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家的温度
小时候学写名字,总把笔画绕得像一团乱麻。父亲握着我的手,笔尖在田字格上缓缓移动:先写宝盖头,像家里的屋顶,再写下面的‘女’,有娘在的地方才是家。那时我似懂非懂,只知道每次把名字写得工工整整,母亲就会把作业本贴在墙上,像挂了幅珍贵的画。
后来到县城读中学,第一次离家住宿舍。每周给家里打电话,开口总说食堂的菜挺香功课不难,挂了电话却对着窗外出神。有次冬天下雪,我裹着单薄的被子打哆嗦,忽然收到母亲寄来的包裹,里面是一件新织的毛衣,针脚有些歪歪扭扭,却暖得让人鼻尖发酸。拆开信,母亲说:你爸夜里总去村口等邮车,怕错过你的信。我摸着毛衣上的花纹,忽然明白,那些说出口的不想家,不过是怕父母担心的逞强。
2
归途的灯
大学毕业那年,我背着行囊去大城市闯荡。面试受挫的那天,我在地铁口的长椅上坐了很久,看着人来人往,忽然想起老家的小院。小时候贪玩摔破了膝盖,奶奶会把我抱在膝头,用温热的草药汁揉我的伤口,说家就是你的避风港,累了就回来。那天我第一次给家里打了长途电话,没说半句委屈,只问爸的腰还疼吗妈种的月季花开花了吗。电话那头,父亲沉默了片刻,说:要是难,就回家看看。挂了电话,我蹲在地上哭了,原来无论走多远,家永远是那个能接住你所有脆弱的地方。
去年春节回家,发现父亲的头发又白了些,母亲的眼角多了几道皱纹。饭桌上,父亲拿出我小学时的作业本,泛黄的纸页上,我的名字还带着孩童的稚嫩。你小时候总说要去远方,现在真的走远了。父亲笑着说,眼里却藏着牵挂。那天夜里,我和母亲坐在炕头聊天,她说:你爸每天都去村口的老槐树下转,说万一你突然回来,能第一眼看见你。我握住母亲的手,忽然懂得,年轻时我们总想着逃离家的束缚,想去看外面的世界,可走着走着才发现,家从来不是束缚,而是我们勇往直前的底气。
如今我在城市里有了自己的小窝,却总在深夜想起老家的那间小屋。桌上的台灯,像极了母亲当年为我缝补衣服时用的煤油灯;冰箱里的饺子,是按照母亲教的方法包的;就连墙上挂的画,都是老家院子里的风景。我终于明白,家从来不是一间房子,而是父母的牵挂,是奶奶的唠叨,是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温暖。
我们这一生,写过无数的字,最熟悉的还是自己的名字,因为那里面藏着家的温度;说过无数的话,最常提的还是自己的家,因为那是我们永远的根。或许我们都曾嘴硬地说不想家,可每当夜深人静,每当遇到困难,心里最惦记的,还是那个有父母在的地方。
家就像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无论你走多远,它都在那里为你照亮归途。年轻时,我们把家挂在嘴边,说着要去远方;年老时,我们把家放在心上,盼着早日归来。这不是距离的远近,而是成长的过程——我们终将明白,世间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带着一身风尘回家时,有人为你留一盏灯,有人为你做一顿热饭,有人笑着对你说:回来就好。
愿我们都能珍惜身边的家人,常回家看看,因为家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风景,你可以暂时离开它,却永远不能忘记它。
3
远方的牵挂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天,我抱着红底金字的信封在院子里跑了三圈,喊着我要去北京啦。母亲在厨房蒸馒头,蒸笼里的热气模糊了她的笑脸,只听见她反复叮嘱到了学校要好好吃饭;父亲蹲在门槛上抽旱烟,烟丝烧得滋滋响,末了才说缺钱了就说,别委屈自己。那时的我满脑子都是未卜的远方,没看见母亲偷偷叠好的衣物里,塞了两包我爱吃的家乡腌菜;也没察觉父亲翻出的旧地图上,早已用红笔圈好了学校的位置。
