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在舆论上,赵铎彻底陷入了被动。
尽管北疆官方没有直接指控他刺杀,但“四皇子殿下于北疆遭不明身份死士行刺,幸护卫得力,有惊无险”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
天下人自然而然地会将凶手指向最大的受益人——皇帝赵铎。
“弑父杀兄,如今连唯一的哥哥弟也不放过,真是毫无人性。”
“如此昏君暴君,岂配为天下之主?”
“北疆王忠勇护主,乃国之柱石。”
类似的言论开始在各地流传,甚至一些原本中立的士大夫也开始公开表达对赵铎的不满和对北疆的同情。
张墨“忠臣良将”、“护国英雄”的形象被塑造得更加高大光辉。
其次,在政治和军事上,各地的藩镇和实力派的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直与北疆眉来眼去、受其支持的河东节度使第一个公开表态,宣布“响应四皇子殿下号召,拥护正统,清君侧,讨逆臣。”
虽然没直接点名赵铎,但矛头所指,清晰无比。他麾下五万大军开始向与朝廷控制区接壤的边境移动。
紧接着,河北节度使见风使舵,也宣布“谨遵皇子殿下教诲,保境安民”,实则等于默许了北疆的行动,并切断了向朝廷输送的部分赋税和物资。
金、卢二州的几个观察使、刺史也联合起来,以“粮饷不足,无力剿匪”为由,变相拒绝了朝廷调兵的命令。
甚至远在江南、西南的藩镇,虽然暂时按兵不动,但也加强了对自身地盘的掌控,对朝廷的旨意阳奉阴违,态度日趋冷淡。
赵铎试图拉拢其他藩镇共同对付北疆的努力彻底破产。
他派出的使者,有的被敷衍了事,有的干脆被拒之门外,甚至有的使者的人头被装在盒子里送了回来——这是某些已暗中倒向北疆的军阀递交的投名状。
朝廷所能直接控制的区域,进一步萎缩,几乎只剩下京畿附近的寥寥数州。而且这些地区也是人心浮动,谣言四起,军队士气低落。
大量的流民、士子、甚至小股军队,开始源源不断地向北疆涌去。
他们或是为了躲避朝廷越来越疯狂的压榨和混乱,或是为了投奔“正统”和“明主”,或是为了寻求一条活路。
北疆对此来者不拒,妥善安置流民,量才录用士子,收编整顿军队,实力如同滚雪球般不断增强。
天下大势,已然清晰。明眼人都看得出,赵铎的朝廷气数已尽,如同风中残烛。而北疆张墨,携“拥立正统”之大义,挟雷霆万钧之实力,已然成为新时代的主导者。
圣京,皇宫。
如今的皇宫,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威严,更像是一座被恐惧和绝望笼罩的囚笼。赵铎彻底陷入了孤立和疯狂的境地。
死士全军覆没的消息,各地藩镇纷纷倒戈或自立的消息,如同无数把尖刀,日夜不停地折磨着他的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