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镜像谜局起源 > 第9章 漩涡边缘

漩涡边缘
城市的夜色仿佛迂回的迷宫,高楼间的灯光把人影切割成片段。公安局重案组的办公室里,空气压抑到极点,墙上日光灯眨眼发出低哼。文件夹堆积如山,一份份材料上,是失踪案所有人的冷僻名字——却没有一个答案。
宋瑞安站在明亮的办公桌前,眉头紧锁,手里几次欲起又落,终究还是把那份已翻阅无数次的嫌疑人笔录摊开在案。他刚听完上级电话,声音还在耳边回响。
“限度要把握好,近期案子放一放,和媒l舆论拉开点距离。不要惹麻烦。”
裴瑾瑜静静坐在对面,她已经听出他的情绪起伏,语气轻柔,“组长,你知道,得罪的不只是企业上边的人吧?”
宋瑞安收回视线,疲倦地把手指敲在桌沿,“内部压力很大,上头说有‘更高层关注’,这不是警队内部能左右的。”
裴瑾瑜沉默几秒,抬起下巴,声音低下来,却多了分坚决,“我们要就此收手?”
“不是收手,是换种方式。唐未然不能现在再碰,之后的事——你盯现场,林洵那边……帮她小心点。”
这个指令意味深长。裴瑾瑜没有多说,只是轻轻点头。“我明白。”
窗外风忽然大起来,把一张卷宗边角吹起。夜色中,办公室里尴尬的僵局似乎永远没有出口。
——
市档案馆相较于警局,是另一种冷漠的存在。午夜时分,长长的电梯像滑向地下的隧道,林洵孤身而行,夹着工牌、假借“技术支援”名义混入档案管理区。楼道两旁金属文件柜泛着晦光,像两列沉默年代的守门人。
有人说,旧案像废纸堆积在这里;而对林洵,这里埋着她一生的执念和未解的谜。她手中握着申请单,却不敢点亮手电,几乎是凭记忆在黑暗里摸索。封存的案卷在空气里带着一丝霉香。林洵停在童年家族案的那一抽,颤着指尖推开。
在案卷之后,一个灰色录像带突兀地掉了下来,标签上有陈旧的编号和一行醒目的红印:“查阅登记:200x年6月11日”,登记人的字迹苍劲有力,不属于档案馆在册人员。
林洵心脏重重一跳——这卷磁带本该只属于案发时,竟在一年后被“神秘人”单独调看。她小心翼翼地翻翻登记本,查不到那个签名。正欲将带子收入口袋,走廊突现低低的脚步声。
她本能地熄灭手电,身贴柜后屏息。脚步越来越近,夹杂着金属撞击与衣物摩擦。一道模糊身影闪过通道拐角,走路带着犹豫和压抑情绪。林洵悄然后退,影子被拉得极长,在无人的档案世界里扭曲着。
脚步声突然停下,陌生男子回头。林洵凭碎光瞥见一双暗色球鞋和干瘦的下颌线。对方似乎注意到什么,朝她藏身的方向缓缓靠近。
林洵屏住呼吸,冷汗缓缓渗出。就在那只手几乎要触及柜边时,她突然猛地一闪身,反方向奔出通道。档案馆的绝对寂静在她急促脚步下碎裂,“咚咚”回响如通心跳。有人低声咒骂追来,转角处黑影遮蔽出口。
她强忍慌乱,贴墙侧身,凭借对馆内结构的熟悉,近乎本能地绕进了防火通道。金属门“哐”一声关上,林洵这才重重吐出一口气。脚步声在门外停滞,还徘徊几秒,继而远去。她静静等了许久,终于再没动静,才颤抖着将磁带揣进外衣深处,迅速消失在夜色之中。
——
通一夜,叶静舟坐在出租屋狭小的书桌前,面前是电脑屏幕散发的微光和几封无主题的匿名邮件。窗外隔壁传来不知疲倦的夜班洗衣声。她的桌上,有一只未拆封的信封——来自失踪案受害人好友的匿名信。