坐上去北京的火车那天,天还没亮。父亲帮我扛着沉甸甸的行李箱,脚步比平时慢了些,却一路都走在我前面,像要替我挡住未知的风雨。到了火车站,母亲反复摩挲着我的袖口,絮絮叨叨地说天冷了要加衣别跟同学闹矛盾,直到火车鸣笛催促,她才猛地把一个布包塞到我手里,转身就走。我扒着车窗看他们,父亲拉着母亲的手,两个人站在月台上,像两株守着归期的树,直到火车转弯,再也看不见。我打开布包,里面是一沓叠得整整齐齐的零钱,还有一张纸条,上面是母亲歪歪扭扭的字:家里一切都好,别惦记。
到了学校,新鲜感很快被现实的难题冲淡。第一次住八人宿舍,上下铺的铁架床晃得人睡不着;北方的冬天比家乡冷得多,暖气片总在夜里发出嗡嗡的响声,我裹着从家里带来的厚被子,还是觉得寒气往骨头里钻。最让我手足无措的是第一次去食堂,看着窗口里陌生的菜肴,听着周围同学说着听不懂的方言,我站在队伍里,忽然就想起母亲做的番茄炒蛋——她总知道我爱吃溏心蛋,炒的时候会多放半勺糖。那天我买了一份宫保鸡丁,吃了两口就放下了,不是不好吃,只是少了家里的味道。
开学没几天,我就遇到了第一个难题。专业课的老师用流利的普通话讲课,语速又快,我带着家乡口音的听力总跟不上,笔记记得乱七八糟。有次小组讨论,我憋了半天没说出一句完整的话,看着同学们热烈讨论的样子,我攥着笔的手心里全是汗。那天晚上,我躲在被窝里给家里打电话,声音里带着忍不住的委屈,却还是强装轻松:妈,我今天跟同学讨论得可开心了,老师还夸我呢。电话那头的母亲沉默了片刻,说:要是听不懂,就录下来慢慢听,别着急。挂了电话,我看着天花板,眼泪不知不觉就流了下来——我怕母亲担心,却忘了她最懂我的逞强。
没过几天,我收到了一个巨大的包裹。拆开一看,里面是一台老式录音机,还有几盘空白磁带,包裹里还夹着一张父亲写的字条:你妈说你听不懂课,让我把家里的录音机给你寄过去,录了课慢慢听。我问了村里的老师,说这样管用。我抱着录音机,忽然想起小时候,父亲就是用这台录音机给我放儿歌,我总趴在他腿上,跟着录音机里的声音咿呀学唱。那天晚上,我把录音机放在枕头边,听着里面传来的电流声,仿佛父亲就坐在我身边,心里忽然就踏实了。
data-fanqie-type=pay_tag>
可难题接踵而至。冬天的北京格外干燥,我总流鼻血,嘴唇也裂得出血。有次体育课跑八百米,我跑着跑着就眼前发黑,差点摔倒。同学把我扶到医务室,校医说我是营养不良,让我多吃点有营养的东西。我摸了摸口袋里的钱,想起父亲寄钱时说别省着花,却还是舍不得买水果。那天晚上,我给母亲打电话,说北京的水果太贵了,我不爱吃。母亲没说话,只是让我把宿舍地址再报一遍。
一周后,我收到了母亲寄来的包裹。打开一看,里面装满了苹果和橘子,还有一袋晒干的红枣——那是母亲秋天在院子里的枣树上摘的,说补血。包裹里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你爸说北京的水果没有家里的甜,让我给你寄点。你每天吃一个苹果,别总想着省钱,身体要紧。我拿起一个苹果,咬了一口,甜津津的汁水在嘴里散开,忽然就想起小时候,母亲总把最大的苹果留给我,自己却吃小的。那天,我把苹果分给宿舍的同学,她们都说这苹果真甜,我笑着说这是我妈种的,心里满是骄傲。
期末考前的那段日子,我每天都泡在图书馆里。有天晚上,我复习到凌晨,忽然觉得胃里不舒服,想起自己一天都没好好吃饭。我摸出抽屉里母亲寄来的腌菜,就着馒头吃了两口,眼泪又忍不住流了下来。那天,我给家里发了一条短信:妈,我想你了。没过多久,母亲就回了短信:傻孩子,还有几天就放假了,妈给你做你爱吃的红烧肉。
