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鞠觉亮说出来的这个名字,周行云的脸色明显愣了一下。
对于叶问这个名字,他自然是了解的。
叶问,师承陈华秋,将咏春拳发扬光大,开宗立派,一代武术宗师!
特别是在两广地区,叶问更是众多武道之人的榜样。
而鞠觉亮刚才提出的人物传记类的功夫电影,也引起了周行云的一些思考。
因为在此之前,国内的功夫电影的荣光,还是十多年前,乃至于上世纪。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功夫皇帝李连劫的《少林寺》横空出世。
在当年电影票价只值一两毛的时候,这部电影硬是拿下了超过一亿的票房。
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奇迹!
随后在大哥成龙,还有洪金保等大佬的努力下。
功夫片这个种类也逐渐发扬光大,走上了巅峰。
一部功夫电影只有功夫是不够的,一部片子个把小时,从头到尾下来全是打斗画面。
那它的内容是很苍白的,那不叫电影。
那叫“宣扬暴力”,也很难不给观众造成视觉和审美上的疲劳。
功夫剧和武侠片一样,都是需要一个内核来支撑的。
看金庸、古龙的小说就知道,武侠剧的内核一个是侠,一个是义。
而功夫片想展现的则更多的是武者对“真我”的追求。
试图诠释的是对忠、义、信的理解和思考。
现在少有导演能把这种内核拍出来。而考虑到现代人的观念(时代变了)
功夫片所展现出来的内核的度也很难把握。
影片要是拍的过于义薄云天,估计会有一大群无法理解的人追着主角骂【傻】。
观众观念发生变化,这也是现代功夫片受挫的原因之一。
现代功夫片难见好本。一代人讲一代人的事。
上世纪后期,影视行业在我国蓬勃发展,其中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武打作品。
例如《精武门》、《洪拳小子》、《我是谁》等。这些作品开启了我国功夫片的辉煌时代
但它们的成功是不可复刻的,因为这些作品大多带有时代特色。
现代的作品如果还沿用过去的电影风格。
就很容易因理解不了那个时代的内核而产生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感觉。
但创新哪有那么容易,脱离了特殊的时代背景。
功夫片在二十一世纪竟产生了一种无法融入的尴尬感。
但这也是无法避免的。现在是法治社会,一言不合就开打的情节放在现在显然是不现实。
而主角手刃仇敌的复仇套路明显又不符合大观念。
因此情节的流畅性和合理性就是现代功夫片首先需要考虑的。
受到诸多来自各方面的种种限制,好剧本,难找。
还有一个重要的点,在流量的选择下,好的武打演员踪迹难寻。
中国功夫大多都是童子功,一招一式,有板有眼。想要小有成就。
基本上都需要经年累月的学习和训练。
但在金钱至上、快节奏的今天,学习武术前期投入成本太高,后期收益又无法保证。
所以现在不仅是功夫片在走向没落,中国传统功夫的传承也在走向没落。
继成家班、洪家班解散,老牌打星成龙、李连劫、洪金保等人淡出荧屏。
后续的“武打小生”张晋、吴京、赵文卓等人也逐渐迈入了中年演员行列。
新生代打星能让人记住的也只剩下一个谢苗一个释小龙。
但他们其实也已经很少出现在观众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