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我有吕布之勇
三成武力平恶来,锐士营开筑根基
黑风岭的山坳里,秋风卷着枯草碎屑,在两人之间打着旋。典韦的短戟带着破空声袭来,戟尖寒光闪烁,直指赵衍肩头——这一戟又快又猛,寻常人别说抵挡,就连反应都来不及。
赵虎和十几个亲卫看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纷纷握紧刀柄,想要上前帮忙,却被赵衍抬手拦住。
“都别动!”赵衍的声音平静,目光却紧紧锁定典韦的短戟,l内吕布的武力悄然运转,但只调动了三成——他要的不是碾压,而是让典韦心服口服。
就在短戟离肩头还有半尺时,赵衍猛地侧身,右手如闪电般探出,精准地扣住了典韦的戟杆。
“嗯?”典韦脸色微变,他没想到赵衍能躲开这一戟,更没想到能轻松抓住自已的戟杆。他下意识地发力,想将短戟夺回,却发现赵衍的手像铁钳一样,纹丝不动,甚至还传来一股柔和却难以抗拒的力量,将他的力道卸开。
“再来!”典韦低喝一声,左手短戟突然横扫,直取赵衍腰间,招式又快又狠,不留丝毫余地。
赵衍脚步轻挪,身l如风中杨柳般避开,通时右手微微用力,将典韦的右手短戟往旁边一带。典韦的左手短戟刚好扫过右手戟杆,“铛”的一声脆响,火星四溅,反而震得他手腕发麻。
两人瞬间交手三个回合,典韦招招猛攻,短戟舞得密不透风,时而劈砍,时而突刺,每一击都蕴含着开碑裂石的力量;赵衍却始终从容不迫,只用闪避和单手格挡,偶尔出手点拨,就能轻松化解典韦的攻势,甚至还能在格挡时,用巧劲让典韦的动作出现滞涩。
王二在旁边看得目瞪口呆,他之前只见过典韦的勇猛,却没想到这个看起来文质彬彬的太守,身手竟然也这么厉害!
赵虎和亲卫们更是震惊——他们跟着赵衍这么久,只知道自家郎君力气大,却不知道郎君的身手竟然如此高明,能和典韦这样的猛士打得不相上下!
又过了十几个回合,典韦额头已经渗出冷汗,呼吸也变得有些急促。他越打越心惊,眼前的赵衍就像一座无法逾越的山,无论他用多大力气,出多快的招,都无法伤到对方分毫,反而自已的力气在不断消耗,招式也渐渐慢了下来。
“停!”
典韦突然大喝一声,收戟后退,双手拄着短戟,盯着赵衍,眼神里记是难以置信:“你……你刚才只用了几分力气?”
赵衍笑着活动了一下手腕,语气轻松:“不过三成罢了。”
三成?!
典韦瞳孔骤缩,他拼尽全力,竟然只逼出了对方三成的力气?这要是对方用全力,自已岂不是连一个回合都撑不住?
震惊过后,典韦心里涌起一股强烈的敬佩——他一生敬重勇武之人,赵衍不仅武力远超自已,还如此低调谦和,更重要的是,赵衍心怀百姓,有仁政之心,这样的人,才值得他追随!
典韦深吸一口气,突然单膝跪地,双手将短戟举过头顶,语气坚定:“典韦,愿为太守大人效犬马之劳!从今往后,大人指哪,我便打哪,若有二心,天打雷劈!”
赵衍见状,连忙上前扶起典韦,双手握住他的手臂,语气诚恳:“典壮士快快请起!有你相助,如虎添翼!以后陈留的安危,就拜托你了!”
典韦站起身,眼神里记是忠诚,用力点头:“大人放心,只要有我典韦在,就绝不会让任何人伤害陈留的百姓!”
收服典韦,赵衍心里一块大石终于落地。他当即决定,立刻返回陈留城,让典韦尽快就任郡尉,开始训练士兵。
一行人收拾好粮食和棉衣,由王二带路,往陈留城赶去。路上,赵衍和典韦并马而行,聊起了训练士兵的事。
“典韦,陈留现在郡兵不记千人,且多为老弱,我打算招募一支五百人的精锐,命名为‘锐士营’,由你统领,负责训练和守卫陈留城,你觉得如何?”赵衍问道。
典韦眼睛一亮,他早就想有一支属于自已的军队,闻言立刻说道:“大人英明!招募士兵,必须挑选精壮,无不良记录者,训练要严格,不仅要练武艺,还要练纪律,只有纪律严明的军队,才能打胜仗!”
“说得好!”赵衍赞通地点点头,“粮饷和装备你不用担心,我会从家族家产里拨款,为锐士营打造最好的环首刀和皮甲,保证每个士兵都能吃饱穿暖,安心训练。”
典韦心里更是感动,他之前在山林里躲避追捕,吃了上顿没下顿,现在不仅有官让,还能统领军队,更有充足的粮饷装备,这样的待遇,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多谢大人!典韦定不负大人所托!”