终于等到放寒假,我提着行李箱往家赶。火车快到县城的时候,我看见父亲站在站台边,手里拿着一件厚外套。他看见我,笑着跑过来,接过我的行李箱:可算回来了,你妈早上四点就起来炖红烧肉了。坐上去村里的汽车,父亲一路都在说家里的白菜长得可好了你养的那只小猫还总盼着你回来,我听着他的话,看着窗外熟悉的风景,忽然觉得,无论走多远,家永远是那个最温暖的港湾。
回到家,母亲早已在门口等着,看见我,赶紧拉着我的手:瘦了,肯定在学校没好好吃饭。饭桌上,母亲给我夹了一块红烧肉:快尝尝,还是你爱吃的味道。我咬了一口,熟悉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忽然就明白,那些在学校遇到的困难,那些说不出口的委屈,在回到家的那一刻,都烟消云散了。
那天晚上,我和父母坐在炕头聊天,我给他们讲学校里的趣事,讲我认识的新朋友,也讲我遇到的困难。母亲握着我的手,说:没事,遇到困难就回家,家里永远有你的位置。父亲看着我,说:你长大了,能自己扛事了,爸为你骄傲。我看着他们眼角的皱纹,忽然就懂得,我们这一生,总要经历一些风雨,总要独自面对一些难题,可无论走多远,家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
如今,我已经毕业多年,在北京有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可每次遇到困难,我总会想起在大学时的那些日子——想起母亲寄来的毛衣和腌菜,想起父亲寄来的录音机,想起他们说的家里永远等你回来。那些日子里的困难,如今都成了珍贵的回忆,因为它们让我明白,家不是我们逃避风雨的地方,而是我们获得勇气的源泉。
我们总在年轻时渴望远方,总在遇到困难时嘴硬地说不想家,可心里最惦记的,永远是那个有父母在的地方。家就像一盏灯,无论我们走多远,它都在那里为我们照亮归途;家就像一双温暖的手,无论我们遇到多大的困难,它都在那里轻轻抚摸我们的伤口。
愿我们都能珍惜身边的家人,常回家看看;愿我们都能在远方的路上,带着家的温暖,勇敢地面对所有困难;愿我们都能明白,纸上的名字藏着家的温度,心上的家藏着我们一生的幸福。
4
同名之缘
入职那天,人力资源部的同事把我领到办公区,指着靠窗的工位说:以后你就坐这儿,旁边是运营部的前辈,你们俩名字一样,说不定还能处成‘本家’呢。我当时没太在意,只当是巧合,直到第二天晨会点名,才真正见识到同名同姓的尴尬。
总监拿着名单喊李晚星,我条件反射地站起来答到,话音刚落,斜前方又传来一声清亮的到。整个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几十道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我们俩——我攥着笔记本的手微微发烫,而另一位李晚星却笑着朝我挥了挥手,她穿米白色衬衫,戴细框眼镜,看起来比我从容得多。总监愣了两秒,也笑了:咱们部门居然有两个李晚星,以后得想个办法区分开。
后来大家真的琢磨出了区分方案:因为我比她小两岁,又总爱穿休闲装,同事们就喊我小晚星;她入职三年,做事干练,大家便叫她大晚星。本以为这样就能避免尴尬,可没几天,新的乌龙就来了。
那天行政部发节日福利,负责分发的同事抱着一摞礼盒在办公区喊李晚星,我和大晚星几乎同时抬头。同事看看我,又看看她,犹豫着问:你们谁是……负责新媒体排版的李晚星我刚要开口,大晚星先笑了:我是做活动策划的,排版的是‘小晚星’,她昨天还帮我改过推文格式呢。我接过礼盒,脸颊发烫,连声道谢——原本担心同名会让人混淆,却没想到这份巧合反倒成了拉近同事距离的纽带。
