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长视察带来的虚惊一场过后,杜子藤消停了两天。他一边督促黑茅加快清理“大宋预留地”,一边琢磨着怎么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把“秦朝体验”搞得更有“文化内涵”,以免王乡长哪天突然杀个回马枪。
他甚至还逼着章楶,把那份《体验营地规》又修订了一遍,删掉了几条看起来过于“严苛”的惩罚条例,美其名曰“人性化管理”。章楶对此颇不以为然,认为“法之不严,如同虚设”,但在杜子藤的坚持下,还是板着脸照做了。
就在杜子藤以为苏东坡的档期要排到地老天荒,几乎快要习惯这种每天数着米粒盼巨星的日子时,转机来得毫无征兆。
那是一个午后,天气闷热,知了在树上声嘶力竭地叫着。杜子藤正光着膀子,在院里的槐树下打盹,口水都快流到脖子上了。
突然——
一阵奇异的、难以形容的香气,毫无预兆地弥漫开来。
那香气极其复杂,似乎混合了某种肉食长时间炖煮后的醇厚脂香、一种清冽的酒香、还有若有若无的……墨香?以及一种难以捉摸的、仿佛雨后竹林般的清新气息。
杜子藤抽了抽鼻子,迷迷糊糊地睁开眼:“嗯?谁家炖肉呢……这么香……”
下一秒,他猛地一个激灵,彻底清醒过来!
这香味……不对劲!村里就剩那么几户老人,谁家会炖这么讲究的肉?而且这味道,闻着就贵,不像村里灶头能出来的!
他噌地跳起来,心脏开始不争气地狂跳,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脑海——难道是……
他猛地扭头看向院子中央那个石墩。
没有白光,没有震动。
但是,石墩旁边,不知何时,多了一个人。
那人背对着他,正微微仰头,打量着那棵被虫啃得七零八落的槐树,一手负在身后,一手轻抚着颌下……呃,一部梳理得十分整齐、颇为浓密的美髯?
他身形微胖,穿着一件略显宽大、材质看起来是细麻或棉布的青色长袍,头戴同色系的方巾,虽然衣着简朴,但那份从容闲适、甚至带着点洒脱不羁的气度,却与这破败的农家小院格格不入。
仿佛他不是突然出现在这里,而是本就该站在某处风景绝佳的亭台楼阁里,对着江山胜景吟诗作对。
杜子藤屏住呼吸,眼睛瞪得溜圆,死死盯着那部极具标志性的胡子,声音因为极度的激动和紧张而带上了颤音:“请……请问……您是……”
那人闻声,缓缓转过身来。
面庞圆润,肤色白皙,一双眼睛不大,却极有神采,透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豁达与智慧,以及……一种对周遭事物毫不掩饰的好奇与兴趣。嘴角天然微微上扬,似乎总含着一丝笑意。
他看着目瞪口呆、光着膀子还挂着口水的杜子藤,非但没有丝毫惊讶或嫌弃,反而眼睛一亮,像是看到了什么有趣的物件。他上前一步,很是自然地拱了拱手,声音温厚圆润,带着一种独特的、令人如沐春风的节奏感:
“在下苏轼,苏子瞻。应募而来。阁下想必便是此间主事者了?方才见院中槐树虽略有虫患,然枝干虬劲,别有野趣,不觉多看了一会儿,失礼失礼。”
苏……苏轼!苏东坡!活的!
杜子藤脑子嗡的一声,差点当场宕机。他张着嘴,啊啊了好几下,才猛地反应过来,手忙脚乱地抓起搭在凳子上的汗衫套上,结结巴巴地回礼:“不敢不敢!晚……晚辈杜子藤!见过苏……苏先生!您……您可算来了!”
他激动得差点想扑上去握个手,又觉得不合适,只好在原地搓着手,笑得像个一百多斤的傻子。
苏轼(苏东坡)却似乎对他这失态毫不介意,目光早已被院子里其他东西吸引。他好奇地打量着土坯墙、破瓦罐、甚至角落里堆着的农具,眼神活像个出来春游的小学生。
“此地颇有意趣,山野之气盎然,甚好,甚好。”他点头称赞,随即话锋一转,那双充满智慧的眼睛看向杜子藤,笑意更深,“听闻此间不仅提供栖身之所,尚备有厨灶及……试吃之机?不知苏某何时可以……嗯,一展身手?”
杜子藤:“……”好家伙,这位爷真是三句不离吃啊!上班第一天先问厨房在哪儿?
