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飞的一句“项目合作”,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他自己的生活里激起了远比想象更大的波澜。
跨境电商公司的CTO对李飞的提议很感兴趣。他们被这个问题困扰已久,内部解决成本高昂且周期长,外包给大型技术公司价格离谱。李飞这种灵活、高性价比且已有初步解决方案的“小团队”,正合他们心意。
但对方也提出了明确要求:需要正规合同、对公账户、明确的交付节点和违约责任。
合同、账户、团队……这些词像一座座小山压在李飞面前。他没有任何创业经验,有的只是一腔孤勇和过硬的技术。(现实壁垒:穷人不能做
#XX:轻松获得创业所需的初始资源与指导)
他第一个想到的是苏清月。他犹豫再三,还是硬着头皮拨通了电话。
“清月,抱歉打扰你。关于那个项目……我可能有点……搞砸了。”李飞的声音带着窘迫,“对方要合同和公司账户,我……”
电话那头的苏清月愣了一下,随即笑了起来:“我还以为什么大事。这很正常啊,说明对方是正经想合作。你没注册公司?”
“没有……”李飞老实回答。
“注册一个就好啦,现在流程很快。至于团队……”苏清月顿了顿,“你本来打算找谁?”
“我……我自己。”李飞的声音低了下去。
苏清月沉默了几秒,然后语气变得认真:“李飞,你知道‘背书’是什么意思吗?在商业世界里,有时候‘谁和你一起做’比‘你能做什么’更重要。对方愿意相信你,一部分原因是我的推荐。但你不能永远靠别人推荐。你需要有自己的‘背书’。”
她的话像一把锤子,敲碎了李飞技术至上的天真幻想。他瞬间明白了。(必须做
#29:向比你优秀的人学习(理解商业规则))
“我明白了。”李飞深吸一口气,“公司我会尽快注册。团队……我会想办法。谢谢你,清月。”
“不客气。需要帮忙的话,可以问我。”苏清月挂了电话。
李飞坐在电脑前,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注册公司、开设账户这些流程性的东西,他可以熬夜研究搞定。但团队呢?他孤身一人在省城,除了同事,几乎不认识其他技术圈的人。
他想到了那个神秘的ID。他们合作已久,技术实力毋庸置疑,而且似乎也是单打独斗。他犹豫了很久,第一次主动在协作平台上发出了非技术性的消息:“有个项目合作机会,有兴趣聊聊吗?可能需要一起成立个工作室。”
消息发出去后石沉大海。李飞的心也沉了下去。
就在他几乎要放弃,准备告诉对方自己无法承接时,那个ID回复了,言简意赅:“什么项目?资料看看。可远程合作。法人你当,钱你管,我技术入股。”
一种绝处逢生的感觉攫住了李飞!他立刻把项目要求和自己的方案发了过去。对方研究了几个小时,回复:“可做。我负责核心算法模块和架构。前端和测试你找人,或者外包。”
团队的问题,以一种极其虚拟
yet
高效的方式,暂时解决了。(必须做
#39:立即行动
&
必须做
#40:走出舒适区(组建虚拟团队))
李飞几乎是不眠不休地跑完了所有注册流程。“启星科技有限公司”,这个名字是他起的,寓意“启程之星”,渺小却渴望发光。注册资本是认缴的,地址挂靠在一个创业园区,简陋得可怜。
当他以“启星科技CEO”的身份,与对方公司签下那份价值十五万的首期合同,并收到预付款时,他的手是抖的。这笔钱,不仅意味着他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更意味着他拥有了摆脱纯粹打工命运的可能性。
项目推进异常艰难。李飞和神秘ID隔着网络,日夜颠倒地协作。李飞还要兼顾“星瀚智能”的本职工作,只能挤压所有睡眠时间。他租的房子里堆满了方便面盒子和红牛罐子。
(必须做
#23:坚持锻炼
&
必须做
#24:保证充足睡眠)
这两条被彻底打破。他脸色苍白,眼窝深陷,但眼睛里却燃烧着熊熊的火焰。
苏清月偶尔会问起项目进展,并给出一些产品层面的建议,总是能切中要害。李飞对她既感激又佩服。
一次,李飞遇到了一个棘手的技术难题,和神秘ID讨论了很久也没有完美方案。焦头烂额之际,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简化了问题描述(脱敏后),发给了苏清月。
“从产品角度看,你觉得用户会更在意这个功能的绝对精确,还是更在意响应速度和稳定性?”
苏清月很快回复:“对于物流追踪,实时性和可用性优先级高于小数点后几位的精确度。允许一定的误差范围,但必须快且稳定。”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李飞立刻调整了技术方案,放弃了追求极致精确度的复杂算法,采用了一种更高效、允许少量误差的近似计算模型。难题迎刃而解。
(必须做
#38:从错误中学习(技术思维的局限性)
&
必须做
#29:向比你优秀的人学习(产品思维))
项目如期交付,效果远超客户预期。对方公司非常满意,爽快地支付了尾款,并表达了长期合作的意向。
看着公司账户上第一笔真正意义上的利润,李飞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其实就是租的工位),久久没有说话。巨大的成就感和疲惫感同时席卷了他。
他给自己放了一天假。没有看书,没有写代码。他去了省城最大的书店,买了几本一直想买的书;他去吃了一顿一个人吃的火锅,点了两份肥牛;他走在繁华的街道上,看着人来人往,第一次感觉到,自己不再是那个只能仰视这座城市的旁观者。
晚上,他给神秘ID转了应得的报酬,并附言:“谢谢。下一个项目,继续?”
对方回复:“可。你找项目,我做技术。五五。”
一种男人间的、基于实力认可的信任,在虚拟空间里建立起来。
李飞又给苏清月发了一条消息:“项目成功了。谢谢你,清月。没有你,不会有这个机会,也不会有这个结果。”
苏清月回了一个笑脸:“是你自己抓住了机会。恭喜你,李老板。”
“李老板”三个字,让李飞看着手机屏幕,笑了很久。
“启星”完成了它的初啼,声音还很微弱,但毕竟划破了寂静。李飞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创业维艰,前路未知。但他已经踏上了这条船,并且,亲手扬起了风帆。
下一个目标,是让“启星”真正活下来,然后,活下去,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