真正让我哭笑不得的尴尬,发生在入职第三个月。那天我刚开完会回到工位,就看见桌上放着一杯冰美式,便以为是同事顺手帮我带的,端起来喝了两口才发现,杯壁上贴着的便签写着给李晚星,加双份糖。我平时喝美式从不加糖,正疑惑时,大晚星从茶水间回来,看见我手里的杯子,愣了一下才笑:这是我男朋友给我点的,他知道我今天加班,特意备注了双份糖。我瞬间涨红了脸,赶紧把杯子递过去,连说对不起。大晚星却毫不在意,还笑着调侃:没事,就当你帮我尝了尝甜度,下次我让他备注‘大晚星专属’,省得你再‘误吞’我的咖啡。
从那以后,我们俩倒真的像本家一样熟络起来。她会在我赶方案加班时,给我带一份热乎的小笼包;我会在她筹备活动忙不过来时,帮她整理物料清单。有次部门聚餐,领导开玩笑说:咱们俩李晚星凑在一起,工作效率都翻了倍,以后干脆组成‘晚星组合’得了。大家都跟着笑,我看着身边的大晚星,忽然想起小时候父亲教我写名字时说的话——名字是人的记号,也是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原来有些缘分,真的会从一个相同的名字开始。
去年中秋,公司给员工发了月饼礼盒,行政部又一次分不清我们俩,把本该给大晚星的礼盒送到了我手上。我拿着礼盒去找她时,她正对着手机视频叹气,看见我进来,才笑着说:我妈刚才还说,家里的月饼已经摆好了,就等我回家吃,结果我这儿连公司的月饼都还没拿到呢。我把礼盒递过去,忽然想起自己早上给家里打电话时,母亲也是这样说的——你爸今天去镇上买了你爱吃的五仁月饼,还说等你周末回来,咱们一起赏月。
那天晚上,我们俩坐在公司的露台上,分吃着一盒月饼。大晚星说,她老家在南方,每年中秋都会和家人一起吃月饼、猜灯谜,去年因为加班没回家,母亲特意寄了一大箱家乡的鲜肉月饼;我说,我老家的中秋没有猜灯谜的习俗,但父亲总会在院子里摆一张小桌,放上月饼和桂花酒,等着我和母亲一起看月亮。说着说着,我们俩都沉默了——原来不管名字是否相同,不管身在何方,每个人心里牵挂的,都是那个有家人在的家。
今年春节前,我和大晚星约好一起抢回家的火车票。她要回南方,我要回北方,抢票那天,我们俩坐在相邻的工位上,盯着手机屏幕刷新页面。当看到购票成功的提示时,我们俩同时欢呼起来,引来周围同事的侧目。她笑着拍我的肩膀:这下好了,咱们都能准时回家过年,明年回来,我再给你带我们老家的腊肉,你也得给我带你妈做的腌菜啊。我用力点头,心里满是期待——期待回家吃母亲做的红烧肉,期待和父亲一起贴春联,也期待明年回来,和这位同名的朋友继续并肩工作。
如今,每当有人再喊李晚星时,我和大晚星都会笑着对视一眼,然后根据对方的需求回应——不再有最初的尴尬,反而多了一份心照不宣的默契。我渐渐明白,同名同姓的巧合,就像生活里一颗小小的糖,偶尔会带来哭笑不得的乌龙,却也能酿成温暖的缘分。而这份缘分背后,藏着的其实是每个人对连接的渴望——渴望和同事连接,渴望和朋友连接,更渴望和远方的家人连接。
就像此刻,我看着电脑屏幕上自己的名字,忽然想起昨天给家里打电话时,母亲说:你爸昨天整理抽屉,翻出你小学时的作业本,还跟邻居说‘你看我闺女的名字,写得越来越好看了’。我握着手机,眼眶发烫——原来无论走多远,无论遇到多少和我同名的人,我名字里藏着的,永远是家的温度;而我心里装着的,永远是那个等着我回家的家。
或许这就是名字的意义吧——它是我们行走世间的记号,是我们与他人结缘的纽带,更是我们与家之间,永远剪不断的牵挂。
5
名字的羁绊
原以为和大晚星的同名缘分已是名字带给我的全部故事,可随着工作越久、走的地方越远,我才发现,这三个字里藏着的麻烦与优越,远比我想象的更绵长。