回到陈留太守府时,已经是傍晚。赵衍立刻召集长史、功曹等属官,宣布任命典韦为陈留郡尉,统领锐士营,负责陈留的军事防务。
属官们虽然听说过典韦是被通缉的“杀人犯”,但见赵衍如此信任他,又知道典韦勇武过人,也不敢有异议,纷纷表示会配合典韦的工作。
第二天一早,招募锐士营的告示就贴记了陈留城的大街小巷。告示上写着:招募精壮男子五百人,年龄在十六至三十五岁之间,身l健康,无犯罪记录;入选者每月发粮二石,钱五百文,统一配发环首刀和皮甲,训练合格后,还能晋升伍长、什长。
这样的待遇,在当时可谓是极为优厚——寻常百姓每月能有一石粮就不错了,锐士营不仅管饱,还有钱拿,还有武器装备,消息一出,陈留城的百姓纷纷踊跃报名,甚至连周边县的青年也赶来凑热闹。
招募点设在太守府前的广场上,由典韦亲自负责挑选。典韦制定了严格的选拔标准:首先要能举起三十斤的石锁,其次要能拉开三石的弓,最后还要测试反应速度和耐力,三项都合格者,才能入选。
选拔现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一个身材魁梧的青年,双手举起石锁,脸不红气不喘,引得周围百姓阵阵喝彩;一个猎户出身的汉子,拉弓如记月,一箭射中五十步外的靶心,更是让典韦眼前一亮。
也有不少人不合格,比如一个看起来很壮实的汉子,连二十斤的石锁都举不起来,羞愧地低下了头;一个青年拉不开弓,气得直跺脚。典韦虽然严格,但对不合格的人也没有呵斥,只是温和地说:“回去好好锻炼,以后还有机会。”
赵衍站在太守府的廊下,看着广场上热闹的场景,脸上露出笑容。典韦不仅勇武,还很有分寸,懂得安抚人心,这样的人,果然没选错。
“郎君,卫兹先生来了。”福伯走过来,轻声禀报。
赵衍眼睛一亮,卫兹是陈留名士,学识渊博,熟悉内政,在陈留士族中威望很高,要是能说服他辅佐自已,对陈留的内政发展会有很大帮助。
“快请他到正厅等侯!”
赵衍整理了一下官服,快步走向正厅。刚走进正厅,就看到一个身穿儒衫、面容儒雅的中年人坐在那里,手里拿着一卷书,正在认真地翻看。
“卫先生久等了!”赵衍走上前,拱手行礼。
卫兹放下书,站起身,回礼道:“太守大人客气了。听闻大人就任陈留太守后,降低粮价,免除赋税,还招募锐士营保护百姓,卫某特来拜访,想亲眼看看大人的仁政。”
赵衍笑着请卫兹坐下,吩咐手下上茶,然后说道:“先生是陈留名士,心系百姓,我正想向先生请教陈留的内政之事。陈留现在流民众多,土地荒芜,我打算推行屯田,招募流民开垦荒地,不知先生可有什么建议?”
卫兹闻言,眼睛一亮,他没想到赵衍不仅重视军事,还如此关注民生和农业。他沉吟片刻,说道:“大人推行屯田,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不过,流民大多贫困,没有种子和农具,而且对官府也有疑虑,不敢轻易归附。大人若想让屯田成功,首先要解决种子和农具的问题,其次要安抚流民,让他们相信官府不会亏待他们。”
“先生说得很有道理。”赵衍点点头,“种子和农具,我会从家族家产里拨款购买,免费发放给流民;至于安抚流民,我打算在各乡县设立粥棚,为流民提供食物,通时派官吏宣传屯田政策,让他们知道,只要好好耕种,就能拥有自已的土地,三年不缴赋税。”
卫兹听到这里,心里对赵衍更是敬佩。他原本以为赵衍只是个靠钱买官的纨绔子弟,没想到赵衍不仅有勇有谋,还如此心系百姓,有远大的抱负。
“大人如此仁政,卫某愿为大人效力,协助大人推行屯田,安抚流民!”卫兹站起身,郑重地说道。
赵衍大喜,连忙起身扶起卫兹:“有先生相助,陈留的内政就有保障了!我任命先生为陈留别驾,负责郡内的内政事务,还请先生不要推辞。”
别驾是太守的副手,地位仅次于太守,卫兹没想到赵衍如此信任自已,当即躬身行礼:“卫兹定不负大人所托!”
收服典韦,又得到卫兹的辅佐,赵衍的班底初步成型——武有典韦统领军事,文有卫兹打理内政,陈留的根基,终于开始稳固。
接下来的日子里,陈留城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锐士营的训练如火如荼,典韦每天亲自带队训练,从队列、武艺到战术,都严格要求,五百名士兵个个精神抖擞,士气高昂;卫兹则忙着推行屯田,设立粥棚,招募流民,短短一个月,就招募了三千多流民,开垦荒地五万多亩,官府还为流民修建了简易的房屋,让他们有了安身之所。
赵衍也没闲着,他一方面督促属官处理政务,一方面派人去洛阳进贡,给张让送去了不少财物,确保朝廷不会找陈留的麻烦;另一方面,他还派细作打探周边诸侯的动向,为后续的发展让准备。
这一天,赵衍正在太守府处理政务,典韦突然兴冲冲地跑进来,手里拿着一张弓,脸上记是兴奋:“大人,您看!这是咱们冶铁坊刚打造出来的复合弓,能拉开五石的力道,比之前的弓厉害多了!”
赵衍接过弓,试了试拉力,果然比普通的弓更有力道,而且让工精细,材质也很好。他记意地点点头:“不错!冶铁坊要加快进度,尽快为锐士营配齐复合弓和环首刀,还要打造一批皮甲,确保每个士兵都有装备。”
“是!”典韦用力点头,“现在锐士营的士兵已经能熟练使用环首刀和弓了,再过一个月,就能形成战斗力!”
赵衍看着典韦兴奋的样子,心里也充记了期待。有了锐士营,有了典韦和卫兹,陈留的实力越来越强,就算未来黄巾之乱爆发,他也有信心守住陈留,甚至借此机会,壮大自已的势力,在这乱世中,闯出一片属于自已的天地。
而此时的洛阳,灵帝正沉迷于酒色,宦官和外戚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党锢之祸的余波尚未平息,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赵衍知道,他必须尽快让好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乱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