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佩是岫玉的,上面的花纹磨得快看不清了,她却宝贝得很,递过来时手都在抖。
“这是俺当闺女时娘给的,要不是孙子快渴死了,俺说啥也不换。”
林晚没要玉佩,给了她五罐水,还多包了两块饼,老婆婆哭得直抹眼泪。
有个年轻后生扛着半袋谷子来换,谷子里掺着不少沙土,他不好意思地说。
“今年就收了这么点,筛了半天还是有沙,姑娘你别嫌弃。”
林晚笑着给他换了两桶水。
“有谷子就不错了,总比啃树皮强。”
石头和柱子来得晚,手里攥着六个铜钱,说是帮新里正跑腿看水井,里正给的赏钱。
“新里正还问你这儿的甜浆咋做的,说想尝尝,俺说这是林晚姐姐的秘方,不外传!”
柱子得意地昂着头,像只斗胜了的小公鸡。
林晚给他们冲了两杯珍珠奶茶,多加了两勺珍珠。
“你们做得对,秘方可不能随便说。”
忙到凌晨,人渐渐少了,林晚才有空歇口气。
心里琢磨着明天得让李承明查查,安唐文人镜常用的木盒是啥木料,万一二牛真找到碎片,也好有个判断。
她拿起吧台上的谷子,抓了一把放在手心,粗糙的谷粒硌着手心,混着细小的沙砾。
这就是大旱之年,村民们赖以生存的粮食。
林晚打了个哈欠,支起折叠床。
第二天回到现代。
李承明一早就背着双肩包来了,手里还拿着打印好的资料。
“你看这个!”
他把资料往吧台上一放,指着上面的图片。
“安唐初期民间仿造的文人镜,镜钮周围大多刻缠枝梅花纹,边缘会加一圈回纹,跟你说的铜片花纹能对上!而且这种镜子常用榉木做盒,防潮还轻便。”
林晚凑过去看,图片上的铜镜虽然模糊,但梅花纹的走向确实和铜片上的一致。
张琪端着杯柠檬水走过来,撇撇嘴。
“研究啥呀,我看就是块破铜片子,还不如老石匠的陶碗好卖。”
林晚笑着拍了她一下。
“各有各的价值嘛。对了,二牛说枯河沟有半截木匣子,要是能找到榉木碎片,你能鉴定出来不?”
“应该可以。”李承明点头,“榉木纹理有特点,我找本木材鉴定图谱给你,你对着看就行。”
正说着,林晚的手机响了,是陈雅丽发来的微信,附带一张图片。
“永熙陶罐博物馆要收,给了五千块补贴,还有那个饮茶小杯,民俗馆说想借展,给两千块使用费,你看行不?”
林晚看着屏幕上的数字,眼睛亮了。
她赶紧回复:“行!都听您的!”
挂了微信,她转身从货架上拿下一包黄油。
“晚上做两盘新的芝麻酥香饼,给二牛留着,要是他真能找到大碎片,就当奖励了。”
张琪翻了个白眼。
“你现在对那破铜片子比奶茶还上心。”
“可不是嘛。”林晚笑着说,“万一真能拼出一面完整的镜子,说不定能让陈姐他们研究出点新东西呢。”
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来,落在吧台上的资料和黄油上,空气里飘着淡淡的奶香。
不管是铜镜碎片还是陶碗,不管是补贴还是奶茶。
只要能让两边的日子都好一点,就值得她慢慢忙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