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吹过余家村,带来了丰收的气息,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余东东的科技服务站运行三个月后,遇到了意料之外的问题:设备维护费用、网络费用、材料印刷成本…这些开支虽然不大,但日积月累,已经超出了他个人能承担的范围。
更棘手的是,越来越多的村民前来求助,项目范围从最初的价格查询扩展到技术支持、电商培训、甚至农产品包装设计。余东东和几个通学志愿者已经应接不暇。
“东东,这样下去不行。”一个周日下午,陈明看着挤记人的服务站,忧心忡忡地说,“你们需要更多资源,更可持续的模式。”
余东东擦擦额头的汗:“老师,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但怎么才能可持续呢?”
那天晚上,余东东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起在科技夏令营时,参观过一家社会企业——既追求社会价值,又有商业模式的机构。一个想法在他脑中逐渐成形:能不能把科技服务站变成一个社会企业?
第二天,余东东召集了核心团队成员:计算机兴趣小组的王小斌、李娜,还有在科技夏令营认识的林小雨(通过书信联系)。他们开了一个长长的电话会议——用学校的唯一一部电话,费用由余东东用废品回收赚来的钱支付。
“社会企业的核心是用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林小雨在电话那头解释,“我们需要找到既能服务村民,又能产生收入的模式。”
经过激烈讨论,团队决定尝试“分层服务”模式:基础的信息查询和培训免费,而更深度的技术服务、网站建设、电商运营等则收取少量费用。收入用于维持服务站运营和扩大服务范围。
接下来的一周,余东东开始了他的“市场调研”。他走访了村里30多户人家,了解他们愿意为什么样的技术服务付费,能接受什么价格。
结果令人鼓舞:许多农户表示,如果技术服务能帮他们增加收入,他们愿意支付一定比例的费用。养猪大户赵大叔甚至拍着胸脯说:“东东,你要是能帮我网上卖猪,卖出一头我分你20块!”
有了这些反馈,余东东开始起草商业计划书。他利用在夏令营学到的知识,设计了详细的财务预测和运营方案。最创新的是,他提出了“科技券”概念——贫困农户可以用劳动或农产品兑换技术服务,确保服务的普惠性。
计划书完成后,余东东面临最大的挑战:启动资金。初步估算,至少需要5000元用于设备升级和初期运营。
5000元!在1999年的农村,这无疑是一笔巨款。
余东东首先想到了银行贷款,但由于年龄太小且没有抵押物,银行婉拒了他的申请。他又尝试向那位曾表示要投资的企业家求助,但对方认为项目风险太高,回报周期太长,最终没有投资。
那段时间,余东东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每晚躺在床上,他都在思考资金问题,甚至开始怀疑自已的决定是否正确。
转机在一个雨夜意外降临。
那天下着瓢泼大雨,余东东从服务站回家时,发现一位老人摔倒在泥泞的路上。他急忙上前扶起老人,发现是邻村的周爷爷,带着一筐鸡蛋准备去镇上卖,却不慎滑倒,鸡蛋碎了一大半。
余东东把周爷爷扶回家,还用自已的钱赔了鸡蛋损失。周爷爷十分感动,闲聊中得知了余东东的资金困难。
“孩子,你心肠好,会有好报的。”周爷爷神秘地说,“我认识一个人,也许能帮你。”
第二天,周爷爷真的带来了一位中年人——县农业银行的信贷部主任,恰好是周爷爷的远房亲戚。听了余东东的项目介绍后,主任很感兴趣,但仍有顾虑:“想法很好,但你太小了,银行不能直接贷款给未成年人。”
就在余东东失望之际,主任提出了一个变通方案:“你可以成立一个合作社,由成年人让法人,这样就能申请我们的青年创业扶持贷款了。”
这个建议让余东东眼前一亮。他立即找到陈明老师和村支书李建国商量。最终决定成立“余家村科技服务合作社”,由李支书担任法人代表,余东东作为实际运营者。
手续办理出奇地顺利——县里正好在推广农村创新创业政策,余东东的项目成了典型案例。不到两周,5000元贷款就批下来了。
有了资金,余东东开始大展拳脚。他首先升级了网络设备,改善了信号质量;然后购置了一批二手电脑,扩大了培训规模;最重要的是,他开发了一套简单的电商系统,帮助村民在网上销售农产品。
第一个签约的是赵大叔的养猪场。余东东团队为赵大叔设计了产品页面,拍摄了猪场环境和猪肉产品的照片,还编写了生动的产品介绍。令所有人惊喜的是,上线第一周就接到了省城餐厅的订单,一次性购买了五头猪!
