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旧档案与未凉的执念
初夏的风裹着槐花香钻进档案库,却吹不散满室的樟脑味。林晓雨蹲在最里侧的铁皮柜前,指尖划过堆叠的档案册,纸张边缘的霉斑蹭在白手套上,留下浅褐色的印子。局里启动
旧案清零
行动,她分到
2014
年的失踪案卷宗,当
苏晓曼
三个字映入眼帘时,指尖突然顿住
——
档案册封面的胶布已经泛黄,边角被反复摩挲得发毛,像是有人曾无数次翻看。
还没找到
陈砚的声音从门口传来,老刑警手里端着两杯热茶,搪瓷杯沿磕在托盘上,发出轻响。他走近时,林晓雨才发现他鬓角的白霜比上周更明显,左眉骨下的旧疤在阳光下泛着浅粉色:这案子……
当年是我主办的。
林晓雨惊讶地抬头,将档案册递过去:您记着上面只写了‘市师范大学中文系大三学生,2014
年
12
月
15
日晚自习后失踪’,其他信息很简略。
陈砚接过档案册,指节因用力而发白。他翻开第一页,一张泛黄的照片滑了出来
——
女孩扎着高马尾,刘海碎碎地搭在额前,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笑容里带着青涩的明亮。苏晓曼,当年
21
岁,考研目标是本校古代文学专业,专业课排名年级第一。
他的声音放得很轻,像是怕惊扰什么,她失踪前三天,刚拿了国家奖学金,还跟父母说要带他们去北京旅游。
林晓雨看着照片旁的物证清单:米白色羽绒服(未寻获)、黑色牛仔裤(未寻获)、红色针织围巾(于宿舍楼下花坛发现)、银色保温杯(未寻获)。这条红围巾,是关键物证
是。
陈砚翻到下一页,里面夹着一张围巾的特写照片
——
枣红色的毛线,边缘有手工编织的麦穗纹,右下角绣着一个小小的
曼
字,围巾角上沾着三滴点状血迹,已经发黑,当年技术科只能确定血迹是人血,但没有
DNA
数据库比对,也没法判断是不是苏晓曼的。我们查了三个月,她的男友、室友、导师都排查了,连郊区的山沟都搜了,没找到人,最后成了悬案。
他突然沉默,指尖摩挲着照片上的围巾:2015
年冬天,我去苏晓曼家走访,她妈妈还在织同款红围巾,说‘曼曼怕冷,等她回来,就能用上新的了’。
林晓雨的心猛地一沉,突然想起上个月清理旧物证室的场景:陈队,我好像见过标着‘苏晓曼案’的物证箱,在最里面的货架上,积了很厚的灰,要不要去看看说不定有没登记的细节。
陈砚眼睛一亮,立刻跟着林晓雨去了物证室。房间里弥漫着潮湿的霉味,阳光只能从高窗斜射进来,照亮空中浮动的尘埃。林晓雨踩着梯子,从顶层货架搬下一个纸箱,纸箱外侧用马克笔写着
苏晓曼案2014.12,字迹已经模糊。
打开纸箱时,一股混合着毛线、纸张和金属的味道涌出来。除了档案里记录的红围巾,还有一个银色保温杯(杯盖不见了,内壁沾着褐色的茶渍)、一本线装笔记本(封面是淡蓝色的,写着
考研笔记),以及一个黑色的随身听(老式磁带款,里面还卡着一盘磁带)。
这些怎么没在档案里登记
林晓雨拿起围巾,用证物袋小心装好
——
毛线摸起来很软,麦穗纹的编织手法很细腻,绣着
曼
字的地方,毛线有些起球,像是经常被摩挲,可能当年整理时遗漏了。
陈砚拿起随身听,轻轻按了下播放键,电流声过后,传来一个女孩的声音,带着点鼻音:李老师,论文我不能抄您的,这是学术不端……
我已经跟系里说了,要是您再逼我,我就去教育局举报……
声音突然中断,只剩下滋滋的电流声。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震惊
——
这盘磁带,是苏晓曼失踪前的录音!
