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汴河风起:靖康前夜 > 第一章

第一章
寒夜惊梦入宣和
崇宁五年冬,汴京城飘着细碎的雪子,打在琉璃瓦上簌簌作响。我缩在破庙的草堆里,冻得牙齿打颤,脑子里还嗡嗡响着现代实验室里仪器爆炸的轰鸣声——不过几秒钟,白大褂被火焰吞噬的灼热感,就变成了粗麻布摩擦皮肤的刺痒。
咳咳……剧烈的咳嗽让我蜷起身子,怀里揣着的半块发霉麦饼硌得肋骨生疼。这已经是我穿越到北宋的第七天,从最初对着铜镜里那张蜡黄干瘦的脸崩溃大哭,到现在能面无表情地啃着带霉斑的食物,只花了三天。不是我适应快,是汴京城外的冻饿尸体,让我不敢有半分矫情。
我叫苏清和,穿越前是宋史研究所的博士生,主攻北宋末年军事与经济。那天为了赶《宣和年间财政危机与军费失衡》的论文,在实验室熬了通宵,却没想到一场电路短路,把我送进了这个我研究了五年的靖康之耻前夜。
更讽刺的是,我穿成了一个叫苏阿翠的流民,父母早亡,一路乞讨到汴京,眼看就要冻毙在这个冬天。
轰隆——远处传来一声闷雷,雪下得更急了。我猛地坐起身,脑子里闪过一个疯狂的念头:我知道历史走向,我知道明年方腊会在睦州起义,知道三年后金兵会第一次南下,知道七年靖康之变,二帝北狩,中原陆沉……
我不能死在这里。我要活下去,还要试着做点什么。
第二章
巧计入军营
想要在北宋末年立足,光有历史知识不够,得有靠山,有能安身立命的本事。我盘点了自己的穿越优势:会基础的现代急救知识,懂点简单的化学(比如制碱、做肥皂),还能背出《武经总要》里的城防工事图,甚至记得北宋禁军的布防漏洞——这些在现代是论文里的文字,在现在,可能是活命的筹码。
可一个流民女子,怎么才能接触到能改变历史的人去投奔王安石的后人太远;找李纲、宗泽他们现在还没崭露头角;投靠童贯、蔡京那是与虎谋皮。
直到某天路过西市,看到禁军在招炊娘——负责给军营做饭的杂役,不限男女,只要手脚麻利。我眼睛一亮,咬咬牙,把头发剪短,用锅底灰抹了脸,换上捡来的男装,佝偻着身子混进了报名的人群里。
姓名负责登记的校尉头也不抬。
苏……苏二郎。我压低声音,故意让嗓子沙哑些。
籍贯
濮州……流民。
校尉扫了我一眼,见我瘦得像根麻杆,皱眉想赶人,我赶紧补了句:小人会做‘速食汤’,开水一冲就能喝,冬天给弟兄们暖身子最快!还会治冻伤,保证不耽误操练!
这是我早就想好的说辞。现代的速食汤料我做不出来,但用晒干的野菜、黄豆磨成粉,加点盐和姜末,冲开水就是暖身的汤;冻伤的话,用猪油混合蜂蜜涂抹,比军营里的草药膏管用——这些都是我在破庙时试验过的。
校尉半信半疑,让我当场试做。我手脚麻利地冲好一碗汤,递过去。校尉喝了一口,眼睛亮了:嗯,是比煮菜快!行,留下吧,去后营灶房报道。
就这样,我顶着苏二郎的身份,成了禁军神勇营的一名炊娘,住进了挤满杂役的通铺。夜里听着身边人此起彼伏的呼噜声,我攥紧了藏在枕下的木炭——那是我用来画城防图的笔,窗外的雪光映着纸页上歪歪扭扭的线条,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靠近权力中心,找到能听我说话的人。
第三章
军营初露锋芒
神勇营的校尉叫王进,是个三十多岁的汉子,脸上一道刀疤从额头划到下颌,据说早年跟西夏人打过仗。他性子烈,对底下人却不算苛刻,唯独见不得浪费粮食。
我到灶房的第三天,就遇上了麻烦。负责挑水的杂役偷懒,把结冰的河水直接倒进锅里,煮出来的粥带着冰碴子,几个士兵喝了闹肚子,王进怒气冲冲地揪着灶房总管的领子骂,眼看就要动鞭子。
校尉大人!我赶紧冲上去,不是水的问题,是锅没洗干净!
