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吴君彦修仙传 > 第5章
入夏后的汴京城南,连月没下过一场透雨。吴君彦跟着李老先生去城郊的文庙祭孔时,远远就看见邻村王家村的田地——原本该绿油油的禾苗枯得像晒焦的草,地里的土裂得能塞进手指头,几个老农蹲在田埂上,望着干裂的土地唉声叹气,眼眶都红了。
“这旱情,怕是要绝收了。”李老先生捻着山羊吴,语气里满是惋惜,“王家村靠种稻子过活,要是再不下雨,今年冬天怕是要饿肚子了。”
吴君彦站在田埂边,看着那龟裂的土地,心里突然一动——他想起了(第4章)梦里的“仙域”景象:梦里有宽宽的“渠”,渠里流着水,顺着渠能把水引到田地里,不管多旱的地,浇了水都能长出庄稼。当时他还觉得那“渠”是仙法,现在想来,那或许是能救王家村的法子!
“李老先生,我有办法救王家村的地!”吴君彦突然开口,眼睛亮得像有光。
李老先生愣了愣,随即摇了摇头:“你能有什么办法?官府都派了人来勘过,说王家村离汴河远,引水太难,只能等下雨。你别又想出什么荒唐主意。”
“不是荒唐主意!”吴君彦急着解释,“我梦见过一种引水的法子,挖一条宽宽的渠,把汴河的水引到村里的田里,只要渠挖得对,水就能流过来!”
可不管他怎么说,李老先生都不信,只当他是又在说梦话。吴君彦心里不服气,祭完孔回到家,就拉着小琴打听王家村的情况——小琴的娘家就在王家村附近,她娘昨天还托人带信,说村里的井都快干了,连喝水都成问题。
“不行,我得去帮他们!”吴君彦打定主意,他想起上次帮邻村抗旱(虽然最后赔了钱),村民们感激的样子,又想起梦里那能引水的“仙渠”,心里满是干劲——要是能靠自己的办法救了王家村,不仅能证明自己不是“傻公子”,还能积德行善,说不定对修仙也有好处!
当天下午,吴君彦就揣着私房钱,去了王家村。村长王老头正蹲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发愁,见吴君彦来了,赶紧起身:“吴公子?你怎么来了?”
“王村长,我是来帮你们引水的!”吴君彦开门见山,把梦里的引水法说了一遍,“我记得梦里的渠是顺着地势挖的,从汴河引水,只要挖通了,水就能流到田里!”
王老头半信半疑:“吴公子,这引水可不是小事,挖渠要不少人手,要是挖错了,不仅引不来水,还白费功夫。”
“我出钱雇人!”吴君彦拍着胸脯,从怀里掏出一锭银子,“这五十两银子,先用来雇人买工具,要是不够,我再回家拿!只要能引水成功,救了村里的地,花多少钱都值!”
王老头看着那锭银子,又看了看吴君彦认真的眼神,心里动了——村里实在没办法了,死马当活马医,说不定吴公子真有办法。他赶紧召集村民,把吴君彦的主意说了一遍,村民们听说有银子雇人,还有人愿意牵头引水,都愿意试试,就算不成,也能挣点工钱补贴家用。
第二天一早,吴君彦就带着王家村的村民去了汴河边。他凭着梦里的模糊记忆,指着一处地势稍高的地方说:“就从这开始挖,顺着往村里的方向,挖一条宽三尺、深两尺的渠,水肯定能流过去!”
村民们拿着锄头、铁锹,热火朝天地挖了起来。吴君彦也没闲着,跟着一起搬石头、铲土,虽然累得满头大汗,手上磨出了水泡,却一点也不觉得苦——他想着等水引到田里,村民们高兴的样子,心里就满是期待。
可挖了两天,问题来了。当渠挖到离王家村不远的地方时,隔壁李家村的村民突然冲了过来,手里拿着锄头,拦住了挖渠的人。
“住手!你们不能再挖了!”李家村的村长李老头气得脸红脖子粗,指着吴君彦骂,“吴公子,你安的什么心?这地方是我们李家村的水源地,你再挖下去,就要把我们村的井挖断了!”
吴君彦愣了:“水源地?我怎么不知道?”
“你当然不知道!”李老头跺着脚,“你连地形都没勘,就瞎指挥挖渠,我们村的井就在这下面,你再挖一尺,井就塌了!到时候我们村也没水喝,你负责?”
王家村的村民也慌了,有人小声说:“是啊,吴公子,我们之前也没注意,这地方确实离李家村的井近。”
吴君彦心里一沉,赶紧让人停下来,跟着李老头去看李家村的井——那口井就在渠边不远,井里的水已经很浅了,水面上还飘着一层泥,显然是挖渠的时候动了土层,影响了井水。
“我、我不是故意的。”吴君彦急得脸通红,他没想到自己好心引水,竟然会断了李家村的水源,“李村长,对不起,我这就让人把渠填上,再想别的办法!”
“填上?”李老头冷笑一声,“我们村的井水都快干了,填上有什么用?你得赔我们!要么给我们打一口新井,要么赔五十两银子,不然这事没完!”
