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现代,李承明一早就来了,看到铜片眼睛都亮了,拿出尺子量了量。
“直径差不多十厘米,安唐初期的民间镜大多这么大!你看这花纹,缠枝纹绕着镜钮,典型的文人仿制品,虽然工艺糙点,但存世少,拼完整了真能进博物馆。”
他又看了看木片,肯定地说:“是榉木,错不了!这镜子当时肯定是装在木匣子里的,说不定还有其他配件。”
正说着,陈雅丽也来了,手里拎着个锦盒。
“听说你找到新碎片了?”
她打开锦盒,里面是永熙陶罐的鉴定证书。
“博物馆的补贴批下来了,五千块,还有这个证书,你收着。”
林晚接过证书,心里有点激动。
陈雅丽拿起铜片拼了拼,笑着说:“要是能找齐,民俗馆肯定愿意展,到时候我帮你申请展览费。”
“先找齐再说吧。”林晚把铜片收好,“二牛说河沟里还有木匣子碎片,说不定能找到更多。”
张琪从后厨探出头。
“民宿老板刚才发微信,说上次的陶碗客人很喜欢,让再弄十个,还要带字的,说刻上‘安唐’俩字更有感觉。”
“行,晚上跟老石匠说。”林晚笑着应道。
心里琢磨着等晚上见到石头,让他给老石匠捎个话。
老石匠认不全字,但李承明画的简笔画他一看就懂,之前碗底的“石”字就是照着画的,添两个字应该不难。
李承明还在研究那几块铜镜碎片,嘴里念叨着。
“你看这拼接的弧度,再找三块碎片差不多就能拼出大半面了。二牛要是能找到镜钮那块,这镜子的价值能翻倍。”
张琪在吧台后擦杯子,闻言插嘴。
“翻倍又能咋样?还不是块破铜片子,哪有奶茶来得实在。”
“这你就不懂了。”
李承明推了推眼镜。
“文物的价值不在它本身值多少钱,而在它能告诉我们多少过去的事。安唐初期的民间生活记录太少,这面镜子说不定能填补些空白。”
林晚笑着把碎片收进铁盒。
“不管值多少钱,先找齐了再说。晚上我让二牛再去河沟碰碰运气,给他加两块饼干当跑腿费。”
正说着,陈雅丽拿起吧台上的粗麻布碎片,指尖捻着布料的纹路。
“民宿老板要的麻布我看过了,边缘的草木染痕迹也清晰,能卖个好价钱。你跟他说,一块一尺见方的,算五十块,他要五块的话,算两百四,抹个零头。”
“还是陈姐懂行。”
林晚赶紧记下价格。
“我晚上就把麻布整理出来,挑几块完整的留着。”
陈雅丽又叮嘱:“永熙陶罐的五千块补贴已经打到你卡上了,饮茶小杯的借展费下周也能到。”
“我知道。”林晚点头。
林晚把陈雅丽送走,转身就看见张琪举着手机冲她晃。
屏幕上是民宿老板发来的消息,说那几块粗麻布挂在房间里,住客都问在哪儿买的,还想再订十块。
“你看你看,我说啥来着,这副业比主业火吧。”
张琪把手机塞给她。
“老石匠的陶碗也得抓紧,刻‘安唐’俩字的事,别忘了跟石头说。”
“忘不了。”林晚笑着把手机揣起来。
李承明还在研究铜镜碎片,闻言抬头。
“我画了‘安唐’两个字的简笔画,你让石头带给老石匠,照着刻就行,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