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毫不客气:“大明乃万民之国,非宗室私产。王府如养蛀虫,朝廷又岂能长久?”
命令一出,天下藩王哗然。
四川肃王、两湖益王、浙江永王纷纷上疏,要求“保留兵役”、“恢复商田”、“宗室不得贫困于民间”。
江宁周边更有王邸亲自派人至京“请愿”,堵于礼部门前。
礼部尚书贾岩愁眉不展:“陛下,宗室请愿成风,恐伤和气。”
魏忠贤却拍案:“和气养不出规矩,陛下若一退,宗室便得寸进尺。”
朱由检冷静发话:“让他们请愿去。宗人府将王府开销账本全数抄录,贴于城门。朕要让百姓看看,这些宗亲每年吃多少、花多少、要多少。”
果然,王府账本一贴,百姓哗然。
某亲王年俸六万两,却置银庄三处,某郡王府内养仆百人,却报无力度日,某藩邸报修王府,用银四千两,实只粉刷外墙
百姓怒斥王府贪腐,街头巷尾皆有议论。
左光斗本欲借机弹劾朱由检“虐宗亲”,见民声汹汹,只得搁笔。
钱谦益讪讪然上奏:“陛下用铁腕肃宗室,是大手笔,然情理亦不可失。”
朱由检回批:“国有律法,宗亲守之;无理可讲,情自可安。”
但朱由检并非只砍不补。
嘉平九年秋,朱由检发布《宗亲入仕令》:
“凡王府子弟,年满十五者,皆可参加科举。一经录取,与庶民无别,择优为官。”
朝中一片哗然。
黄道周上疏:“藩王之子,若入仕则失宗体;若不仕则怨国制。”
朱由检淡然答:“百姓之子可做官,皇亲为何不能?要么出力,要么出俸,岂有白吃国家之理?”
宗室初不以为然,但一经实施,数位亲王家子弟入太学、应童试,竟有数人中举,登榜之日百姓称颂。
浙江永王之子朱允衡榜上有名,赐官南京户部主事;云南靖王子弟朱之璟入太学后,表现卓越,后入礼部为官。
宗室上下这才明白,既然封号已不可再恃,那便只能走科举正道。
至嘉平十年,宗室整顿已有三年。
宗人府汇报:全国藩王年俸减少47,省银三百万两;藩邸私兵全数解散,原地兵丁转编“地方义勇”,归兵部节制。
户部李清照呈报:“嘉平十年国库岁入达二千七百五十万两,比五年前增长一倍有余。宗室改革为其中要因之一。”
东林党虽然仍有微词,但百姓拍手称快,皇室威信不减反增。
魏忠贤向朱由检行礼:“陛下不只是整国,更整天家。老奴今日才知什么叫‘天子’。”
朱由检平淡答道:“天子若无法治自己一家,又如何治天下万家?”
说完这话,扫了一眼跪着的众臣,摆手示意起身。
温体仁轻声说:“陛下,如今宗室安定,国库有余,民间也称盛世。可喜可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