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贵州苗地频有流匪滋扰,旧时剿抚无方,朱由检命魏忠贤调集“山南忠义军”,由孙传庭旧部整顿三万人,采取“以商养兵、以兵护商”之策,自设“边商通引司”,许少数部商互市换粮,用利驭势,兼剿带抚。
半年后,南疆大定,商路通畅,苗地开市,大明西南边防稳若磐石。
与此同时,东南海贸改革亦已完成三轮制度调整。
广州、泉州、宁波三大口岸设海贸三监,由礼部、工部、东厂三线并管,太子朱慈烺设洋器译验司,每年评审夷货之实用度及输入限额。
葡、荷、英、西诸国皆遣使通商,渐有水师商舰学我格制,甚至葡夷之船舶工匠,亦求于大明开设“学艺坊”。
朱由检命令格物院设“造舰司”,效法西洋之法,结合华船结构,制“龙骨快航舰”,首批六艘列入福建水师,自东海至南海,所向披靡。
至天启十九年(公元1649年),大明各项政务渐入正轨。
税法简化,商路畅达,西器普及,民间织造、茶砖、纸油出口大增;辽东三省屯田有成,边民安居,苗疆肃清,西洋通贸。
三年之内,国库盈银六千万两,东厂奏称“已非往年捉襟见肘,而为有备而用”。
是年除夕,朱由检亲设“承志宴”,宴请三辅六部诸臣、工匠代表、兵将百人于乾清宫前殿。
席中举杯,道:“昔日朕登基之初,国政如缰,士民如绳,百官空论,仓廪空虚。今日,大明之业,士可为用,商可兴国,农不受扰,兵有可恃,器有可仿,民有所安。此不止朕之功,而是诸公、列卿、百姓之合力也。”
众臣齐声拜贺。
太子朱慈烺上前奉觞,正色言道:“父皇创业维艰,儿臣谨记在心。自今而后,大明天下,儿愿肩其重,继其志,不辱社稷,不误臣民。”
朱由检朗声而笑,道:“好一言!朕今日,可放心矣。”
五日后,太子于文华殿大成讲,讲《春秋》政体三章、《西器录》五篇、《农政通览》六则,文武群臣毕集而听,皆赞其识通法、理透政、谋兼兵农。
孙承宗、黄道周、钱谦益、刘宗周皆上奏,请立太子为“大明监国摄政王”。
朱由检御笔亲批:“可。”
从此太子每月两朝,统筹兵政、理民纲纪,国中称“幼主理政,朝纲日稳”。
至天启二十年,大明历经五载新政,朝中东西两党势弱,实干官员兴起,海贸技术齐头并进,兵制火器皆成体系。
后金于北彻退,失其根基,蒙古诸部遣使请和;倭人不再犯东海,西夷贾船多通贡市。
而民间传语更甚:“今日大明,西夷来学,东虏远避商贾皆利,田舍可安兵有法,匠有艺,士不妄言,党不争权。”
是年冬,大雪封京,朱由检留旨于太子,静居静兰殿三月,不理朝政。
有人问之,朱由检笑言:“二十年前,朕受天命之身,至今日,方觉不负斯命。今政有继,国有望,朕愿守老,与天合契。”
翌年,太子正式监国,设中政院,重分职权,士绅言官皆复礼于职;宫廷内务减半,兵役劳徭有据,天下称颂。
朱由检于万寿节登景阳楼,俯瞰京师万户灯火,语众臣曰:“此为我大明万世之业矣。”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