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初的风更冷了,吹在脸上像小刀子割。陈阳背着半袋红薯刚走到镇上,就发现往日热闹的摊位区格外冷清
——
几个卖粮的摊子前围满了人,粮价牌子上的数字比上个月翻了一倍,而他常摆摊的角落,却三三两两站着些人,交头接耳的,没人像往常一样凑过来。
“陈小哥,你可来了!”
旁边卖菜的王婶凑过来,压低声音,“刘老板昨天让人在镇上散播谣言,说你家红薯是用‘脏水’浇的,吃了会生病,还说你囤着红薯想抬价,好多人都不敢买了!”
陈阳心里一沉
——
刘老板没在抢粮上得手,竟用这种阴招。他放下麻袋,刚要开口,就看到两个地痞模样的人走过来,故意撞翻他的红薯筐,红薯滚了一地。“哟,这不是想发旱灾财的陈阳吗?”
其中一个地痞踢了踢地上的红薯,“就这破红薯,还敢拿出来卖?不怕吃坏人家肚子?”
周围的人往后退了退,眼神里满是犹豫。陈阳弯腰捡红薯,指尖攥得发白,却没冲动
——
他知道这是刘老板的圈套,闹起来反而落人口实。
“你们胡说!”
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陈风提着个布包跑过来,十五岁的少年脸冻得通红,却梗着脖子,“我哥的红薯是用井水浇的,甜得很!我们自己每天都吃,怎么会吃坏肚子?你们是刘老板派来的吧!”
陈风昨天跟着陈阳来镇上送红薯给张老三,正好听到这两个地痞跟刘老板的伙计密谋,今天特意早起跟来,没想到真撞见他们找茬。
地痞们愣了愣,没想到会被个半大孩子戳穿,恼羞成怒地伸手要推陈风:“小崽子,别多管闲事!”
“住手!”
陈阳站起身,挡在陈风身前,黑子也从旁边跑过来,对着地痞龇牙低吼,毛发竖起
——
它今天跟着陈风一起来的,一直守在摊位旁,见有人要动手,立刻护了上来。
周围的街坊也看不过去了,王婶先开口:“刘老板的人别在这撒野!陈小哥的红薯我买过好几次,甜得很,我家孙子天天吃,哪有什么问题?”
“就是!”
卖肉的李叔也走过来,“我昨天还吃了陈小哥送的红薯,比刘老板囤的陈粮强百倍!刘老板自己囤粮抬价,还好意思造谣!”
地痞们看着围过来的街坊,又看了看虎视眈眈的黑子,没敢再动手,骂骂咧咧地走了。陈阳松了口气,摸了摸陈风的头:“小风,做得好,不过下次别跟他们硬拼,不安全。”
陈风点了点头,却还是攥着拳头:“他们太坏了,不能让他们冤枉你。”
街坊们帮着捡回红薯,王婶还主动买了两斤:“陈小哥,别担心,我们都信你。”
其他人也跟着围过来,你一斤我两斤,没一会儿,半袋红薯就卖完了。
收摊时,陈阳特意多留了几个红薯给王婶和李叔:“谢谢你们今天帮忙。”
“谢什么,都是街坊!”
王婶笑着摆手,“刘老板那人心黑,我们可不能让他得逞。对了,镇上粥棚的粮食快断了,好多流民都快饿晕了,你要是有多余的红薯,能不能捐点?”
