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两章聊了两个挺典型的尴尬事儿:小王在奶茶店对着刚带猫做完绝育的女生甩“朋友家猫啃键盘”的段子,街头男生对着挑发卡的女生说“我想呵护你”的土味情话,最后俩人均以“对方想赶紧躲开”收场。你肯定也琢磨过——这俩男生的段子,要是放在朋友聚会或者脱口秀现场,说不定还能逗笑几个人,怎么一到搭讪场景就彻底失灵了?
其实答案特简单:他们把幽默当成了“表演”,却忘了搭讪最需要的是“共情”。
先跟你掰扯清楚,啥叫“表演型幽默”?就是满脑子想的都是“我得说个好笑的,让对方觉得我有意思”,眼睛盯着的是“我这个段子能不能甩响”,而不是“对方现在想不想聊、能聊啥”。就像小王,他背猫段子的时候,只关心“这个梗女生会不会觉得萌”,压根没注意女生手里的航空箱、脸上没笑的表情——说白了,他不是在“跟女生聊天”,是在“对着女生演段子”;街头那男生也一样,他练“想呵护你”的土味情话时,只琢磨“这句话够不够甜”,没管女生正专注挑发卡、不想被打断的状态——他也不是在“搭话”,是在“对着女生完成一次撩妹任务”。
而“共情型幽默”呢?跟这正好反过来——它不是“我要让你笑”,是“咱们因为有一样的小经历,所以能一起笑”。简单说就是:你聊的事儿,得是对方当下能感同身受的,得让对方觉得“哎?你也有过这种情况?”,而不是“这跟我有啥关系?”。
举个特别常见的例子,你在咖啡馆排队,前面有个女生正对着点单屏皱眉,手指在屏幕上划来划去,嘴里还小声嘀咕“怎么又没有燕麦奶了”。这时候要是用“表演型幽默”,可能会凑过去说“美女,我给你讲个关于咖啡的笑话吧——有个人点咖啡说要‘无糖无奶’,结果店员给了他一杯白开水!”你想,女生正因为没燕麦奶烦着呢,哪有心思听你讲白开水的笑话?大概率只会敷衍笑一下,然后继续跟店员纠结“能不能换别的奶”。
但要是用“共情型幽默”呢?你可以凑过去小声说“我上周来也遇到这情况了,想喝燕麦拿铁结果没货,最后被迫点了全糖的,甜得我牙都快疼了”。你猜女生会啥反应?十有八九会转过头跟你吐槽“是啊!我就爱喝燕麦奶,每次来都怕没货,今天又中招了”——你看,没讲任何段子,就聊了句“自己也遇到过的麻烦”,反而能让对方愿意跟你多说两句。
为啥后者管用?因为你聊的是“她当下正在经历的事儿”,是“你跟她有一样的小烦恼”。女生会觉得“你不是来撩我的,是真的懂这种‘想喝的没有’的郁闷”,防备心一下就松了,自然愿意跟你搭话。
再回头看小王的奶茶店案例,要是他当时能放下段子,用共情的思路搭话,会咋说?他看到女生手里的航空箱、脸上没笑,完全可以说“我之前带猫去打疫苗,它一路上都蔫蔫的,我也跟着揪心,总怕它不舒服”。你想,女生家猫刚做完绝育,正担心呢,一听到“你也带猫去过医院、也担心过”,肯定会觉得“你懂我现在的心情”,就算不想多聊,也会跟你说“是啊,刚做完手术,我也怕它疼”——这可比“朋友家猫啃键盘”的段子管用十倍。
还有街头挑发卡的场景,要是那男生不用土味情话,换成共情的说法,完全可以说“我上次给我姐挑发卡,也是拿不定主意——珍珠的觉得太温柔,水钻的又怕太闪,最后纠结半天还是买了俩”。女生正对着两个发卡犹豫呢,一听“你也有过挑花眼的情况”,大概率会跟你吐槽“我也是!这俩我都挺喜欢,不知道选哪个”,甚至可能让你帮着参考——你看,这不就顺理成章聊起来了?