叶静舟反复端详那张心理评估报告,上面盖着企业内部高管的私章,评语却写得极其暧昧:“积极配合,精神状况可维持岗位需求。对近期保密工作有深度参与意向。观察:对事件知情有限,但可作为‘备用资源’。”
这俨然暗示,某些内部人士已知晓案情,却被企业当成棋子。叶静舟拨通了对方留的加密联系方式,电话那头始终无人应答。她咬牙,打开了电脑文档,开始敲下稿件的标题:
“他们都在彼此利用。”
门铃忽然响起,叶静舟神经一紧,隔着猫眼看去,是刚下夜班的房东,她松了口气。拿回新的饮用水桶,她把匿名资料锁进抽屉,回信道:“我会继续追查。谢谢你的信任。”
夜的尾声里,她眼里闪过孤独又坚定的光。
——
次日上午,裴瑾瑜站在一家老旧茶楼门口。这里是警界退休人员的聚会地,灰色塑钢招牌褪色破裂,街头槐树阴影斑驳。她找到陈伯,是位行动缓慢但眼神锐利的前刑警。
“陈伯,我想问您件旧事。听说以前警队处理一些特殊案子,会和别部门——甚至外地警力‘交换档案’?”
陈伯捧着茶,半晌不语,脸上浮现复杂的神色。“你是瑾瑜,阿林的朋友?”
“是。我和林洵都在查一桩很特别的案子,发现有些旧档案被人调出查阅,还不按程序登记。”
陈伯叹口气,手背青筋微微颤动。“那是好多年前的怪规矩。像这种案件,只要扯上‘敏感人物’,手续全会绕开,下落无常。往往被换成无关文档,有时侯——就此再无人问津。”
“档案会流给谁?警队有人保护他们吗?”裴瑾瑜声音冷了下来。
“不是保护,是自保。你们年轻,不懂。”陈伯神色转为警觉,“问这些对你没好处。现在动得太厉害,警队怕再挡不住外头的风。”
她还想再问,陈伯已低头喝茶,不再开口。
裴瑾瑜走出茶楼,心头不安。城市的晨光尚浅,天色蒙蒙,空气里都是尚未消散的焦虑。
——
下午三点,三人短暂在避静的小会客室会合,空气里悬着未明的压迫感。林洵面色苍白,语调却异常镇静。
“有人查过我家那年案卷,时间点极为可疑。”她摊开磁带与查阅记录,“档案馆也有人盯梢我。”
叶静舟推推眼镜,递给二人心理评估报告,“企业内部有人对案子心知肚明,这里的术语用得极隐秘,很可能是在给上层打暗号。”
裴瑾瑜直视林洵,话里带着不通寻常的锋利,“我查了档案交换的事。有人专门负责甩锅,把真案挪走,再用假材料糊弄舆论与警察。陈伯说这些都是为了‘自保’。”
几人沉默对视。所有线索开始诡谲地汇聚——权力高层的心理暗示、失踪档案的调换、档案馆神秘的查阅登记,还有那双跟踪的球鞋和干瘦的侧脸。
林洵终于吐出一口气,“我们已经走到前线了,也许再往前一步,就没人能拉我们回来。”
裴瑾瑜拧紧眉,“有警队的人在保护什么,或者谁。从这一刻起,连我们自已的安全也要算计进去。”
叶静舟看了看桌上杂乱的材料,低声问:“我们继续吗?”
三人的目光在房间里交错汇集。外面的城市仍在轰鸣,却仿佛和这间小屋隔绝开来。风声从缝隙里灌入,人心在风中浮沉。谜团的水漩早已将她们拉向深渊,而真正的暴风眼,似乎就在下一个转角。
气氛凝固、未竟之语在空气中盘旋。
城市的光影变幻中,三个女性身影,也在漩涡边缘挣扎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