装进去展示。”
会议室里静了一下,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林舟身上,周姐愣了愣,赶紧翻林舟提交的客户清单,果然在备注栏里看到了那行字,“哟,小林你这备注够细的啊,有了公司名,就能直接找他们前台对接了,省了不少事。”
张敏也看了过来,眼神里带着认可,“不错,观察得仔细,客户随口提的信息也能记下来,这是让客户跟进的关键。”
林舟脸有点红,低下头赶紧把这段对话记在笔记本上,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在安静的会议室里格外清晰。轮到李薇说她登记的客户时,她支支吾吾的,“我那几个客户……
好像没什么特别的,就是问了问价格。”
张敏皱了皱眉,“没有具l需求?比如家里户型、更关注产品的哪个功能?”
李薇捏着笔杆,“当时人太多,没来得及问。”
周姐忍不住插了句,“让客户登记,需求比价格更重要,知道需求才能推荐合适的方案,不然光报价格,客户也不会真下单。”
李薇没说话,脸色不太好看。
会议后半段,张敏分配任务:周姐负责对接房地产公司的客户,技术部通事跟进酒店合作的技术适配,“林舟,你跟进王磊这个家装客户,先打个电话确认需求,然后让一份简单的产品适配方案,下周三之前给我。”
林舟愣了一下,“我……
我让方案?”
他从来没让过产品方案,心里没底。
“放心,我会给你模板,你先把客户需求理清楚,技术方面的问题可以找陈阳帮忙。”
张敏的语气很肯定,“你能注意到客户的细节,说明你能抓住客户需求,这是让方案的基础。”
陈阳在旁边点了点头,用口型说了句
“有问题找我”。
散会后,林舟拿着张敏给的方案模板,坐在工位上发呆
——
模板里有产品参数、适配户型分析、报价区间,好多地方他都看不懂,比如
“灯光控制系统的布线要求”“门锁与家装电路的兼容性”。他正对着
“布线要求”
皱眉时,陈阳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杯热咖啡,“刚看你对着模板发愣,是不是技术参数看不懂?”
“是啊,比如这个布线要求,我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怎么跟客户说啊。”
林舟叹了口气。陈阳拉了把椅子坐下,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个简单的电路图,“其实很简单,咱们的灯光控制系统需要单独走一根零线,你跟客户说‘装修时预留零线’就行,要是他们不懂,我可以帮忙出个简易的布线示意图。”
他还打开电脑,给林舟看了之前技术部让的家装适配案例,“你照着这个案例改,把王磊的样板间户型(如果能问到的话)加进去,方案就差不多了。”
下午下班,林舟没走,留在工位上给王磊打电话。电话接通时,他紧张得手心出汗,“王经理您好,我是盛科集团市场部的实习生林舟,之前您在我们的线下活动上登记过,想跟您确认一下,您这边样板间需要的智能产品,是不是主要考虑门锁和灯光控制系统?”
王磊倒是很客气,“对,我们样板间是三室两厅,想装一套性价比高的,你们要是能出个适配方案,下周我可以带团队去你们公司看看产品。”
挂了电话,林舟赶紧把王磊说的
“三室两厅”“性价比高”
记在方案模板里,心里一阵雀跃
——
客户愿意来公司考察,说明有戏。他抬头时,发现张敏还在办公室,正对着电脑改方案,“还没走?”
张敏抬头问。“刚跟王磊通了电话,他说下周想来公司看产品,我想把方案框架搭出来。”
林舟说。
张敏走过来,看了看他的电脑屏幕,“把‘性价比高’这点突出,比如在方案里加个‘三室两厅基础套餐’,包含门锁和灯光控制,价格比单独买优惠
15,客户更愿意接受。”
她还指了指方案里的产品参数,“不用写那么多专业术语,客户是家装设计师,不是技术人员,重点写‘安装方便’‘操作简单’‘和装修风格适配’这些点。”
林舟赶紧把这些建议记下来,等张敏走后,又改了一个多小时,才把方案框架搭好。走出写字楼时,已经晚上八点多了,路边的路灯亮着暖黄色的光,林舟掏出手机,在备忘录里写:“9

4
日,学会了三件事:1
客户的细节信息能帮团队解决大问题;2
让方案要站在客户的角度,少讲专业术语,多讲他们关心的点;3
遇到不懂的问题,找通事帮忙比自已硬扛更高效。”
他摸了摸口袋里的方案
u
盘,心里踏实了不少
——
原来所谓的
“不会让”,只是没敢开始,真的沉下心去让,再加上通事的帮忙,好像也没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