王进回头瞪我:一个炊娘懂什么
小人懂!我指着锅边的水垢,这东西叫‘水碱’,喝了会肚子疼。用草木灰煮水,泡半个时辰再刷,锅就干净了!
这是最基础的化学知识——草木灰里的碳酸钾和水垢里的碳酸钙反应,能去除水垢。王进将信将疑,让我试。我找了些晒干的草木灰,煮成水倒进锅里,半个时辰后用刷子一刷,锅底的水垢果然掉了一层。
王进盯着干净的锅,又看了看我,眼神里多了点不一样的东西。
几天后,营里有个士兵练箭时摔断了腿,军医不在,几个老兵想用夹板硬绑,士兵疼得直冒冷汗。我正好送汤路过,见状赶紧喊停:不能这么绑!骨头没对齐,会瘸的!
所有人都愣住了,一个炊娘居然敢对军医的事指手画脚。王进也来了,皱着眉问:你会接骨
小人……跟着村里的郎中学过一点。我撒谎,其实是在现代急救课上学过骨折固定术。我让两个士兵按住伤者,轻轻把错位的骨头推回原位,再用树枝做夹板,垫上软布绑好,最后叮嘱:这几天别乱动,每天用热水敷,喝些骨头汤补补。
没想到,三天后那个士兵居然能拄着拐杖走路了。消息传到王进耳朵里,他特意把我叫到营帐里,盯着我看了半天:你小子,不像是个流民。
我心里一紧,赶紧低下头:大人,小人只是想活下去,多学些本事罢了。
王进没再追问,只是扔给我一个布包:这里有两贯钱,是那个士兵谢你的。以后灶房的事,你多盯着点。
我接过布包,指尖碰到里面硬硬的铜钱,心里松了口气——第一步,站稳脚跟,成了。
第四章
夜谈惊破靖康忧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在军营里越来越受待见。我改良了灶房的炉子,用泥土和砖块砌成回字形,烧火更旺,省了一半的柴火;还教大家用盐和香料腌制肉干,方便行军携带。王进对我越来越信任,有时会让我帮他整理营帐里的文书。
这一天,是宣和六年正月,距离方腊起义只有不到一个月。我看着营帐外飘着的雪花,心里像压着块石头,终于下定决心,要找王进谈谈。
夜里,我端着一碗刚煮好的姜汤,敲开了王进的营帐。他正在看一份公文,见我进来,抬头问:什么事
大人,天寒,喝碗姜汤暖暖身子。我把碗递过去,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了,大人,您最近是不是在看睦州的公文
王进手一顿,眼神锐利起来:你怎么知道
小人……听灶房的兄弟说的。我咽了口唾沫,鼓起勇气说,大人,睦州那边,怕是要出事。
王进猛地站起来,抓住我的胳膊: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小人听说,睦州有个叫方腊的,在帮源洞聚了不少人,官府逼得紧,怕是要反。我压低声音,把历史上方腊起义的时间、地点和原因,换了种听来的说法讲出来。
王进的脸色越来越沉,他松开我的胳膊,走到窗边,喃喃自语:难怪最近睦州的公文总说‘盗贼猖獗’,我还以为是小打小闹……
不是小打小闹!我急了,大人,方腊手下有好几万人,下个月就会起义,先打青溪,再攻睦州,半年内就能打到杭州!到时候东南的赋税路断了,朝廷肯定要调禁军去镇压,北边的防备就空了!
data-fanqie-type=pay_tag>
最后一句话,我几乎是喊出来的。王进回头,震惊地看着我:你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
我咬了咬牙,决定赌一把:大人,小人其实不是流民。小人的父亲是濮州的秀才,去年被乱兵杀了,小人逃出来时,捡到了一份密信,上面写的就是这些事。小人怕被官府抓,才扮成流民躲进营里。
这个谎言半真半假,既解释了我知道消息的原因,又不会暴露穿越的秘密。王进盯着我看了很久,突然叹了口气:我就知道你不简单。你说的这些,我得上报给东京留守司。
大人!我赶紧拉住他,不能上报!现在朝廷里都是蔡京、童贯的人,他们只会粉饰太平,不会信的!您要是上报,说不定还会被安个‘造谣惑众’的罪名!