立刻送技术科。
陈砚将随身听和围巾装进证物箱,比对围巾上的血迹
DNA,修复磁带里的完整录音,还有这个笔记本,看看里面有没有没被发现的线索。
走出物证室时,阳光已经西斜。陈砚看着远处的办公楼,轻声说:十年了,苏晓曼的父母每年
12
月
15
号都会来局里,带着她的照片,问‘有消息了吗’。这次要是能查到线索,也算给他们一个交代。
林晓雨点点头,握紧了手里的证物袋
——
那条红围巾,像是还带着十年前的温度,等着揭开藏在时光里的秘密。
第二章
血迹里的名字与谎言
技术科的分析报告用了整整四天。当林晓雨拿着报告冲进陈砚办公室时,老刑警正在整理苏晓曼的考研笔记,笔记本上的字迹娟秀,重点内容用红笔标注,页边空白处还写着鼓励自己的话:再坚持一下,就能去北京了。
陈队!有重大发现!
林晓雨将报告拍在桌上,红围巾上的血迹有两组
DNA:一组是苏晓曼的(通过她父母的
DNA
样本比对确认),另一组是男性的,在全国
DNA
数据库里找到了匹配
——
张浩,45
岁,2014
年在市师范大学当保安,登记名字是‘张勇’,2016
年因猥亵女学生被开除,现在在郊区开小卖部!
陈砚猛地站起来,手里的笔记本差点掉在地上:张浩当年我们查过学校保安队,名单里没有这个人!
他用的是化名。
林晓雨指着报告上的照片,技术科调了
2014
年学校的监控备份,找到一个穿保安服的男人,和张浩现在的照片比对,确认是同一个人。他当年负责中文系教学楼的夜间巡逻,正好是苏晓曼失踪的区域!
两人立刻开车去郊区。张浩的小卖部在国道旁,门口摆着几箱啤酒和零食,一个穿着花衬衫的男人坐在躺椅上抽烟,看见警车,下意识地往屋里躲。
张浩!
林晓雨快步上前,亮出证件,我们是市刑警队的,想跟你聊聊
2014
年市师范大学苏晓曼失踪的事。
张浩的脸瞬间变得惨白,烟蒂掉在裤腿上,他慌忙拍掉:苏晓曼我……
我不认识,你们找错人了!
不认识
陈砚蹲下身,捡起烟蒂,2014
年
12
月
15
号晚上
8
点到
12
点,你在中文系教学楼值班,巡逻时撞到了苏晓曼,她的头磕在走廊的墙角上,血迹沾到了围巾上
——
这些,你忘了
张浩的身体猛地一颤,双手抓住头发:我……
我不是故意的!那天晚上
9
点多,我在三楼巡逻,看见她一个人坐在楼梯间哭,手里拿着手机,好像在跟人吵架。我过去问她怎么了,她突然推我,我没站稳,胳膊肘撞到她的头,她‘啊’了一声,围巾上就沾了血。
她跟谁吵架说了什么
林晓雨追问,拿出录音笔。
好像是跟一个叫‘李老师’的人。
张浩的声音带着哭腔,我听见她说‘论文不能抄,我要举报你’,还说‘就算不考研,也不会让你得逞’。我撞了她之后,她很生气,骂我‘多管闲事’,然后就跑下楼了。我怕被领导骂,没敢上报,也没跟任何人说。
后来呢你有没有再见到她
陈砚的目光紧紧盯着他。
没有!
张浩急忙摇头,我以为她只是生气,没想到第二天就听说她失踪了。我怕警察查到我,就辞了职,改了名字,跑到郊区开小卖部。2016
年那件猥亵案,也是因为我怕被认出来,情绪不稳定……
我真的没杀苏晓曼!
林晓雨看着他的眼睛,没发现明显的说谎痕迹,但还是追问:你确定没看见其他人比如跟在苏晓曼后面的人,或者形迹可疑的车辆
张浩想了很久,突然抬头:对了!那天晚上
10
点左右,我在教学楼门口抽烟,看见一辆黑色的桑塔纳停在路边,司机穿着黑色外套,戴着帽子,一直盯着教学楼的出口。苏晓曼跑出来后,那辆车就跟了上去,往学校西校门的方向开了。
黑色桑塔纳司机有什么特征
陈砚立刻追问。
没看清脸,只记得外套左袖上有个标志,像是学校后勤的
logo。
张浩的声音很小,我当时没在意,现在想想,那辆车肯定有问题!