最头疼的麻烦,总在需要精准识别的时刻找上门。去年公司要给员工办新的工资卡,银行工作人员核对信息时,盯着电脑屏幕反复确认:系统里显示有两个‘李晚星’在咱们公司参保,您能提供一下身份证号后四位吗我报完号码,看着工作人员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心里忍不住叹气——这已经是我第三次因为名字重复,在办业务时多花额外的时间。还有一次,我在网上预约医院挂号,明明选的是消化内科,到了医院却被告知预约信息显示您挂的是骨科,是‘李晚星’女士吗原来另一位同名的患者刚好也挂了当天的号,系统后台把我们的科室信息弄混了。我拿着挂号单重新排队,看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忽然想起小时候母亲总说名字别太常见,不然容易惹麻烦,那时我还不服气,如今才算真正懂了。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麻烦,发生在朋友聚会时。有次大学同学约着吃饭,组织者在群里发定位时,特意@我:李晚星,你可别走错了,上次你就把‘星光餐厅’看成‘晚星餐厅’,迟到了半小时。我看着群里的调侃,脸颊发烫——我的名字里带晚星,偏偏好多商家爱用星字做店名,每次找地方,我总忍不住多留意晚星星光之类的招牌,反倒常常弄混。还有一次,我帮同事代收快递,快递员打电话时说有个寄给‘李晚星’的包裹,放在小区门口的驿站了,我跑去一看,包裹上的收件人地址写的是隔壁小区,显然是快递员把同名的收件人搞混了。我抱着包裹联系真正的收件人时,对方笑着说:我都习惯了,之前还有人把我的外卖错送到‘李晚星’家呢。
可这份常见的名字,也在不经意间给我带来过不少温暖的优越。去年我去外地出差,在高铁站排队买票时,前面的阿姨忽然回头问:姑娘,你是不是叫李晚星我刚才听见你跟同事打电话了。我愣了一下,点头说是。阿姨笑着说:我孙女也叫李晚星,跟你差不多大,在外地读大学呢。看见你,我就想起我孙女了。那天阿姨不仅帮我一起抢了靠窗的座位,还分给我一袋家乡的核桃,说我孙女也爱吃这个。火车上,我们聊了一路,从她孙女的学习,聊到我老家的风景,原本枯燥的旅途,因为一个相同的名字变得格外温暖。
还有一次,我在网上发布了一篇关于家乡美食的推文,没过多久就收到一条留言:作者是李晚星吗我也是这个名字,而且咱们老家居然在同一个县!我赶紧回复她,一来二去才发现,我们不仅同名,老家还只隔了一条河。后来她来我所在的城市旅游,我们约着见了面,她给我带了老家的手工米糕,我带她去吃了我常去的面馆。她说:要不是这个名字,咱们俩可能这辈子都不会认识,这就是缘分吧。我看着她,忽然想起父亲说过的话——名字是人的根,有时候能帮你找到失散的同乡,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去年年底,公司评选年度优秀员工,名单公布时,我的名字赫然在列。上台领奖时,领导笑着说:咱们公司有两个李晚星,但今天获奖的这个‘小晚星’,不仅工作认真负责,还总主动帮同事分担任务,这份担当值得大家学习。我接过奖杯,看着台下的大晚星,她正笑着朝我挥手。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名字本身没有优劣,真正让它变得特别的,是我们用自己的努力,给这个名字赋予的意义——是认真工作的态度,是乐于助人的善意,是对家人的牵挂,也是对生活的热爱。
如今,每当有人喊李晚星时,我不再会因为可能的混淆而紧张,反而会笑着回应。因为我知道,这个名字里藏着父亲教我写字时的耐心,藏着母亲寄包裹时的牵挂,藏着和大晚星并肩工作的默契,也藏着和陌生同乡相遇的温暖。它或许会带来一些小小的麻烦,却也给我带来了无数的惊喜与感动。
就像此刻,我坐在电脑前,敲下李晚星这三个字,忽然想起老家的小院。父亲应该正在院子里收拾柴火,母亲应该在厨房里准备晚饭,而我写在纸上的名字,念在嘴里的家,早已变成了心里最柔软、最坚定的力量。无论走多远,无论遇到多少同名的人,我都知道,这个名字是我的记号,也是我与世界的连接——连接着爱,连接着温暖,也连接着那个永远等着我回家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