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琪恨铁不成钢,用筷子敲了敲她的碗。
“你不会搞个‘跨时空货币体系’?说白了,就是按现代的法子,给他们定个价,比如一杯珍珠奶茶值多少铜钱,或者多少斤谷子,多少尺布,明码标价,省得扯皮。”
林晚眨眨眼:“体系?还货币体系?我这就一奶茶店,搞这么复杂干啥?”
“这你就不懂了吧。”
张琪一副“你还是太年轻”的表情。
“你这店现在是两个时空的连接点,相当于个‘贸易站’。你得让他们知道,你这东西值多少,他们手里的东西能换多少,这样才长久。不然今天来个拿野枣换的,明天来个拿石头换的,你累不累?”
她指了指吧台上的电子价目表:“你看你这价目表,‘珍珠奶茶
7
元’,他们哪知道
7
元是啥?你得换成他们懂的,比如‘珍珠仙露,一枚铜钱’,或者‘布一尺,换两杯’,这样多清楚。”
林晚琢磨着她的话,好像有点道理。
之前确实没个准头,有人拿块破布想换三杯,有人背来半袋谷子只换一杯,她全凭感觉给,确实容易乱。
“可我咋知道他们的东西值多少啊?”林晚犯愁,“一枚铜钱能换多少东西?一尺布在他们那儿算贵的吗?”
“这你可以问陈姐啊。”张琪说,“她不是研究安唐的吗?肯定知道当时的物价。再说了,就算一开始定不准也没事,慢慢调呗,做生意不都这样试错嘛。”
她指着价目表。
“关键是得让他们看懂。你这上面全是简体字,他们认识吗?安唐那会儿用的字,说不定还是繁体字,甚至可能有自己的写法,你这价目表给他们看,跟看天书似的。”
这倒是个大问题。
林晚想起昨晚那个年轻人指着“珍珠”两个字问是不是海里的宝贝,确实,文字不通太麻烦了。
“那咋办?我总不能凭空变出他们认识的字吧。”
“还是找陈姐啊!”张琪理所当然地说,“她不是搞文物的吗?肯定认识安唐的字,或者认识认识的人。让她给你写一份安唐版的价目表,不就完了?”
林晚眼睛一亮,对啊,陈雅丽肯定有办法。
她立刻拿出手机,拨通了陈雅丽的电话。
“陈姐,忙吗?”
“刚忙完,怎么了小林?”陈雅丽的声音听起来很轻松。
“是这样。”林晚有点不好意思,“我想问问
安唐那会儿的文字是啥样的?就是普通老百姓平时用的字,我有用。”
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随即传来陈雅丽的笑声。
“巧了,我这儿正好有个学生,叫李承明,就是研究安唐文字的,他对民间用字特别熟。我让他现在过去找你。”
“真的?太谢谢陈姐了!”林晚喜出望外。
“不客气,他大概半小时到,你们慢慢聊。”
挂了电话,张琪冲她比了个“ok”的手势。
“看吧,我就说陈姐有办法。这下好了,价目表一弄,你这店就算是正式在古代开业了。”
两人边吃边聊,张琪又问起昨晚排队的客人,林晚把那个喝到珍珠叫出声的年轻人、背着谷子换奶茶的汉子、抱着孩子的大婶一一讲给她听。
正说着,门口的风铃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