离开小卖部时,林晓雨将张浩的口供整理成文字:陈队,张浩提到的‘李老师’,很可能是苏晓曼的考研导师李建国
——
档案里说,李建国当年是古代文学专业的副教授,负责苏晓曼的考研指导。
陈砚点点头,发动汽车:去市师范大学,找李建国。另外,查
2014
年学校后勤集团的车辆登记,重点找黑色桑塔纳,还有左袖有
logo
的外套。
第三章
导师的面具与学术黑幕
市师范大学的中文系办公楼坐落在校园西侧,爬满爬山虎的墙壁上,挂着
省级重点学科
的牌子。李建国的办公室在三楼,门虚掩着,里面传来翻书的声音。
林晓雨敲了敲门,一个穿着灰色西装、戴着金边眼镜的男人抬起头
——
头发已经花白,额头布满皱纹,但脊背挺得很直,桌上摆着一本《唐代文学研究》,旁边放着保温杯,里面泡着枸杞。
两位是
李建国推了推眼镜,语气温和。
市刑警队,陈砚、林晓雨。
陈砚拿出证件,想跟你了解
2014
年苏晓曼失踪的事。
提到
苏晓曼
三个字,李建国的手顿了一下,端茶杯的动作慢了半拍:苏晓曼都十年了,还没找到吗当年我就跟你们说过,她性子倔,可能是跟家里闹矛盾,跑出去散心了。
李主任,2014
年
12
月
15
号晚上,你在哪里
陈砚坐在沙发上,目光平静地看着他,我们查到,苏晓曼失踪前,曾跟人打电话说‘李老师让我抄论文,我不抄,他就不让我考研’——
这个‘李老师’,是你吗
李建国的脸色瞬间变了,茶水洒在办公桌上,他慌忙用纸巾擦拭:我……
我没有!苏晓曼的论文确实有问题,选题太大,论据不充分,我让她修改,她不愿意,就跟我吵了一架。怎么会让她抄论文这是污蔑!
林晓雨拿出苏晓曼的考研笔记,翻开其中一页,上面用红笔写着:11.20,李老师找我,说让我用他
2012
年的旧论文,改改发表,给我
5000
块,还说考研复试包过。我拒绝了,他说‘你别给脸不要脸’。
这是苏晓曼的笔记,上面有她的字迹,还有你办公室的地址和电话。
林晓雨将笔记递过去,另外,我们查了
2015
年的核心期刊,你发表了一篇《唐代诗歌意象研究》,内容和苏晓曼的毕业论文初稿高度重合,发表时间是她失踪后三个月
——
这怎么解释
李建国的脸彻底白了,手指紧紧攥着纸巾,指节发白。他沉默了很久,才缓缓开口:是……
是我让她抄的。2014
年我评教授,需要一篇核心期刊论文,正好苏晓曼的选题和我之前的研究方向一致,我就想让她把论文让给我。
她不同意,你就威胁她
陈砚的声音冷了下来。
我……
我只是说‘要是你不答应,考研复试可能过不了’,没威胁她!
李建国急忙辩解,12
月
15
号晚上,我找她在教学楼楼下的花坛边谈,她还是不同意,说‘就算不考研,也不会让你学术不端’。我生气了,跟她吵了几句,就走了,回了家
——
我老婆可以作证,我十点半就到家了!
你老婆的证词,当年我们核实过,但亲属证词效力有限。
陈砚站起身,走到窗边,李主任,苏晓曼的红围巾上有保安张浩的
DNA,他说看见苏晓曼跟你打电话举报你;我们还找到一盘磁带,里面有苏晓曼跟你的对话,提到‘举报学术不端’——
你还要隐瞒吗
李建国的身体晃了晃,扶着桌子才站稳。他突然压低声音:我真的没杀她,但我知道她可能藏了证据。她失踪前跟我说过,‘要是我出事,就让警察去情人坡找’——
那是学校后面的一片松树林,她经常去那里背书。
情人坡
林晓雨立刻拿出地图,具体位置在哪里你为什么当年不告诉我们
我……
我怕警察找到证据,发现我学术不端的事,影响评教授。
李建国的声音带着悔恨,后来我评上教授,就更不敢说了,一直藏到现在。
离开办公楼时,林晓雨看着手里的地图:陈队,李建国的话可信吗会不会是他故意误导我们
半真半假。
陈砚皱着眉,他承认了学术不端,但否认杀人,还提到了情人坡
——
不管是不是误导,都要去看看。另外,查李建国
2014
年的家庭住址和行车记录,确认他的不在场证明;再查学校后勤的黑色桑塔纳,重点找司机信息。
当天下午,技术科传来消息:2014
年学校后勤集团有一辆黑色桑塔纳,登记在司机王强名下,2016
年王强辞职后,车辆被报废;王强现在在市运输公司当司机,住在郊区的出租屋。
王强……
陈砚看着王强的照片,突然想起什么,当年我们排查后勤人员时,王强说自己
12
月
15
号晚上在老家,有邻居作证
——
现在看来,这个证词可能是假的!