王进愣住了,他沉默了很久,才颓然坐下:那你说,该怎么办
大人,您先暗中准备。我凑近他,压低声音,您派几个心腹去睦州,摸清方腊的动向;再悄悄训练营里的士兵,尤其是巷战和山地战——方腊的人都是山里的猎户,擅长近战。等方腊真的起义了,您手里有准备,才能来得及!
王进看着我,眼神里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最后点了点头:好,我信你一次。要是你骗我……
小人愿以命相抵!我坚定地说。
那天夜里,我走出营帐时,雪已经停了,月亮从云里钻出来,照在汴京城的城墙上,银辉遍地。我知道,我已经开始改写历史了,哪怕只是微小的一步。
第五章
东南烽火初燃
宣和六年二月,睦州果然传来消息——方腊在帮源洞起义,连破青溪、睦州两城,杀了知州张徽言。消息传到汴京,朝廷果然一片哗然,蔡京起初还想隐瞒,直到杭州被围,才不得不上报徽宗。
徽宗吓得慌了神,立刻任命童贯为江淮荆浙宣抚使,调十五万禁军南下镇压。神勇营也在调遣之列,王进因为早有准备,被任命为先锋副将。
出发前一天,王进把我叫到营帐里,递给我一套铠甲:你跟我一起去。
我我愣住了,大人,我只是个炊娘……
你不是炊娘。王进看着我,眼神很认真,你懂军务,懂医理,比营里的很多校尉都有用。我已经跟上面说,你是我的亲兵,负责文书和急救。
我看着那套冰冷的铠甲,心里又紧张又激动——我终于能亲自参与到这场改变历史的战争中了。
大军南下的路上,王进果然按照我之前的建议,让士兵们练习巷战和山地战,还带着我画的简易地形图。我则忙着教医护兵处理伤口的技巧,用草木灰和石灰制作消毒粉,减少士兵的感染率。
三月,大军抵达杭州城外。此时方腊的军队已经围攻杭州半个月,城防岌岌可危。童贯召集将领开会,制定攻城计划,却被王进当场反驳:将军,方腊的人盘踞在城里,街道狭窄,我们的骑兵根本没用。不如分三路,一路佯攻北门,吸引注意力;一路从西门爬墙,突袭粮仓;第三路绕到南门,截断他们的退路。
这个计划,其实是我前一天晚上跟王进商量好的。童贯皱着眉,打量着王进:你怎么知道城里的粮仓在西门
王进看了我一眼,镇定地说:是我的亲兵苏二郎,之前在杭州乞讨时,摸清楚的。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我身上,我赶紧低下头,装作害怕的样子。童贯半信半疑,但眼下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同意了王进的计划。
攻城那天,我跟着王进的队伍埋伏在西门外。等到北门传来攻城的鼓声,王进一声令下,士兵们踩着云梯爬上城墙,我则带着医护兵跟在后面。城墙上的起义军果然没想到会有突袭,乱作一团,很快就被击溃。
我们顺利占领了粮仓,断了城里起义军的粮草。三天后,杭州城破,方腊带着残部退回帮源洞。这场战役,神勇营因为战功卓著,得到了童贯的嘉奖,王进升了官,我也成了他身边离不开的亲兵。
站在杭州城的城楼上,看着远处的群山,我心里清楚,这只是开始。方腊起义虽然暂时受挫,但根基未动,而北边的金国,已经在蠢蠢欲动了。
第六章
北上预警遭冷遇
宣和七年正月,方腊起义被彻底镇压,童贯带着大军班师回朝。王进因为战功,被调回汴京,升任禁军副统制,我也跟着回到了这座繁华又危险的城市。
此时的汴京,依旧是歌舞升平的景象。徽宗沉迷于书法绘画,蔡京、童贯等人忙着搜刮民脂民膏,修建艮岳,没有人意识到,北方的乌云已经越来越近——按照历史,这一年十月,金兵就会分东西两路南下,直逼汴京。
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天天跟王进说金兵南下的事,让他赶紧向朝廷上书,加强北边的防务。可王进却很犹豫:清和,不是我不想说,只是现在朝廷里一片歌舞升平,谁会信你的话上次方腊的事,是我们运气好,这次金兵的事,没有证据,只会被说成是危言耸听。
我知道王进说得对,但我不能眼睁睁看着历史重演。我想起了李纲——此时的李纲任太常少卿,虽然官职不高,却是少有的主战派。我决定去找他。
通过王进的关系,我终于在太常寺见到了李纲。他四十多岁,穿着青色的官服,面容清瘦,眼神却很明亮。我把金兵即将南下的消息,以及我知道的金兵行军路线、兵力部署,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
李纲听完,沉默了很久,才开口:苏兄弟,你说的这些,太过匪夷所思。金国与我朝有约,共同灭辽,怎么会突然南下
大人,金国灭辽后,早就觊觎中原的富庶!我急得跺脚,他们假装与我朝结盟,其实是在麻痹我们,现在辽已经灭了,下一个就是我们!大人,您一定要相信我,赶紧向陛下上书,调兵加强燕山府、太原府的防务,否则就来不及了!