赵大叔高兴得合不拢嘴,按照约定支付了服务费,还额外送来了半扇猪肉表示感谢。
首战告捷后,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进来。山核桃、土蜂蜜、野生菌…各种山村特产通过网络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余东东团队不仅提供技术支持,还帮助设计包装、优化物流、品牌打造。
三个月后,合作社已经实现了收支平衡,甚至有了少量盈利。余东东召开了第一次“股东会议”——其实就是团队成员和部分农户代表,讨论盈利分配问题。
令人感动的是,大家一致通意将第一笔盈利
revest(再投资),用于开发移动服务车——一辆改装的三轮车,配备电脑和发电机,可以到更偏远的自然村提供服务。
然而,成功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一天,余东东收到镇工商所的通知,有人举报合作社“无证经营”“非法集资”。原来,一些传统中间商因为利益受损,开始暗中阻挠。
余东东第一次面对这样的商业斗争,既愤怒又无措。关键时刻,陈明老师提醒他:“要用合法合规的方式应对。既然有人质疑,我们就完善所有手续,让谁都挑不出毛病。”
在村支书和乡镇领导的支持下,余东东开始办理各种证照:营业执照、税务登记、组织机构代码…这个过程繁琐而枯燥,但让他对商业运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最让余东东头痛的是财务管理。合作社的资金流水越来越大,简单的记账方式已经不够用了。他不得不自学会计知识,建立更规范的财务制度。
就在他焦头烂额之际,一个意想不到的帮助出现了——林小雨的母亲是会计师,自愿远程指导余东东财务管理。每个周末,余东东都要走八里路到镇上,用网吧的电脑与林母视频学习会计知识。
“东东,商业不只是赚钱,更是责任。”林母在一次视频中说,“每一分钱都要账目清晰,每一个决策都要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
这句话深深影响了余东东。他制定了严格的财务公开制度,每月向所有合作社成员公布收支情况,接受监督。
随着合作社的发展,余东东的时间越来越紧张。白天要上学,中午和晚上要处理合作社事务,周末还要去各个自然村提供服务。他的学习成绩开始下滑,尤其是英语和语文这些需要大量记忆的科目。
陈明老师发现了这个问题,找余东东谈心:“东东,创业很重要,但学习是基础。你不能捡了芝麻丢西瓜。”
余东东也很苦恼:“老师,我知道学习重要,但合作社这么多事,实在分身乏术。”
这个问题最终在一次家庭会议上得到了解决。让余东东惊讶的是,全家人都表示可以帮忙:大哥余强负责物流运输,二姐余芳负责客户沟通,四妹余梅负责资料整理,连五弟余磊都主动承担了服务站的值守工作。
“东东,你带头,我们支持。”父亲余大山的话简单而有力,“但记住,书一定要读好。”
有了家人的支持,余东东的压力减轻了不少。他重新调整时间,确保学习不受影响。令人惊讶的是,实践中的管理经验反而帮助他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数学用在财务分析上,语文用在沟通表达上,甚至连政治课的经济学原理都变得生动起来。
期末考试成绩公布时,余东东不仅没有退步,反而前进了五名!尤其是数学,几乎得了记分。
合作社一周年的日子,余东东组织了一次庆祝活动。会上,他宣布了两个消息:一是合作社正式盈利,将首次分红;二是启动“科技星火”计划,资助村里五个贫困孩子继续学业。
当那五个孩子从余东东手中接过助学金时,许多村民都感动得流下眼泪。他们看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力量,也看到了互助共享的价值。
那天晚上,余东东在日记中写道:“今天看到了合作社的第一笔分红——每户50元。钱不多,但意义重大。这证明了一点:商业可以向善,利润可以共享。我们的合作社不只是赚钱的工具,更是社区互助的平台。”
月光如水,洒在少年日渐坚毅的脸上。余东东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前方还有更多挑战:市场竞争、技术更新、管理复杂度增加…
但他不再害怕。因为他知道,真正的创业不是独自攀登高峰,而是与众人一起开辟道路。
而这条道路,将从他深爱的山村延伸出去,通往一个他从未想象过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