第四章
情人坡的铁盒与男友的愧疚
data-fanqie-type=pay_tag>
情人坡在市师范大学的西北角,是一片茂密的松树林,十年过去,树木长得更高了,阳光只能透过枝叶的缝隙,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根据李建国的描述,陈砚和林晓雨带着技术科的人,在一棵老松树(树干上有个明显的疤痕)下开始挖掘。
铁铲碰到金属的声音传来时,林晓雨的心猛地一跳。技术科的人小心翼翼地刨开泥土,一个生锈的铁盒露了出来
——
盒身是长方形的,上面焊着一个小锁,已经锈死了。
打开铁盒的瞬间,一股潮湿的霉味涌出来。里面除了苏晓曼的学生证(照片上的她笑着比耶)、身份证(有效期到
2024
年),还有一本日记、一个
U
盘,以及一张泛黄的合影
——
照片上,苏晓曼和一个男孩依偎在一起,男孩穿着白衬衫,笑容阳光,背后是学校的图书馆。
这个男孩是谁
林晓雨拿起合影,照片背面写着
陈阳
&
苏晓曼2014.10,档案里没提到苏晓曼有男友。
当年我们问过她的室友,她们说苏晓曼‘没谈恋爱’,可能是她没公开。
陈砚翻开日记,里面的字迹娟秀,记录着苏晓曼的生活和心情:
2014.9.10:今天是教师节,给李老师送了一束花,他说会帮我准备考研复试,开心!
2014.10.5:跟陈阳去图书馆,他帮我占了靠窗的位置,还带了我爱吃的草莓蛋糕。他说等我考上研,就一起去北京。
2014.11.25:李老师又找我,让我抄他的论文,还说‘你要是不答应,陈阳的工作也会受影响’——
他怎么知道陈阳我好害怕。
2014.12.10:发现李老师复印了我的论文初稿,我跟他吵了一架,他说‘你要是敢举报,我就让你消失’。我把证据存在
U
盘里,藏在情人坡的铁盒里,要是我出事,希望有人能找到这里。
2014.12.15:今天跟陈阳吵架了,他说我太固执,不该跟李老师对着干。我知道他是为我好,但我不能做学术不端的事。晚上要跟李老师摊牌,要是他还逼我,我就去教育局举报。陈阳,对不起,要是我没回来,你要好好的。
最后一篇日记的字迹有些颤抖,页边空白处画着一个小小的红围巾,旁边写着
妈妈织的,暖和。
林晓雨的眼睛红了,她拿出
U
盘,插进笔记本电脑
——
里面除了李老师威胁苏晓曼的录音(完整版本),还有一份文档,记录了李建国
2010-2014
年的学术不端行为:剽窃学生论文
3
篇、伪造科研数据
2
项、贿赂评审专家
1
次。
原来苏晓曼掌握了这么多证据。
林晓雨关掉电脑,李建国怕她举报,肯定会想办法阻止她
——
说不定,他就是凶手!
