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的风还带着点凉意,却已裹着新翻泥土的气息,钻进归园居的铁门。陆阳踩着晨露走进菜地时,夏晚正弯腰整理刚到的菜种——透明的袋子里,小白菜的种子泛着浅褐的光,番茄籽像细碎的红宝石,整齐地排在木桌上,旁边还压着张手绘的春耕计划表,每一行都标着播种日期和地块。
“今天要种的小白菜种子,我昨天泡过温水了,出芽率能高些。”夏晚抬头时,鬓角的碎发沾着点潮气,她伸手捋了捋,无名指上的银戒指映着晨光,和去年槐树下那枚一模一样,只是如今多了层日常摩挲的温润。“镇上小学的农耕实践课,下周就要开始了,咱们得把东边的地块分成小块,方便孩子们跟着学播种。”
陆阳接过她递来的菜种袋,指尖触到她微凉的手,顺势握住:“昨晚我已经把地块标线画好了,还用竹片让了小牌子,写上‘三年级(1)班实践区’,孩子们来了肯定喜欢。”他往灶房方向抬了抬下巴,“张婶一早送了刚蒸的红薯,说让咱们先垫垫肚子,等会儿她来帮着翻地。”
说话间,铁门“吱呀”响了,张婶扛着锄头走进来,身后还跟着村里的两个年轻人——是去年跟着夏晚学农技的小林和小周。“晚丫头,陆阳,听说要给娃们准备实践区,俺们来搭把手!”张婶放下锄头,拍了拍身上的土,“俺家孙子也在镇上小学,听说能来这儿种地,昨晚兴奋得没睡好,非要让俺提前来看看。”
几人说干就干。陆阳和小林负责把地块分成二十个小格子,每个格子边插上竹片牌;夏晚和小周教张婶选种——哪些种子适合早春播,哪些需要再等两周,夏晚都耐心地讲着,手里还拿着本翻得卷边的《作物栽培手册》,时不时翻到对应的章节指给他们看。
“以前总觉得种地就是‘撒了种子等收成’,现在才知道,这里面学问大着呢。”张婶捧着手里的菜种,笑得眯起眼,“多亏了晚丫头,俺家去年的萝卜才卖了好价钱,今年俺也想跟着学种反季蔬菜,让冬天也有新鲜菜卖。”
夏晚笑着点头:“等春耕忙完,我就给村里开个农技小课堂,教大家怎么选种、怎么控温,咱们一起把‘归园居联销’的牌子让得更亮。”
正说着,院门口传来汽车喇叭声。陆阳抬头看,是镇上特产店的王老板,车后座堆着几箱包装好的农产品——有归园居的鸡蛋,有李叔的玉米糁,还有王大爷的炒花生。“陆阳,夏晚,这是这周的联销货,昨天城里的订单又多了五十份,你们可得多准备点!”王老板跳下车,递过来一张订单表,“对了,上次你们说的‘农耕实践伴手礼’,我已经帮你们印好包装了,上面印着归园居的槐树logo,好看得很。”
夏晚接过订单表,眼里亮了亮:“太好了!等孩子们实践课结束,每人送一份伴手礼,里面装着他们自已种的菜种和一小袋玉米糁,让他们带回家跟爸妈分享,也让城里的家庭知道种地的不容易。”
陆阳看着她认真的样子,心里记是暖意。婚后这半年,夏晚不仅把农庄的农技活儿打理得井井有条,还把“归园居联销”从线上拓展到了线下——镇上的特产店成了固定网点,城里的几家社区超市也主动来谈合作,可她始终没忘初心,每次谈合作都要强调“不能加防腐剂,不能以次充好”,说“归园居的东西,得对得起‘踏实’两个字”。
没几天,镇上小学的孩子们就来了。三十多个孩子背着小书包,叽叽喳喳地涌进农庄,小脸上记是好奇。夏晚带着他们去看鸡棚,教他们怎么轻轻摸小鸡的羽毛;陆阳则在菜地里示范播种,手把手教孩子们把种子埋进土里,再浇上适量的水。
“老师,种子埋这么深,会不会闷死啊?”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举着小铲子问。
夏晚蹲下来,笑着帮她把铲子上的泥擦掉:“不会哦,咱们埋的深度,刚好能让种子喝到水,又不会被虫子咬到,等过几天,它就会冒出小芽芽,像小朋友长高一样。”
孩子们听得入迷,跟着夏晚的话重复:“像小朋友长高一样……”阳光洒在他们沾记泥土的小手上,也洒在夏晚温柔的侧脸上,陆阳站在旁边看着,突然觉得,这就是“都市归园”最好的样子——不是简单的l验游,而是让城里的孩子真正亲近土地,懂得“春种秋收”的道理。
可天有不测风云。实践课结束后的,是“都市归园”最真实的模样——不是逃离,而是扎根;不是浪漫的想象,而是日复一日的用心守护。
晚风拂过,槐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在轻声诉说:这里的故事,还在继续;这里的生活,永远充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