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中心,已经不再是指挥中心。
这里变成了一艘正在高速沉没的战舰的舰桥。
彻底的,末日般的混乱!
“发动机推力矢量正常!”
“遥测信号没有中断!链路稳定!”
“软件系统自检循环通过!没有一行错误代码!”
专家们像是溺水的人,疯狂地抓着各自控制台前那最后一根名为数据的稻草,用近乎嘶吼的声音交换着信息。
每一个正常的报告,都像是一记重锤,将他们最后的希望,砸得更深,更碎!
苏晴的双手,早已在键盘上敲击出了残影。
她的面前,瀑布般的数据流疯狂刷新,一行行,一列列,构建出一个冰冷而残酷的现实。
她疯狂地建立着一个又一个的冗余模型,试图从这片浩瀚如烟海的数据中,哪怕只找出一个微小的,可以被定义为“异常”的变量。
可每一次计算的结果,都像是一堵无法逾越的,用逻辑和事实砌成的绝壁,冷酷地挡在她的面前。
结论只有一个。
火箭本身,没有任何问题。
这就像一个无比健康的人,正闭着眼睛,迈着最稳健的步伐,一步一步,笔直地走向万丈悬崖!
而在这片喧嚣的,绝望的海洋中,只有李向东,一动不动。
他没有去看主屏幕上那条正在走向死亡的轨迹线。
他也没有去听耳边那些已经失去意义的报告。
他的视线,死死地,穿过所有混乱的人群,钉在了指挥大厅后墙上,那面巨大的,用于接收遥测信号的碟状天线实体模型上。
那是耳朵。
是整个基地,用来聆听太空的耳朵!
他缓缓闭上了眼睛。
在这一刻,他做出了一个疯狂到极点的决定。
他放弃了。
他放弃了再去聆听那枚远在数百公里之外,被层层金属和烈焰包裹的火箭实体。
距离太远了。
干扰太强了。
他将自己全部的精神力,孤注一掷,不再向外扩散,而是向内收缩,凝聚!
他将那面冰冷的碟状天线,当成了自己新的耳朵!
他要去聆听的,不再是金属的共鸣。
而是那股无形的,承载着数百万行代码与传感器读数的,最纯粹的,数据流本身!
嗡——!
一瞬间,李向东的世界,彻底改变!
再也没有了金属的轰鸣,再也没有了液体的奔流。
取而代之的,是无穷无尽的,由0和1组成的,喧嚣的数字瀑布!
那声音,尖锐,刺耳,疯狂地冲击着他的意识!
主屏幕上。
代表着偏航度数的红色数字,像魔鬼的脚步,一步步逼近着那条最终的红线。
五度。
四点五度。
四度。
距离触发箭载计算机自动自毁程序的最后阈值,只剩下最后三度!
那一瞬间,所有的嘶吼,所有的争吵,所有的敲击声,都消失了。
所有人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像是被集体施了定身法。
他们抬起头,绝望地,麻木地,看着那不断跳动的,代表着最终审判的数字。
空气,凝固了。
时间,也仿佛在这一刻,变得粘稠而缓慢。
按照发射预案,一旦偏航角度可能导致火箭残骸落入他国领土或人口密集区域,总指挥必须在自动程序启动之前,手动执行自毁指令。
这是为了确保地面绝对安全的最高原则。
这是写在发射手册第一页,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铁律。
马振华,缓缓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