你发现没?共情型幽默根本不用背段子,也不用练啥花哨话术,就抓两个关键点:一是“看眼前的事儿”,二是“说自己的类似经历”。
“看眼前的事儿”,就是观察对方当下正在做的、正在纠结的、正在烦恼的——比如女生点咖啡没燕麦奶、挑发卡拿不定主意、带猫去医院担心;男生背吉他包拉链没拉好、练卧推没稳住、买草莓怕不新鲜。这些都是“当下能看见的信号”,比你从网上抄来的段子,靠谱一万倍。
“说自己的类似经历”,就是把“对方的事儿”和“你自己的小事”挂钩——别聊“我朋友咋咋地”“我听说有人咋咋地”,就聊“我上次咋咋地”“我之前也遇到过啥啥啥”。因为“朋友的经历”跟对方没关系,但“你的经历”能让对方觉得“你跟我一样,不是站在旁边看热闹的”。
再跟你说个我自己的真实经历,去年冬天在便利店,我前面有个男生正跟收银员着急:“怎么扫不上啊?我手机信号明明满格的”,手里的手机反复对着扫码枪晃,脸都有点红了。我当时要是想搭话,用表演型幽默可能会说“你这情况让我想起个笑话——有人扫码付账,结果扫出个‘付款成功,给对方转了1000块’,其实是扫错码了!”但我没这么说,而是跟他说“我上次在这儿付账也这样,后来才发现是便利店收银台这儿有信号死角,你往旁边挪两步试试,说不定就好了”。
结果那男生眼睛一亮,赶紧往旁边挪了挪,果然一扫就成功了。他特别感激地说“谢了啊!我还以为我手机坏了呢,原来这儿有死角”,然后还跟我聊了两句“你经常来这家便利店啊”“这儿的关东煮还挺好吃”——你看,就这么一句“我也遇到过”,不仅没尴尬,还聊出了新话题。
反观那些“表演型幽默”,之所以会翻车,就是因为既没“看眼前的事儿”,也没“说自己的经历”——他们聊的是“跟对方无关的段子”,演的是“自己准备好的戏”,对方自然会觉得“你跟我不在一个频道上”,只想赶紧结束对话。
可能你会问:“那要是我没遇到过跟对方一样的事儿,咋共情啊?总不能瞎编吧?”
其实不用瞎编,也不用非得“完全一样”,只要是“类似的小尴尬、小麻烦、小纠结”就行。比如你看到有人在书店找书,找了半天没找到,你没找过同一本书,但你可以说“我上次找一本小说,也是在书架上翻了好几遍,最后才发现放错区域了,差点以为卖完了”——虽然书不一样,但“找东西找不到的着急”是一样的,对方照样能共情。
再比如,你看到有人在健身房练椭圆机,练了没两分钟就停下来揉腿,你没练过椭圆机,但你可以说“我上次练动感单车,也是骑了一会儿就腿酸,后来才知道得先热身”——虽然器械不一样,但“运动后腿酸的感受”是一样的,对方也能跟你聊起来。
说白了,共情型幽默的核心,不是“你有多懂对方”,是“你愿意站在对方的角度,聊点她能接话的小事”,而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演一段自己觉得好笑的戏”。
看到这儿,你应该明白为啥前面两个案例会翻车了吧?不是他们不够幽默,是他们用错了幽默的方式——把“表演”当武器,结果戳中了对方的“不想被打扰”或“没兴趣”;要是换成“共情”当桥梁,反而能轻松拉近距离。
弄清楚“幽默的核心是共情”这个底层逻辑,后面学技巧就不会走歪了。比如下一章,就会跟你具体聊“怎么用共同经历造幽默”——不是教你编经历,是教你怎么从自己的生活里,找出那些“大家都可能遇到的小尴尬、小趣事”,再结合眼前的场景,轻松聊出来。
你现在也可以试着想一下:要是你在超市看到有人对着货架上的酸奶犹豫,不知道选原味还是草莓味,你会用共情的方式怎么搭话?不用想太复杂,就从“自己也有过的纠结”入手,其实特别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