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体仁在旁低声分析:“南洋数十年不通朝贡,难辨真假。但若果真为建文帝后裔,则须稳之,不可轻动。”
朱由检随即批示:“准郑芝龙全权主谈,谨守大明体面。可议贡道、可谈通商,不得妄动刀兵。暗中观察,密送情报。”
嘉平七年夏,郑芝龙率大明海军使节团,自厦门出航,历时十五日抵达爪哇北岸。
刚一靠港,当地华人官吏竟以明代礼节迎接,悬挂“承天承命”、“大顺天朝”旗帜,引众多番人围观。
郑芝龙面色不改,率船队缓缓入港,直抵首都“新三宝垄”。沿途可见船坞林立、兵营戒备,城中多以闽广口音为主,街市亦书“正德”、“永乐”旧年号。
入城首日,王国使臣宣称:“我王乃建文帝幼子之后,靖难之役逃至南洋,历三代而立国,自称‘顺化王’。今知大明天子重整海贸,愿遣使奉表称臣。”
郑芝龙礼貌答道:“陛下乃当今天子朱由检,承万民之望,重整天下秩序。若贵国愿奉表称臣,朝廷必不忘亲宗之谊。”
双方互送礼物,初步打通交涉之路。
接下来一个月,郑芝龙以大明钦差身份,与“顺化王”使臣多次会谈。
第一轮谈判,对方提出,认可大明宗主国地位。
每年向大明贡金三千两、香料五千斤、珍珠珊瑚等货,希望大明承认其“自立王国”合法性,不干预其属地统治。
郑芝龙面色不动,回道:“朝廷可允其贡表、承其王号,但称臣之礼不可缺,疆土之界须明,通商税制需立。”
第二轮谈判,郑芝龙提出大明三条底线,年贡不得间断,拒贡则断贸;
须建“大明行馆”于首都,设常驻使节,通商须接受“通洋司”制度,缴纳海税,奉大明律例海则。
顺化王最终接受条件,亲书表文,遣使北上,并请求明廷颁赐“顺化王印”与敕书。
表面谈笑风生,私下却动若潜龙。
郑芝龙以商人之名,密访船坞与兵营,结果令他大为震动。
此华人王国虽然身处南洋,竟拥有:战船百余艘,有仿明福船、也有改良番船;
精兵两万五千人,多数为海战兵,操演有序,军中火器装备惊人,不少为“红夷”样式铳、葡萄牙样式炮;战术中融合东南亚本地战法,远超一般番邦海寇。
他暗自心惊:若日后此地不服,必成心腹大患。
回程途中,他亲笔手书《南洋密报》一份,交由贴身亲兵快船送回京师,直呈朱由检御前。
密报开篇即写:“顺化虽称臣,实则自守,兵力不可小觑,乃海外诸王之首。臣恳请陛下继续扩建水师,以备非常之变。”
朱由检阅完密报,未言语,先召魏忠贤、温体仁、兵部洪承畴、户部李清照四人议事。
“郑芝龙之言可信?”
温体仁答:“此人久在海外,眼光不俗,其言应验。”
洪承畴则建议:“若外有强邦,我朝须备——水师规模当倍增,海图需重绘。”
李清照接令:“臣女会另拨七十万两,设‘南洋防务专款’,不纳他用。”
朱由检当即下旨:“水师再造五十艘重战舰,泉州、厦门各增两处操练场。市舶司须派人常驻爪哇,另设南洋使馆,与顺化王国保持接触。”
魏忠贤笑着插话:“陛下这是要给海外也挂个大明监督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