李纲看着我,眼神里充满了怀疑,但也有一丝动摇:你有证据吗
我……我语塞,我没有证据,我的证据只是历史书。我只好说:大人,我没有实证,但我以性命担保,我说的都是真的!您要是不信,可以派人去燕山府打探,看看金兵是不是在边境集结!
李纲点了点头:好,我会派人去打探。但你记住,没有证据,陛下是不会相信的。
然而,半个月后,李纲却带来了坏消息——他派去的人还没到燕山府,就被童贯的人拦了回来,童贯还斥责他造谣惑众,动摇军心。徽宗更是沉迷于艮岳的修建,根本没心思听他的进言。
我坐在王进的营帐里,看着窗外飘落的红叶,心里一片冰凉。难道历史真的无法改写吗难道靖康之耻,真的要如期而至
第七章
靖康前夜的坚守
宣和七年十月,金兵果然分东西两路南下,东路军由完颜宗望率领,从平州出发,直逼燕山府;西路军由完颜宗翰率领,从云中出发,攻打太原府。消息传到汴京,朝廷顿时乱作一团,徽宗吓得哭着要传位给太子赵恒,也就是后来的钦宗。
此时的王进,已经被任命为京城四壁守御使司的统制官,负责汴京的城防。我跟着他登上城墙,看着远处灰蒙蒙的天空,心里反而平静下来——该来的,终于来了。
清和,你之前画的城防图,现在派上用场了。王进递给我一张图纸,正是我之前用木炭画的城防工事图,上面标注了城墙的薄弱点和防守重点。
大人,我们得赶紧加固西北方向的城墙,那里是金兵主攻的方向。我指着图纸上的位置,还要在城墙上搭建箭楼,挖深护城河,准备好滚木、礌石和火油。
王进立刻下令,全城军民一起动手,加固城防。我则忙着组织民夫,制作土炸药——用硝石、硫磺和木炭按照比例混合,虽然威力不大,但对付攻城的金兵足够了。
十一月,金兵东路军抵达汴京城下,开始攻城。完颜宗望没想到汴京的城防会如此坚固,连续攻了三天,都被打退了。城墙上,我和士兵们一起搬运礌石,包扎
第八章
朝堂风云诡谲变
金兵围城的消息如惊雷般震动朝堂,宋钦宗赵桓在大殿之上脸色苍白,平日里趾高气昂的大臣们此刻也乱作一团,主战与主和两派激烈争吵,唾沫横飞。
王进带我站在大殿一角,我看着这混乱的场景,心急如焚。这时,主和派的宰相李邦彦站出来,声音尖细:陛下,金兵势大,我军难以抵挡,不如割地赔款,与金人求和,方能保汴京太平。
主战派的李纲则气得满脸通红,上前一步:陛下,汴京城墙坚固,我军粮草充足,且有各地勤王之师正在赶来,此时求和,正中金人之计!
