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把毛文龙旧部里年纪最大的几个队头请到营里,一人面前放一碗热汤面,问一句家里几口、今年几亩、缺不缺银,缺的记名,按规补。
最后他让人把照旧行的旨意拓了十份,贴在市口、码头、仓门、军门,字不多,位置却正好,人人都能看到。
“皇上的话,就这四个字。”他对每一个围过来的人都重复,“照旧行。”
兵慢慢稳住,市慢慢热起来。海商把手里的票号翻出,又收好。他们是最会看风的人,风往哪儿吹,他们的桅杆就往哪边歪。如今风往照旧吹,他们的桅杆也往照旧歪。有人悄悄问王承恩。
“以后,会变吗?”
“会。”王承恩点头,“但不是今天。今天就把今天过好了。”
京里,言官们还在写。有人上疏为袁崇焕请,说大将不可辱;也有人上疏说袁崇焕乱法,斩先而抗命。
疏一道道,像雨一样落下来。内阁捡干的看,湿的搁一边。兵部忙着写一张又一张的行文,把三镇的粮草、人马、械甲统起来看。
工部把辽东的缗钱数了一遍,算出哪个月能补上东江镇的旧欠。户部咬着牙,翻库底;市舶司送来海税帐,福州、宁波的灯号,票号连起来,几处新码头也上线了新规。
“兵饷要紧。”这是朱由检在一份批示里的四字。
“海防要紧。”这是另一份批示里的四字。
“法度要紧。”这是第三份。
魏忠贤看着这些批示,知道陛下的手往三处都按着。他也很识趣,厂卫在这个节骨眼儿只盯不动,只记不抓。他知道真正的刀子,还在后头。
四月初一,京中突下大雨。鼓楼下的积水像一只黑色的盘子,天上的水打在盘子里,溅起小泡。雨里有人奔跑,捂着袖子,怕把折子淋湿。
折子送进乾清宫时,边角湿了一线。王承恩从东江镇回京述事,衣上带着海的潮气。他把东江镇这一个月的账逐条说给皇上听,说到末了,只留下一句,“人心没散。”
“辛苦了。”朱由检抬手,让他坐,“东江镇稳了,辽东才有底。”
“陛下,袁督那边”王承恩迟疑一下,“还是那句。”
“知道。”朱由检点头,“朕不急。他在等朕先动,朕也在等他先收。看谁先眨眼。”
他让王承恩歇下,转而召兵部。
“辽东的边墩,按图再点一遍。能加的加,能修的修。火器先拨蓟镇,东江镇的水火两用炮再造两门,送去练。关内的马政按春草之法加养,秋里要用。”
“谨遵。”
“工部。江南的船坞,再添两处。招匠,按月给银,别拖欠。今年的风,朕要把它用在帆上,不用在嘴上。”
“都察院。毛文龙案,文要齐,词要正,理要通。写得让市井小民都能懂。”
“谨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