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以北,黑山之南,新建飞虎屯。
屯兵千五百人,皆为赵率教旧部,一战盛京有功之兵。
屯长原为千总陈满仓,操军多年,能战亦能耕。他抚刀而笑:“这地虽冷,但冻土之下是沃泥,有的是粮食出头。”
初春时节,兵士卸甲挽袖,开沟筑渠,昼耕夜练,火铳挂墙,锄头在手。
格物院所制“铁犁双轮”已送至各屯,较旧时牛犁省力五成,大为推行。
朱由检命格物院新设“农械工坊”,由苏州匠人协造,各类农具五万件,火犁、连耕锄、脱谷筒,不出一月便抵至辽地。赵率教亲至河畔大营验货,只说一句:“好器,不误农时。”
而为安抚民心,朱由检另设辽地复民署,以沈阳为中枢,各府设分署,令逃亡流民回乡者可就近登记,得田、得种、得屋。
前后三旬之内,归籍流民达一万六千余户。
为防流寇盗匪,卢象升请设“屯边缉捕营”,每三屯一哨,每哨配军十人,昼巡夜查。若有扰民者,不问军民,一律军法论处。
朝廷户部为此拨银三十万两,发自太仓,分三批由运道直抵山海关,再由赵率教派军押送分发。
至四月中,山海关外草色渐浓,已有三十余屯成畦布垄,麦苗初出,豆田泛青。赵率教巡至飞虎屯,望见军士齐耕,不禁开口高喊:
“天子恩德,莫负此地。来年秋收,军自养粮,不烦朝供!”
此言传至各营,军心一振。甚至有原驻京军士上书请调辽地,愿屯田戍边,分减内地军费。
京师之内,东林诸臣又有所议。
钱谦益奏言:“陛下屯田于兵,劳于战又劳于耕,恐军志不专。”
朱由检听罢,却只淡然一语:“昔汉以屯田制匈奴,今我大明亦可养军自足。军非为坐食生民,而是为守土开疆。”
刘宗周低头不语,黄道周叹然点头:“此策固然艰辛,但非亡国之君能行之。”
魏忠贤则私下上奏:“辽东屯田见效,西南亦有可耕之地,是否移兵开垦蜀中?”
朱由检批示:“西南未定,待靖安后行之。”
与此同时,太子每日依旨,亲批军屯报表,按日而核,按地而批。
甚至亲制《军屯图册》,绘每屯地势、人口、产量、所需所产,交予朱由检亲阅。
朱由检览后颔首:“此为守国之本,太子可记下。”并赐宝印一方,曰承国之志。
此外,奉命前往辽地的太学生数十人亦已到任。
皆为各地荐举之才子,今被任命为教务巡史,驻屯讲学,既教士兵认字识文,也教屯民修礼立制。
太学士陈名夏亲送一批图书前往,建辽东书塾十二处,百年之功,自此发端。
而大明朝廷,为安民复地之需,又设辽田议院,由兵、工、户三部官员轮调驻地,实地考察屯田进展,按月入报京师,不得虚言。
朱由检登奉天殿,俯瞰众臣:“朕所图者,不止一时之战功,而是百年之根基。”
是年秋,辽东首批军屯出产麦粮三十万石,棉花五千余斤,豆粟无数。各屯自供军粮,山海关粮仓首次盈余。
自辽东平定以来,半年之间,大明兵强、地稳、民回、粮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