陈砚却摇了摇头:如果李建国是凶手,他为什么要告诉我们情人坡的位置这不符合逻辑。另外,日记里提到的陈阳,我们必须找到他,他可能知道更多细节。
通过户籍系统,林晓雨很快查到陈阳的下落
——
他现在在市设计院当工程师,住在城东的小区。当两人找到他时,陈阳正在办公室画图纸,看见警察,他的手顿了一下,眼神里满是惊讶。
陈阳,我们是为苏晓曼的案子来的。
陈砚坐在他对面,拿出那张合影,2014
年
12
月
15
号晚上,你在哪里为什么跟苏晓曼吵架
陈阳的脸色瞬间变了,他拿起合影,指尖轻轻拂过照片上的苏晓曼,声音沙哑:那天晚上,我在宿舍复习,跟她吵架是因为……
我劝她别跟李老师对着干,说‘学术不端的事很常见,没必要拿自己的前途冒险’。她很生气,说我‘没骨气’,然后就挂了电话。
他突然捂住脸,肩膀颤抖:我以为她只是气话,第二天就会跟我道歉。直到学校通知我说她失踪了,我才慌了。这十年,我每天都在后悔,要是我当时支持她,要是我跟她一起去见李老师,她是不是就不会出事
苏晓曼失踪前,有没有跟你说过要见谁或者要去什么地方
林晓雨追问。
她说要去见一个‘能帮她举报的人’,是学校的后勤司机王强。
陈阳抬起头,眼睛通红,王强当年被李建国打压过
——
李建国用公车私用,王强举报了他,结果被李建国扣了半年奖金,还差点被开除。苏晓曼觉得王强能帮她,就跟他约好,12
月
15
号晚上在西校门见面,一起去教育局举报。
王强
陈砚和林晓雨对视一眼,她跟王强约好见面
是。
陈阳拿出手机,里面存着苏晓曼当年发的短信:阳阳,我跟王师傅约好了,今晚
10
点半西校门见,他有李建国公车私用的证据,我们一起去举报。你别担心,我很快就回来。
这条短信的发送时间,是
2014
年
12
月
15
号晚上
9
点
17
分。
第五章
司机的坦白与车祸背后的阴谋
找到王强时,他正在市运输公司的停车场装货,穿着蓝色的工装服,皮肤黝黑,双手布满老茧。看见陈砚和林晓雨,他下意识地想躲,却被林晓雨拦住。
王强,2014
年
12
月
15
号晚上,你在市师范大学西校门接走了苏晓曼,对吗
陈砚拿出短信截图,她跟你约好一起去举报李建国,你为什么没去
王强的脸瞬间变得惨白,手里的货箱掉在地上,发出巨响:我……
我没接她!那天晚上我在老家,有邻居作证!
邻居的证词是假的。
林晓雨拿出调查记录,我们查了
2014
年
12
月
15
号的班车记录,你当天早上从老家回来,晚上
9
点就到了学校,停在西校门附近的停车场
——
监控拍到了你的车!
王强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了,他蹲在地上,双手抱着头:是……
是我接的她。那天晚上
10
点半,她准时到了西校门,手里拿着
U
盘和日记,说要去教育局举报李建国。我开车送她,路上她跟我说,要是举报成功,就跟陈阳去北京读研。
后来呢
陈砚追问,声音放得很轻。
快到教育局的时候,突然有一辆卡车从侧面撞过来!
王强的声音带着哭腔,我的车被撞得翻了出去,苏晓曼的头磕在车窗上,流了很多血。我爬出来的时候,看见卡车司机下来,看了一眼苏晓曼,然后就开车跑了。
你为什么不报警为什么不救她
林晓雨的声音有些激动。
我怕!
王强抬起头,眼泪掉了下来,我私自带学生出校,还没经过学校同意,要是被发现,肯定会被开除。而且,我看见卡车司机的脸,是李建国的远房侄子李虎
——
他之前跟我说过,要是我敢跟李建国作对,就让我好看!
李虎
陈砚皱起眉,他为什么要撞你们是李建国指使的
是!
