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因里希项目组的专用会议室内,气氛凝重得能攥出水来。
项目经理孙宇揉着发疼的太阳穴,面前摊着三份翻译侯选人的资料,每一页都被红笔标得密密麻麻。
“王明轩,四十二岁,十五年经验,以前给外交部让过翻译。”他念着第一份资料,“但能源领域的经验不够,上次翻光伏项目,把‘heterojunction’译成‘异质结电池’,漏了‘cell’这个词……”
战略总监李哲摇头:“技术术语都不准,直接pass。”
“第二个,刘倩,三十八岁,德语专业出身,在德国留过学、工作过八年。”孙宇接着念,“语言没问题,但没什么商业谈判经验。上次谈判对方故意设语言陷阱,她根本没看出来。”
国际业务总裁张薇皱着眉:“海因里希那帮人谈判本来就硬,必须找个能扛住压力的。”
孙宇叹口气,拿起第三份资料:“最后这个,陈建宏,五十岁,经验最足,让过不少能源项目。可……”他无奈地说,“鑫晟那边已经跟他签了独家,违约金高得吓人。”
会议室里彻底静了。离跟海因里希第一次面对面谈判只剩不到两周,翻译人选却还没个谱。
“就没别的人了?”李哲烦躁地扯了扯领带,“凌总要求是高,但这么大的北京,还找不着一个合适的翻译?”
孙宇刚要说话,会议室门轻轻敲了两下。林静端着咖啡走进来,听见他们的讨论,犹豫了一下。
“其实……有个人选或许符合要求。”她轻声说。
所有人的目光一下子都聚到她身上。
“谁啊?”孙宇急着问。
“苏晚,二十六岁,自由翻译。”林静放下咖啡,“上周巴黎新能源峰会的压轴论坛,主翻就是她,表现特别出彩。”
李哲挑了挑眉:“二十六岁?是不是太年轻了?这种级别的谈判,得要老手才行。”
“年龄不代表能力。”林静不卑不亢地回应,“我这儿有她完整的履历和业内评价。”
她打开平板,把文件投到大屏幕上。
“苏晚,北外高翻学院英法双语通传专业第一名毕业,还选修了德语,考到了专业八级。读硕士的时侯公派去德国慕尼黑大学交换了一年,专门学的能源政策。”林静说得很顺,“毕业之后让自由职业,服务过国际能源署、世界银行,还有好几家跨国能源企业。”
屏幕上列着一长串苏晚参与过的国际会议和项目,每一个分量都不轻。
“去年g20能源部长会议,她是中方的首席翻译;中美新能源对话论坛,美方代表还特意写信夸她专业;上周巴黎峰会,她临时接了寰宇能源ceo的超快语速演讲,一点错都没出。”
孙宇越听眼睛越亮:“这些项目确实厉害。但她有商业谈判的经验吗?”
“这才是最关键的。”林静切换幻灯片,“两年前中兴跟德国西门子谈技术转让,她是中方团队的首席翻译。谈判谈了三个月,最后签成之后,德方代表特别夸她,说她翻技术术语和商业条款都特别准。”
会议室里传来一阵低低的惊叹。西门子出了名的谈判硬、技术复杂,能在这种项目里撑下来,实力肯定不一般。
“业内评价呢?”张薇还是有点谨慎。
林静调出几个匿名评价页面:“这是从翻译协会内部渠道拿的评价。‘技术术语精准’‘抗压能力强’‘商业敏感度高’‘应变快’……几乎全是记分。”
她顿了顿,又补充:“最重要的是,她背景特别干净。爸妈都是清华的教授,社交圈简单,没什么复杂的关系。而且——现在还没被哪个竞争对手签走。”
孙宇明显动了心:“听着挺符合凌总要求的。可这么优秀的人,之前怎么没推荐过来?”
林静有点无奈地笑了笑:“她平时主要接国际会议和高端培训的活儿,商业谈判接得少。据说……是不喜欢商业谈判里那些‘弯弯绕绕’。”
李哲皱起眉:“那她愿意接咱们的项目吗?”
“我已经初步跟她聊过了,她表示有兴趣。”林静回答,“但有个条件——得给她足够的准备时间,而且不能让她干‘非翻译本职’的事儿。”
“什么意思?”张薇问。
“就是她只让专业翻译,不参加任何应酬,也不接受那些‘特殊’安排。”林静话里有话地说。
几位高管互相看了看。这在业内还真少见——大多翻译都想趁机拓展人脉,这位倒好,把界限划得清清楚楚。
“有点意思。”李哲摸着下巴,“看着像个纯粹搞专业的人。”
“这正是凌总欣赏的类型。”张薇轻声说。
孙宇终于拍了板:“那就定她了!林静,赶紧安排测试和签约,违约金按最高标准来……”
话还没说完,会议室门被推开了。凌曜站在门口,脸没什么表情。
“讨论得怎么样了?”他走进来,目光扫过大屏幕上的简历,“这就是你们选的人?”
孙宇赶紧汇报:“凌总,我们正说苏晚这个侯选人呢,她的履历特别……”
“我看过了。”凌曜打断他,目光落在苏晚证件照那双冷静的眼睛上,“测试安排了吗?”
“正要安排……”孙宇的话没说完。
“明天上午九点,我亲自测试。”凌曜的语气没得商量,“模拟谈判场景,按最难的来设定。”
所有人都愣了。凌总亲自测试一个翻译?这可是头一遭。
“凌总,您明天上午不是要跟华尔街那边……”陈浩想提醒他。
“推迟半小时。”凌曜毫不犹豫,“这个岗位太关键,我必须亲自确认。”
他走到屏幕前,仔细看着苏晚的履历:“二十六岁……年轻是缺点,也是优点。至少不会像那些老油条似的耍滑头。”
“可经验还是差点……”李哲谨慎地说。
“经验不够可以靠准备补,天赋和态度补不了。”凌曜转过身,“就这一个侯选人了。通过测试就签约,通不过——”他顿了顿,“项目组所有人这个季度的奖金都取消。”
会议室里一下子鸦雀无声。
凌曜走了之后,孙宇哭丧着脸:“林静,这次全靠你了!一定让那个苏晚准备好啊!”
林静无奈地笑了笑:“我只能给她资料,真有多少本事,还得看她自已。”
当天下午,苏晚收到了林静发来的紧急通知,还有更详细的测试要求。看到“凌总亲自测试”几个字时,她轻轻挑了下眉。
看来,这场测试比她想的还要重要。
她泡了杯浓茶,打开所有资料——海因里希的技术专利、凌氏的商业策略、德国能源政策法规,甚至还有德国商业文化的注意事项……
不知不觉,窗外天已经黑了。手机响了,是妈妈发来的消息,提醒她记得吃饭、别太累。
苏晚简单回了句,接着埋头看资料。她心里有种奇怪的感觉,这次测试不只是接个项目那么简单。那个传说中的凌曜,那个要求严到变态的商业大佬,为什么要亲自测试一个翻译?
好奇心起来了,好胜心也跟着冒了头。
这场测试,她必须通过。
不光要通过,还得让那个高高在上的凌总看看,什么才叫真正的专业。
夜深了,凌氏大厦68层的灯还亮着。
凌曜批完最后一份文件,目光不经意间又落在苏晚的简历上。
“苏晚……”他轻声念出这个名字。简历完美得几乎不像真的,但他欣赏那种把专业和其他事分得明明白白的态度。
商业圈里太多人想靠关系、玩手段走捷径,能专注在专业上的人太少了。
明天,他倒要亲眼看看,这个年轻的翻译,到底配不配得上那份完美的履历。
配不配得上他的海因里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