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的日子,像是被拉慢了的钟摆,不紧不慢地晃着。
林晚和老石匠的交易越来越顺,他按李承明画的样子,在陶碗底刻了“安唐”二字,送来的碗一批比一批规整。
林晚每次都按约定给足水和点心,老石匠乐呵得很,说家里孙子现在天天盼着他去送碗,就为能多吃块芝麻酥香饼。
张万霖的小厮也来得勤了。
绸缎庄老板果然有门路,送来的物件都透着精致。
先是两匹藏青色的老布,说是放了十年的存货,布面带着自然的光泽。
林晚摸着手感就知道是好东西,花了五两银子买下。
送到陈姐那儿,被鉴定为安唐中期的上等粗布,民俗馆很感兴趣。
后来又送来个黄铜小香炉,炉身上刻着缠枝莲纹,看着就不是民间寻常物件。
林晚咬咬牙用八两银子收了。
经过陈姐鉴定后,得知这玩意儿能值不少钱。
更让林晚高兴的是,二牛最后找到的那小块铜镜碎片,正好补上了最后一个缺口。
她把拼完整的铜镜用软布包好,特意抽了个空送到陈雅丽那儿。
没过两天,陈姐的电话就打了过来,语气里难掩兴奋:
“林晚,你这镜子可太值了!这个确确实实是安唐初期的民间仿文人镜,缠枝梅花纹的走向、镜钮的样式,都跟史料记载对上了。关键是它够完整,连木匣残片都能佐证年代,民俗馆那边说想长期展,一年给一万二的展费,你看怎么样?”
林晚握着手机,听着那边报出的数字,心里有点发飘。
虽说她也知道这个镜子不一般,但没想到真能有这么大价值。
“陈姐,展费啥的都好说,您看着安排就行。”
“我就知道你痛快。”陈雅丽笑了,“回头我把合同给你送过去。”
挂了电话,林晚把消息告诉张琪和李承明,俩人都替她高兴。
张琪拍着吧台笑:“那破铜片子有出息,这下不光能换奶茶,还能当长期饭票了。”
李承明推了推眼镜,仔细看着手机里铜镜的照片。
“这镜子的铸造工艺虽然不算顶尖,但能反映安唐初期民间对文人风尚的模仿,民俗馆展出去,确实能让更多人了解那个时代的生活细节。”
三人相视一笑,林晚当即决定,今晚吃大餐!
同时现代这几日也热闹。
张琪天天数着订单乐,说民宿老板又介绍了好几个客户,都点名要老石匠的陶碗,还有人问有没有类似香炉的小摆件。
“你这儿现在可不是奶茶店了,快成‘安唐老物件专卖店’了。”
张琪一边给陶碗缠绳子,一边跟林晚打趣。
林晚听着笑,心里却惦记着古代那边。
周里正把村子管得不错,新井出水后,村民和流民的矛盾少了很多,来店里换水的人虽然多,却都按规矩排队。
偶尔有人争执,周里正的衙役几句话就能劝开。
矛盾少了,精神就恢复的不错。
她甚至能腾出功夫,每天多做几屉饼干。
可安稳日子就像窗台上的露水,看着晶莹,太阳一出来就没了。
这天傍晚,林晚觉出不对劲。
往常这个点,队伍虽长,却透着股慢悠悠的松弛。
今天却不一样,排在前面的人都踮着脚往店里瞅,脸上带着急慌慌的焦灼,连说话声都比平时高了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