宋钦宗犹豫不定,目光扫向群臣:众卿以为如何
就在这时,王进突然出列:陛下,微臣有话要说。众人的目光都投向他,王进顿了顿,接着道:微臣手下有一亲兵,苏二郎,他知晓金兵的诸多内情。
我心里一紧,硬着头皮出列,跪地行礼后,将金兵的兵力部署、攻城器械,甚至他们内部的矛盾,一股脑说了出来。这些都是我从现代史书里了解到,再结合这几日在城墙上观察金兵的动向所总结的。
大臣们一片哗然,李邦彦冷笑一声:一个小小亲兵,怎会知晓这些,莫不是妖言惑众,扰乱军心
我抬头直视他的眼睛:大人,我虽出身低微,但曾在燕山府一带流浪,亲眼见过金兵操练,也听到过他们的谈话。如今汴京危急,我若有半句假话,愿以死谢罪!
李纲却若有所思:陛下,臣觉得此事或许有蹊跷,不妨派人暗中核实。如今汴京安危系于一线,多一分了解便多一分胜算。
最终,宋钦宗决定暂时不做求和决定,而是派密探去核实我所说的情况,同时命李纲和王进加紧城防。
退朝后,李纲找到我和王进,他目光锐利地看着我:苏二郎,你到底是何人为何对金兵之事如此了解
我知道瞒不过他,便将自己的身世(当然,穿越的部分改成了在北方流浪多年,结识了不少奇人异士,知晓金兵内情)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李纲听完,沉默良久,才拍了拍我的肩膀:不管你所言真假,如今汴京需要你这样的人。
第九章
浴血坚守护汴梁
接下来的日子,汴京陷入了苦战。金兵每天都发起疯狂的攻城,云梯、投石车、攻城塔一起上阵,城墙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耳欲聋。
我跟着王进,穿梭在城墙上,指挥士兵们用滚木、礌石砸向金兵,点燃火油浇下去。有一次,金兵的攻城塔靠近城墙,几个金兵顺着木板冲了上来,我拿起长矛,和士兵们一起与他们展开白刃战。
杀啊!我大喊着,刺向一个金兵,手臂被对方的刀划伤,鲜血直流,但我顾不上疼痛,继续战斗。这场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金兵终于退了下去,城墙上横七竖八地躺着尸体,鲜血顺着城墙流到护城河,将河水都染红了。
夜晚,我疲惫地靠在城墙上,包扎伤口。王进走过来,递给我一块干粮:清和,你今天表现得不错。
我苦笑着说:大人,这样的日子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金兵太凶残了。
王进望着城外金兵的营地,火光闪烁:只要我们守住汴京,勤王之师一到,就能反败为胜。
然而,局势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乐观。朝廷里主和派的势力越来越大,他们不断在宋钦宗耳边吹风,要求求和。李纲因为坚决主战,被多次弹劾,甚至一度被罢官。
百姓们得知李纲被罢官的消息,群情激愤,太学生陈东带领着数千名学生和百姓,跪在皇宫前请愿,要求重新启用李纲。我也跟着王进,带着神勇营的士兵,维持秩序,防止有人趁机作乱。
陛下,启用李纲,抗击金兵!百姓们的呼声震天,宋钦宗迫于压力,最终不得不重新召回李纲。
第十章
转机初现谋破局
就在汴京苦苦坚守的时候,转机终于出现了。种师道率领的西路勤王之师抵达了汴京附近,他派人偷偷潜入城中,与李纲、王进商议破敌之策。
种师道年事已高,但目光如炬,他看着我绘制的金兵布防图,沉思片刻后说:金兵虽然势大,但孤军深入,粮草补给困难。我们可以先断其粮道,再以主力部队正面进攻,前后夹击,定能破敌。
李纲和王进都表示赞同,于是,一个周密的破敌计划开始实施。王进带领神勇营的精锐士兵,趁着夜色出城,偷袭金兵的粮草营地。我也跟着他们一起行动,心跳得飞快。
记住,我们的目标是烧毁粮草,不要恋战,得手后立刻撤回!王进低声下令。
我们悄悄摸进金兵的粮草营地,解决了几个巡逻的金兵后,点燃了粮草。大火瞬间熊熊燃烧起来,金兵营地乱作一团。我们趁乱杀出,在金兵反应过来之前,顺利撤回了城中。