还没等杜子藤回答,听到动静的章楶和黑茅也从屋里走了出来。
章楶看到苏轼,眉头立刻皱了起来,眼神里带着明显的审视和疑惑。他显然无法理解这个突然出现的、穿着奇怪(宋服)、言行散漫的胖子是什么来路。
黑茅则更是直接,手已经按上了刀柄,眼神锐利地盯着苏轼,如同盯着一个潜在的威胁。
苏轼感受到这两道不太友善的目光,却浑不在意,反而笑着对章楶和黑茅也拱了拱手:“二位仁兄请了。在下苏轼,新来乍到,日后还请多多指教。”
章楶面无表情,生硬地回了一礼,没说话。
黑茅则完全无视,依旧警惕。
杜子藤生怕这几位古今员工当场闹起来,赶紧打圆场:“自己人!都是自己人!这位是苏先生,是……是我请来的文化顾问!专门负责咱们接下来要搞的‘大宋文化体验村’项目!老章,老黑,以后大家都是同事,要和睦相处!和睦!”
章楶这才稍稍缓和脸色,但依旧带着疑虑。黑茅见杜子藤发话,也慢慢松开了按刀的手,但目光依旧没有离开苏轼。
苏轼却仿佛没察觉到这微妙的气氛,他的注意力已经完全被别的东西吸引了。他溜达到杜子藤平时记账的小木桌旁,拿起桌上那张杜子藤胡乱涂画、写着“大宋体验村初步构想”的破纸,看得津津有味。
“唔……‘品宋词’、‘赏书画’、‘体验点茶’……‘东坡肉’?”他看到最后三个字,眼睛猛地一亮,抚掌笑道,“妙极!妙极!此物竟亦在此列?深得吾心!深得吾心啊!”
杜子藤赶紧凑过去:“苏先生,这……这就是个初步想法,具体怎么搞,还得您这位专家来掌舵!”
苏轼放下纸,笑眯眯地看着杜子藤:“掌舵不敢当。然,诗词书画,茶酒之道,乃至这庖厨之技,苏某确有些许心得。只是……”
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院子,又望向远处那片刚清理出来、还光秃秃的“大宋预留地”,微微摇头:“欲行雅事,需有雅境。此地……野趣有余,雅致不足啊。且,笔墨纸砚,茶具器皿,乃至烹肉所需之釜灶调料,皆无从谈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奈何?”
杜子藤顿时卡壳了。是啊,光有人才不行,还得有配套的设备场地!这可都是钱啊!他那点大米库存,养活现有队伍都紧巴巴的……
看着杜子藤瞬间垮下来的脸,苏轼反而笑了,他捋着胡须,悠然道:“主家不必忧心。苏某观此地,虽简陋,却并非无可为之处。雅,未必尽在亭台楼阁、精器良皿。山水之趣,田园之乐,亦为雅事。或可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另辟蹊径。”
他踱了两步,指着远处山峦和近处杂草:“譬如,山间之竹,可为杯盏;溪畔之石,可为砚台;野卉杂植,或可入茶入画。所需银钱器物,未必需要大量购入。”
杜子藤听得一愣一愣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
对啊!搞文化体验,不一定非要追求复原度百分百!文创文创,重点在“创”啊!用现代人能理解的方式,融入古代的文化内核和审美情趣,甚至可以用一些低成本、有特色的替代品!
苏东坡这话,简直是给他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苏先生!您真是我的指路明灯啊!”杜子藤激动不已,“咱们就这么干!搞低碳环保、就地取材的文创体验!”
苏轼虽然听不懂“低碳环保”、“文创”这些词,但明白杜子藤接受了他的思路,满意地颔首微笑:“正该如此。此外,苏某既来,亦不可徒耗钱粮。或可先行小试牛刀,以此‘东坡肉’为引,略作宣传,吸引慕名之人,亦可稍解钱粮之困。”
杜子藤一拍大腿:“太好了!就这么办!咱们先搞个‘东坡肉品鉴预报名’!收点定金……呃,收点米面当定金!等咱们初步弄出个样子,就正式开张!”
他仿佛已经看到,苏东坡挽起袖子,在临时搭建的土灶边,对着一口大锅挥斥方遒,肉香弥漫整个李家沟,游客们捧着大米蜂拥而至的场景……
人才到位,思路打开,杜子藤只觉得前途一片光明!
他兴奋地搓着手,对苏轼道:“苏先生,您先歇歇,熟悉熟悉环境!我这就去筹划!老章,老黑,你们也多跟苏先生交流交流!”
章楶面无表情地瞥了苏轼一眼,没说话,转身回屋继续刻他的律板去了。
黑茅则对“交流”毫无兴趣,自顾自走到院子一角开始磨他的柴刀。
苏轼却丝毫不觉尴尬,反而对黑麻磨刀的动作产生了兴趣,凑过去观摩,还时不时问上一两句“此刀锻法似与宋制不同”、“磨刀石取自何处”之类的问题,搞得黑茅不胜其烦,又不好发作。
杜子藤看着这古今混杂、画风迥异的团队,哭笑不得地摇了摇头。
得,这往后的日子,估计是消停不了了。但不知为何,他心里却充满了干劲儿。
苏东坡来了,他的跨时空文化产业,总算要迈出实质性的第二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