陈阳心里一动
——
空间里还有不少红薯,正好能帮上忙。他点头:“明天我拉一车过来,给粥棚送过去。”
回到家,陈阳把镇上的事告诉陆静嘉和陆雪茹。陆静嘉皱着眉:“刘老板真是阴魂不散,以后你去镇上,我跟雪茹多跟几个人,也好有个照应。”
陆雪茹也点头:“我跟小风一起去,我们能帮着看摊,还能留意刘老板的人。”
陈风坐在一旁,手里攥着给黑子编到一半的草绳,小声说:“哥,我今天听那两个地痞说,刘老板把镇上的粮铺都包了,还让人把井里的水偷偷截了,想逼大家买他的高价粮。”
陈阳心里一凛
——
刘老板不仅要断他的生意,还要断全镇人的活路。他想了想,对陆静嘉说:“明天我拉红薯去粥棚时,顺便把泉眼水装几桶,给粥棚送去,粥棚的井水肯定也被刘老板动了手脚。”
陆静嘉点头:“我跟你一起去,雪茹在家看着小风跟鸡鸭,顺便把后院的萝卜拔些,腌成萝卜干,以后要是粮荒更重,也能当干粮。”
第二天一早,陈阳套上板车,装了满满一车红薯,还有两个装满泉眼水的木桶
——。陆静嘉坐在车旁,手里拿着布包,里面装着红薯干,准备给粥棚的流民分些。
到了粥棚,果然如陈风所说,粥棚的井水浑浊不堪,根本没法用,粥锅里的稀粥几乎能照见人影。负责粥棚的老秀才看到陈阳送来的红薯和清水,激动得直抹眼泪:“陈小哥,你可真是救了我们了!再没水没粮,这些流民都快撑不住了。”
流民们看到红薯,眼睛都亮了,却没人敢抢,只是怯生生地看着。陈阳让陆静嘉和粥棚的伙计一起分红薯,自己则帮着把泉眼水倒进粥锅,重新熬粥。黑子守在板车旁,不让人靠近,却对凑过来的小孩格外温和,偶尔还会用头蹭蹭他们的手。
分红薯时,一个小女孩捧着红薯,怯生生地对陈阳说:“谢谢叔叔,这个红薯好甜,我好久没吃过这么甜的东西了。”
陈阳摸了摸她的头,心里酸酸的
——
这乱世里,一个红薯就能让孩子这么满足。他回头看了看陆静嘉,她正温柔地给一个老婆婆递粥,阳光洒在她身上,格外温暖。
送完红薯,陈阳又去了张老三家里,把刘老板截水囤粮的事告诉了他。张老三气得直拍桌子:“刘老板这是要逼死我们!不行,我们得跟街坊们商量,不能让他这么嚣张!”
当天下午,张老三就召集了巷里的街坊,大家一起商量对策。有人提议去官衙告状,有人说要去刘老板的粮铺讨说法。陈阳想了想,说:“官衙未必会管,硬闯粮铺也容易出事。不如我们自己找水源,再互相接济些粮食,别让刘老板的计谋得逞。我家后院的井水质好,大家要是需要水,随时来挑;我还有些红薯,也能分给大家。”
街坊们都很感动,李大叔率先说:“我家还有些陈粮,也能拿出来分。”
其他人也跟着响应,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定了互相接济的规矩。
接下来的日子,陈阳每天都会从空间里拿出些红薯,一部分送去粥棚,一部分分给街坊;陆静嘉则带着陆雪茹和陈风,教大家用泉眼水腌萝卜干、做红薯干,储存干粮。陈风也越来越熟练,不仅学会了喂鸡鸭、浇蔬菜,还跟着张老三学编草绳,编好的草绳分给流民,让他们能用来捆东西。
这天傍晚,陈阳刚从粥棚回来,就看到黑子对着院外狂吠,小白和小花也跟着叫起来。他走到门口,看到刘老板的伙计带着几个流民,在巷口徘徊,像是在打探情况。
“他们肯定是想看看我们有没有粮。”
陆静嘉走过来,手里拿着根木棍,“我们得把院门再加固些,别让他们进来。”
陈风也拿起之前编好的草绳,说:“我可以把草绳缠在院门上,再绑些荆棘,这样他们就不容易爬进来了。”
一家人一起动手,陈阳加固院门,陆静嘉和陆雪茹绑荆棘,陈风则缠草绳,黑子在旁边跑来跑去,时不时对着巷口叫两声,像是在放哨。
忙完时,天已经黑了。陆静嘉煮了红薯粥,还炒了腌萝卜干,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饭。陈风喝着粥,突然说:“哥,等开春了,我们多种些红薯和蔬菜,这样就能帮更多人了。”
陈阳笑着点头:“好,开春了我们就拓大后院,多种些庄稼,再养些鸡鸭,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陆雪茹也说:“我还要教小黄它们更多本事,让它们能帮着看家,帮着照顾流民的小孩。”
陆静嘉看着孩子们的笑脸,心里满是温暖:“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我们在一起,就什么都不怕。”
夜里,陈阳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的风声,却不再焦虑。他知道刘老板还会再来,旱灾也还没结束,可他有家人,有街坊,有能提供粮食和清水的空间,还有四只忠诚的小狗。只要大家团结在一起,就一定能熬过这个冬天。
他想起白天在粥棚看到的流民,想起街坊们互相接济的温暖,想起陈风认真编草绳的模样,突然觉得,或许这乱世里,不需要什么
“闯天地”
的豪情,只要能守住身边的人,能给需要的人递一口热粥、一个红薯,就是最有意义的事。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照在桌上的红薯干上,泛着淡淡的光。陈阳知道,明天又会是新的一天,会有新的困难,但也会有新的希望
——
比如粥棚里流民的笑脸,比如街坊们送来的一碗热汤,比如陈风学会新技能时的骄傲,这些小小的温暖,会支撑着他们,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