王家村的村民也炸开了锅,有人埋怨吴君彦:“都怪你瞎指挥,现在好了,水没引来,还惹了麻烦!”有人则帮着吴君彦说话:“吴公子也是好心,要不咱们再商量商量?”
两边村民吵了起来,有的甚至推搡起来,眼看就要打起来。吴君彦站在中间,看着乱糟糟的场面,又看着李老头愤怒的脸,再想想王家村干裂的土地,心里又急又悔,眼泪突然就掉了下来——他明明是想帮忙,怎么就变成这样了?
“别吵了!别吵了!”吴君彦带着哭腔喊,“都是我的错,我不该没勘地形就挖渠!李村长,我赔你银子,五十两不够,我赔一百两!王家村的渠,我也会想办法挖通,一定让大家都有水用!”
他的哭声让吵乱的场面静了下来,村民们看着这个平时养尊处优的富家公子,此刻满脸泥土,手上磨着水泡,还急得掉眼泪,心里都软了下来。李老头叹了口气:“吴公子,我也不是故意为难你,只是村里的人要喝水,我也是没办法。”
就在这时,一个拄着拐杖的老农夫走了过来。老农夫是王家村的老人,姓赵,种了一辈子田,最懂地里的事。他看了看挖了一半的渠,又看了看地势,开口说:“吴公子,李村长,其实这渠不用填,改个道就行。”
吴君彦眼睛一亮,赶紧上前:“赵爷爷,您有办法?”
赵老农夫指着西边的方向:“从这往西走,绕过李家村的水源地,那边地势低,顺着挖,不仅能引到汴河的水,还能顺便灌溉咱们村西边的田,一举两得。就是要多挖两里地,费点功夫。”
众人赶紧去看赵老农夫指的方向,果然,西边的地势比这边低,而且离李家村的井远,不会影响水源。李老头也点了点头:“要是改道到西边,就不影响我们村了,我也不拦着你们了。”
吴君彦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赶紧擦干眼泪,笑着说:“谢谢赵爷爷!谢谢李村长!改道的钱我出,人手不够我再去雇,一定尽快把渠挖通!”
接下来的几天,吴君彦每天都泡在工地上,跟着村民一起挖渠。他不仅出了改道的工钱,还自掏腰包给村民们买了茶水和点心。赵老农夫也每天都来指点,告诉大家该怎么挖才能让水流得更顺。
又过了五天,渠终于挖通了。当吴君彦打开汴河的闸门,看着清澈的河水顺着渠缓缓流进王家村的田里时,村民们都欢呼起来。干裂的土地喝饱了水,原本枯焦的禾苗渐渐恢复了绿意,王老头握着吴君彦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吴公子,你真是我们王家村的恩人啊!”
李家村的李老头也来了,看着流进田里的水,对吴君彦说:“吴公子,之前是我态度不好,你别往心里去。你这孩子,虽然莽撞了点,但心是好的。”
吴君彦笑着摆手:“没事,都是我不好,一开始没勘地形。只要大家都有水用,比什么都强。”
可高兴没多久,麻烦就来了。他给李家村赔了一百两银子,又付了挖渠的工钱、买工具的钱,前前后后花了两百多两,把自己攒的私房钱都花光了。更糟的是,这事还是传到了吴万山耳朵里——吴万山是从绸缎庄的伙计嘴里听说的,伙计说吴公子在王家村挖渠,还赔了李家村一百两银子。
吴君彦一回到家,就看见吴万山坐在前厅的太师椅上,脸色黑得像锅底。他心里一慌,赶紧低下头:“爹……”
“你还知道回来!”吴万山猛地一拍桌子,“我让你在家好好读书,你倒好,跑去王家村挖渠,还赔了人家一百两银子!你以为家里的银子是大风刮来的?你知不知道,两百多两银子,够咱们家买十匹上好的绸缎,够普通人家过十年!”
“爹,我是为了帮王家村抗旱,他们快没水喝了……”吴君彦小声辩解。
“帮人?你先管好你自己!”吴万山气得站起来,“你要是把挖渠的心思用在读书上,李老先生也不会天天来跟我告状!你倒好,好心办坏事,花了钱不说,还差点让两个村子打起来!我看你就是欠管教!”
他喘了口气,厉声说:“从今天起,你给我禁足在书房,没有我的允许,不准踏出书房半步!每天抄十遍《论语》,抄不完不准吃饭!我倒要看看,你能不能把心收回来!”
吴君彦还想再说什么,可看着父亲愤怒的眼神,终究还是把话咽了回去。他低着头,跟着小琴回了书房——书房的门被锁上了,窗外的阳光照进来,却暖不了他委屈的心。
他坐在案前,看着摊开的《论语》,心里却一点也不后悔。虽然花了钱,被禁足,还挨了骂,但他救了王家村的地,村民们感激的眼神,比什么都珍贵。他摸了摸怀里的《云游仙录》,小声说:“仙师,我是不是也算积了德行?就算被禁足,我也觉得值。”
只是他不知道,这次禁足,并不是坏事。在接下来被关在书房的日子里,他会翻出一本旧书,找到一张藏着“仙宝”的地图——那将是他修仙路上,又一个离奇奇遇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