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然后,那位老者好像说了句似梦非醒的话。”
“其中多有佛门之语,臣女当时连百家姓都没识全,未听懂其中之意,所以也没能记下她的话。”
沈枝意的回话中多有停顿,似是在回忆十余年前的梦境细节。
随后,她郑重而认真的继续开口道。
“唯一让成女印象深刻之事便是这位老者曾嘱托,此事事关重大,万不可让第三人知晓。”“若让旁人知晓,恐会折损臣女的气运。”
“但臣女想着,太皇太后贵在天下万民之上,理应得知此事。”
“所以,臣女斗胆请您保密。”
话音未落,沈枝意便已跪在垂帘前,结结实实的磕了个响头。
自此叩首,等候回应。
太皇太后沉默了片刻。
一时之间,殿中陷入死寂。
直至沈枝意等得掌心中渗出细汗,一声叹息才从垂帘后传来。
“好孩子,快起来吧。”
“哀家应你。”
“此事,你应当也不会传给第四个人。所以,哀家便不叮嘱你旁的话了。”
“眼下时辰不早了,普渡大师还在偏殿中等你。”
从寿康宫中走出时,沈枝意只觉得身心舒畅,暂且得以放松。
今日她与太皇太后一来一回说了这许多话,其实每一句都是冒死而言。
十句中,有半数都是沈枝意临时杜撰的,算不得真。
不过,她在回话的声调,语气以及表情上做足了功夫,所以才借此逃过一次祸患。
经此一事,沈枝意得以确信,裴家那套经书中记载的佛经,应当不只是表面上看到的那么简单。
甚至可能会牵扯上宫廷秘史。
但即使是其中有天大的事,沈枝意也只能暂且将其搁置在一边。
毕竟此次进宫最要紧的事,她还未开始办。
平复心绪后,沈枝意迈步向偏殿走去。
她甚至不能在此停顿。
在宫内的一言一行,都需万分小心,不能留以把柄。
果不其然,沈枝意的身影刚消散在寿康宫外的拐角处,隐藏在角落的一个腿脚麻利的太监便重新返回寿康宫内。
“启禀太皇太后,沈家嫡女向偏殿去了,并未有什么旁的动作。”
各色宝石镶嵌的垂帘后
刚才还说身力将歇的的太皇太后,此刻仍然端坐着,哪有一丝精神不济的样子。
“先回来吧,不必再跟着。”
待这回禀之人恭恭敬敬的退下后,引荐沈枝意来到寿康宫的老太监也走到垂帘前,语气颇有些疑问。
“您这是信了那沈家嫡女的话?”
太皇太后此时的话意中少了些许温和,多了几分平静。
“不信又如何?”
“这经书遗篇本就下落不明。”
“倘若那些书在其他地界出现过,这么多年来哀家与皇上怎会丝毫不知?”
太皇太后的语气中多有遗憾之意,但若细细听闻,便能从中听出一丝怨恨。
“她所言虽有些虚妄,却句句都有依托。”
“那锦衣老者更是能对得上。”
老太监福安顺着她的话意开口道。
“太皇太后所言极是。”
“奴才先前遵您懿旨召这位沈家嫡女入寿康宫时,便瞧着她言语谦卑,也不像是个有心思的人。”
“既如此,您看?”
福安退守到垂帘一侧。
良久后,太皇太后兀自笑了起来,声响明朗而带着释然。
“罢了,你亲自送些补品去沈府吧。”
“记得说是哀家让你随意挑选的。”
“哀家寿宴的请帖,也分与她一张。”
闻言,福安替沈家小姐松了口气。
他一边陪笑,一边更加低首。
“那老奴便自作主张,将醒神茶列在礼单上了。”
在寿康宫耽搁了将近一个时辰后,沈枝意才终于在偏殿处见到邀他此行之人。
“女施主可是刚从太后处回来?”
闻言,沈枝意先是福礼。
“见过普渡大师。”
此后,沈枝意长话短说,将她在寿康宫中与太皇太后的对话悉数与眼前之人说了个清楚。
普度大师的目光微凝,稍作停顿后无奈而笑。
“这话恐怕也只有从女施主口中说出才显得可信。”
“看来,你还真是颇有佛缘。”
“我原本为你想了个脱身之法,却还是晚了一步。”
“既然女施主已经有了自己的打算,便照着心中所想走下去吧。”
“或许终有一天会实现的。”
“到那时,你便能看懂经书中的话了。”
沈枝意原本还想再问些什么,却见普渡大师不愿多提此事,几个转瞬便已然闲庭信步的离开了偏殿。
“恭送普渡大师。”
“您的话,在下会谨记。”
沈枝意行礼拜别。
虽然普渡大师早已不见了踪影,但她总觉得对方并未完全离开,只是存在于自己眼前的某一个角落,不愿再现身了。
现在还不是他应该离宫的时候。
沈枝意心里暗自盘算着。
眼下还不到正午时分。
若她没猜错,自己此行需要见的,应当不止先前那两位。
或许是记忆中的时间出现了偏差,再等等也无妨。
打定了主意后,沈枝意将原本就走的缓慢的步子又刻意放缓了许多。
走出偏殿后,她按照先前太皇太后身边那位公公引她前来的路,缓步往回走着。
毕竟,此次是沈枝意初入皇宫。
回程时既无人引领,步子走的慢了些便也算正常。
沈枝意就这般一步一步的闲散着向前走,偶尔也侧目看一眼宫中之景消磨时间。
举手投足间,她都像极了一个初入宫廷不识方向之人。
沈枝意并不确定此刻还有没有旁人在暗处看着她,所以依旧只能将戏做足。
借此等候那位迫切想要见她之人。
待到她已经走过了一半儿的路程,才终于等来了那位的贴身侍女。
“沈姑娘留步。”
“宣妃娘娘唤您到如意殿中问话。”
终于来了。
不枉她“闲逛”这许久。
闻声的瞬间,沈枝意眼底闪过一丝暗笑。
转身时,她又将这情绪收敛干净。
“臣女未曾进宫,并不识得宣妃娘娘”
“不知娘娘寻臣女所为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