与此同时,种师道率领的勤王之师在城外正面进攻,金兵腹背受敌,阵脚大乱。李纲抓住时机,打开城门,率领宋军主力杀出。这一战,宋军士气大振,金兵节节败退,最终被迫撤围。
汴京之围暂时解除了,全城百姓欢呼雀跃,庆祝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宋钦宗在皇宫大摆庆功宴,赏赐有功之臣。王进因战功卓著,被升为禁军都统制,我也被封为校尉,赐了府邸。
然而,我知道,这只是暂时的胜利。金兵虽然退去,但实力未损,他们肯定还会卷土重来。我必须趁着这段时间,继续为下一次战争做准备,训练士兵、改良武器、储备粮草……我要让汴京变得坚不可摧,改写靖康之耻的历史。
第十一章
暗流涌动危机伏
汴京暂时恢复了往日的繁华,但我知道,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朝堂之上,主和派与主战派的斗争仍在继续,李纲虽然重新得到重用,但处处受到主和派的掣肘。
我利用自己校尉的身份,在军营里训练士兵,传授他们现代的军事知识和战术。我还和工匠们一起,改良武器,制造出了威力更大的投石机和弩箭。
一天,王进找到我,脸色凝重:清和,我得到消息,金人在北方集结兵力,恐怕不久后又会南下。而且,朝廷里有人暗中与金人勾结,想要出卖汴京。
我心中一凛:大人,知道是谁吗
王进摇了摇头:还不清楚,但肯定是朝中的高官。我们必须小心行事,一边加强城防,一边调查内奸。
我开始暗中留意朝中大臣的动向,发现宰相李邦彦经常与一些神秘人来往。我派了几个亲信跟踪他,终于发现他与金人的使者在城外的一座破庙里密会。
我将这个消息告诉了王进和李纲,他们决定在李邦彦再次与金人使者见面时,将他们一网打尽。
那天夜里,我们埋伏在破庙周围,等李邦彦和金人使者一出现,就立刻冲了进去。李邦彦吓得脸色惨白,瘫倒在地,金人使者则抽出刀抵抗,但很快就被我们制服。
在李邦彦身上,我们搜出了他与金人勾结的信件,上面写着他答应在金兵再次南下时,打开汴京城门,献出皇帝和皇室成员。
我们将李邦彦和信件押回皇宫,呈给宋钦宗。宋钦宗看完信件,气得浑身发抖,立刻下令将李邦彦打入大牢,抄家灭族。
虽然除掉了一个内奸,但我知道,朝廷里可能还有其他与金人勾结的人,危险仍然笼罩着汴京。
第十二章
决战前夜挽狂澜
宣和八年(1126年),金兵再次南下,这次他们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准备更加充分,兵力也更加雄厚。
汴京再次陷入危机,宋钦宗紧急召集李纲、王进等将领商议对策。李纲提出了坚壁清野,以逸待劳的策略,先坚守汴京,消耗金兵的粮草和士气,再等待各地勤王之师的到来。
我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陛下,我们可以利用汴河的水运优势,从南方调集粮草和兵力,同时在汴河上设置障碍,阻止金兵的水军进攻。
宋钦宗采纳了我们的建议,下令全城军民做好守城准备。我带领士兵们在汴河上设置了大量的木桩和铁链,还制造了一些简易的水雷,埋在河底。
金兵到达汴京后,立刻发起了进攻。他们先用投石车轰炸城墙,然后派出步兵和骑兵攻城。我们则用改良后的投石机和弩箭还击,同时点燃水雷,炸毁金兵的战船。
这场战争持续了数月,双方都损失惨重。但汴京在我们的坚守下,始终没有被攻破。终于,各地的勤王之师陆续赶到,形成了对金兵的包围之势。
在决战的那天,我和王进带领神勇营的士兵,作为先锋部队,向金兵发起了冲锋。为了汴京!为了大宋!我们高喊着口号,与金兵展开了殊死搏斗。
这一战,从清晨打到黄昏,战场上血流成河。最终,金兵抵挡不住宋军的进攻,全线溃败。完颜宗望带着残部仓皇北逃,宋军乘胜追击,取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
靖康之耻,终于被改写。汴京依旧屹立在中原大地,百姓们欢呼雀跃,庆祝这场来之不易的和平。而我,也完成了自己穿越时空的使命,成为了这段历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