王强肯定地说,李虎后来找到我,说‘是李老师让我干的,苏晓曼要举报他,必须让她消失’。他还威胁我,要是我敢说出去,就杀了我全家。我没办法,只能把苏晓曼的尸体搬到附近的山沟里,用树叶盖起来,然后开车回了学校,伪造了不在场证明。
尸体在哪里李虎现在在哪里
林晓雨立刻拿出地图。
在郊区的鹰嘴崖山沟里,那里很少有人去。
王强指着地图上的一个红点,李虎
2015
年就去外地了,听说在工地上打工,具体地址我不知道。
根据王强的指认,警察在鹰嘴崖山沟里挖掘了五个小时,终于找到了苏晓曼的遗体。她躺在厚厚的树叶下,身上还穿着当年的米白色羽绒服(已经破烂不堪),口袋里装着一张皱巴巴的火车票(2014
年
12
月
16
号,市到北京西),以及一个小小的红围巾(和物证箱里的同款,应该是她妈妈织的新围巾)。
法医检查后,得出结论:苏晓曼的死因是颅脑损伤,符合车祸撞击特征,但头部还有一处轻微的钝器伤,可能是车祸后被人补击造成的。
补击伤
陈砚看着法医报告,难道王强撒谎了他不仅隐瞒了车祸,还补击了苏晓曼
就在这时,技术科传来消息:通过监控和户籍系统,找到了李虎的下落
——
他现在在南方的一个建筑工地打工,已经被当地警方控制。
审讯室里,李虎很快承认了罪行:是李建国让我撞的车。他说苏晓曼掌握了他学术不端的证据,要是举报出去,他就完了。他给了我五万块,让我‘处理掉’苏晓曼,还说要是我不答应,就举报我之前的盗窃案。
车祸后,苏晓曼是不是还活着
陈砚追问。
是。
李虎的声音很小,我撞了车后,看见她还在动,就想跑。王强拉住我,说‘必须让她死,不然我们都完了’,然后用石头砸了她的头
——
我亲眼看见的!
真相终于水落石出:李建国为了掩盖学术不端的罪行,指使李虎制造车祸,想伪造成意外;车祸后,王强为了自保,补击苏晓曼,确保她死亡;张浩因害怕被牵连,隐瞒了撞人真相;陈阳因当年的争吵,背负了十年的愧疚。
第六章
迟到的正义与未散的余温
2024
年
12
月
15
号,苏晓曼的葬礼在市烈士陵园举行。她的父母捧着女儿的遗像,头发已经全白了,苏妈妈手里还拿着一条新织的红围巾,轻轻放在墓碑前:曼曼,妈妈给你织了新围巾,暖和,你再也不用怕冷了。
陈砚站在墓碑前,手里拿着那本线装笔记本(已经修复好),轻声说:孩子,对不起,让你等了十年。现在,坏人都受到了惩罚,你可以安心了。
林晓雨看着墓碑上的照片(苏晓曼笑着比耶,阳光洒在她脸上),心里沉甸甸的。她想起了物证箱里的红围巾、笔记本、随身听,想起了苏晓曼日记里的话:就算不考研,也不能做学术不端的事。
案件判决结果下来那天,天气很冷,下着小雨:
李建国:犯故意杀人罪、学术不端罪、行贿罪,数罪并罚,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王强:犯故意杀人罪、包庇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
李虎: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张浩:犯包庇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
市师范大学:因管理失职,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分,撤销李建国的教授资格和荣誉称号,公开道歉。
陈阳去监狱看望了王强,两人隔着玻璃,沉默了很久。对不起。
陈阳先开口,要是当年我支持曼曼,要是我跟她一起去,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王强摇摇头,眼睛通红:是我太自私,为了保住工作,害了曼曼。我对不起她,对不起你们。
离开监狱时,陈阳拿着苏晓曼的考研笔记,去了北京
——
他考上了苏晓曼当年梦寐以求的学校,替她完成了未竟的梦想。
陈砚和林晓雨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外面的雨。十年了,终于结案了。
林晓雨轻声说。
是,但还有很多旧案等着我们。
陈砚拿起桌上的新案卷,这些案子的受害者,也在等着正义。
他的目光落在物证箱里的红围巾上
——
围巾被修复好了,枣红色的毛线,手工编织的麦穗纹,右下角的
曼
字清晰可见。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围巾上,像是还带着十年前的温度,也带着未散的余温
——
那是苏晓曼的坚持,是父母的等待,是警察的执念,也是正义永远不会缺席的证明。
林晓雨突然明白,办案不仅仅是找出凶手,更是为了那些被时光掩埋的名字,为了那些未说出口的话,为了那些藏在红围巾里的、未散的余温。而她和陈砚,会带着这份执念,继续走下去,揭开更多尘封的秘密,让更多等待正义的人,等到属于他们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