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改良曲辕犁并排立在铁匠铺门口,晨光洒在犁铧上,泛着淡银的光。
周铁匠蹲在地上,用手指敲了敲犁铧,又摸了摸弧形犁把,脸上是藏不住的欢喜,可一提到定价,眉头又皱了起来。
“普通的曲辕犁,镇上李铁匠卖两百文一台,咱们这改良的,就算用料好,最多两百五十文吧?”
周铁匠掰着手指算,“废铁、榆木、炭火,再加上咱们俩这几天的功夫,两百五十文能挣点,也不算贵,村民们应该能接受。”
冯默风却摇了摇头,撑着拐杖走到犁边,指尖划过犁铧加宽的刃口:“周伯,咱们这犁和普通的不一样。
您想,普通犁一天能耕一亩地,咱们这犁能耕一亩半,还省牛劲——村民们用它,农忙时能多耕亩地,多收的粮食可比几十文钱值钱。再说,咱们这犁铧耐用,普通犁铧用半年就磨秃了,咱们的能用上一年,算下来更划算。”
他顿了顿,又算了笔账:“废铁咱们用的是好料,反复锻打了五遍,比普通犁铧费三倍功夫;犁把烤弯定型,试了三次才成;犁底加了铁板,还钻了铆钉——成本比普通犁高不少,三百文一台才合理。”
“三百文?”周铁匠吓了一跳,直起身子看着冯默风,“这也太贵了!张村的王老汉去年买个新锄头才五十文,三百文够他买六把锄头了,他能舍得?”
“舍不得是因为没看到好处。”
冯默风耐心解释,“就像您当初觉得锤柄改弧度没用,试过才知道省力。咱们得让村民们看到这犁的好,他们才愿意花这个钱。”
可周铁匠还是不放心,叹着气:“我在这山坳里打铁这么多年,知道村民们过日子仔细,三百文不是小数目,他们宁愿多费点劲,也不愿多花钱。”
两人争了半天,最后还是按冯默风的意思,定了三百文一台。
可接下来几天,他们推着驴车,把犁拉到张村、李村的地头推销,却碰了一鼻子灰。
第一天去张村,周铁匠扯着嗓子喊:“改良的曲辕犁,省劲快耕,三百文一台!”村民们围过来看了看,摸了摸犁把,听了价格,都摇着头走了。
“三百文?抢钱呢!”王老汉蹲在田埂上,抽着旱烟,瞥了眼犁铧,“我这老犁用了三年,照样耕地,没必要买新的。”
旁边的李婶也附和:“就是,农忙就这么十几天,忍忍就过去了,花那冤枉钱干啥?”
冯默风想解释这犁能多耕多少地,可他腿不方便,站在驴车旁,没等说完,村民们就散了,都忙着去扶自家的犁,没人再理他们。
第二天去李村,情况更糟。
周铁匠嘴笨,只会说“这犁好,省劲”,说不出具l好在哪;冯默风想演示,可没牛没田,只能空口说,村民们看他是个跛脚娃,更不信了。有个年轻农夫还笑着说:“一个娃娃懂啥种地?别是骗钱的吧!”
两人推着驴车回铁匠铺时,天都黑了。周铁匠把犁往地上一放,坐在门槛上叹气:“我说三百文贵了吧,你看,连问的人都少。”
冯默风也有些沮丧,靠在门框上,看着炉子里快灭的炭火,心里琢磨:村民们不是不想买,是怕花了钱不好用,又没见过实物效果——得想个办法,让他们先试试,尝到甜头。
他忽然想起前世超市里的“试用装”,还有租工具的铺子,眼睛一亮:“周伯,咱们别卖了,先租!让村民们免费试一个时辰,觉得好用,想接着用就租,一天二十文;要是试完觉得好,想买,租的钱还能抵货款。”
周铁匠愣了愣:“租?还免费试?那咱们这不白忙活了?”
“不白忙活。”
冯默风赶紧说,“免费试一个时辰,他们能亲眼看到这犁多快多省劲;租的话,二十文一天,比买便宜,暂时没钱的村民也能租来用。等他们用惯了,觉得好,肯定会买——就算不买,租出去三台,一天也能挣六十文,比咱们这几天没生意强。”
他又算了笔细账:“一台犁租十五天,就能挣三百文,和卖一台的钱一样;要是租出去一个月,还能多挣三百文。而且村民们用着好,会互相传,到时侯不用咱们推销,他们自已就会来租、来买。”
周铁匠皱着眉想了半天,慢慢点了头:“这法子倒新鲜,也没听过有人租犁的。不过……试试也无妨,总比这犁放在铺子里落灰强。”
第二天一早,他们又推着驴车去了张村。
这次周铁匠没喊卖,而是喊:“改良曲辕犁,免费试耕一个时辰,想租的话,一天二十文!”
这话一出,村民们又围了过来。
王老汉放下旱烟,凑过来说:“真免费试?试坏了不讹我吧?”
“不讹!您尽管试,试不好不要钱!”冯默风赶紧接话,“您家不是有两亩地没耕吗?咱们把犁套上您家的牛,试一个时辰,看能耕多少。”
王老汉半信半疑,把自家的牛牵了过来。周铁匠帮着把犁套好,冯默风站在田边,指点王老汉扶犁的姿势:“您握犁把的时侯,不用往前顶,顺着弧形往下压,牛走起来就省劲。”
王老汉照着让,一扬鞭子,牛拉着犁往前走。
果然,犁走得比平时快,翻出来的土又深又匀,王老汉扶着犁把,胳膊不用绷着劲,走了半袋烟的功夫,竟没像往常那样出汗。
“哎,还真省劲!”王老汉停下牛,惊喜地摸了摸犁把,又看了看翻好的地,“这一亩地,平时得耕一个时辰,这才半个时辰,就耕了一亩多!”
周围的村民们都看呆了,纷纷围过来问:“租一天二十文?真的?我想租两天,耕我家那三亩地!”
“我也租!先试一个时辰,好用就租三天!”
冯默风看着热闹的场面,心里松了口气——试租的法子果然管用。周铁匠也笑了,忙着给村民们登记,收租金,手里攥着热乎乎的铜钱,比当初定好价时,踏实多了。
夕阳西下时,三台犁都租了出去,驴车上放着六十文铜钱。往回走的路上,周铁匠哼着小调,时不时看一眼冯默风:“你这娃,脑子真灵光,要不是你,咱们这犁还不知道要堆到啥时侯。”
冯默风笑了笑,看着天边的晚霞,腿上的伤口似乎也不那么疼了。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等村民们用惯了改良犁,说不定还会要改良的锄头、镰刀,到时侯铁匠铺的生意会越来越好,他也能攒够钱,买草药治好腿,甚至……说不定能凭着这些改良的农具,在这乱世里,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
驴车轱辘碾过田埂,“吱呀”声里,带着几分踏实的希望,慢慢消失在暮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