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说血。”
他看着朱由检,眼神里不带挑衅,反倒有一丝像老账房一样的慎重,“正德皇帝南巡,你我都知道,不止巡,是游。他放舟江上,夜宿青楼,也会偶然上岸喝一碗热汤。”
“人都笑他,不像帝王,像个顽童。我不笑。我知道他在南京府境遇到一个女子,姓夏,字不传。女子父母早亡,与姨母相依。”
“正德遇见她时,身边只两名近侍,衣上酒气,手里银子倒不少。二人一来一往,三月有余。临别时,女子已有身孕。”
“正德给了她一块小玉,上刻朱厚照三字,笔意很拙,是他自己刻的。女子哭得咽不出气,只说不愿离乡。正德笑,说天南地北,缘到即见。那一别,就是一生。”
灯下的尘灰轻轻落在案沿上,像这桩旧事重新落回人间。
“孩子生下来,是儿子。女子的姨父做的是县里的主簿,知道这孩子不能露头,便托了同乡一个殷实人家,暗里收为义子。义子姓夏,名不记在县谱里,只记在私簿上。主簿懂些规矩,也懂点权势的可怕,托了上司,换了这孩子一条安稳路。”
他指尖在案上点了点,像是顺着谱牒往下翻,“后来,主簿升了,孩子也大了。少年时聪明,读书过目成诵,十五便能诗。主簿为避嫌,不许他入举,只许他在家学手艺,做了布商。”
“再往下,他娶妻生子,子嗣单薄,只留下一个男孩。男孩成年后搬去扬州,入了盐道边做布匹转运。再往下,传两代,到了万历中叶,这支夏家迁去松江华亭,以染坊起家。”
他停了一停,像在灯光里把那枝系拉直。
“我查过他们的血脉,查过他们的旧物。那块玉,仍在。他们不知那玉的分量,只当是祖上传下来的护身符,收在红木匣里,逢年过节才拿出来擦一擦。”
“我还请人做过一回胆大的事,趁屋里人都出门,把玉翻过来照了个拓,拓上的三个字,虽然拙,笔画与正德在宫中题写的两个字相似。这个相似,不是巧合。”
他说着,忽然又补了一刀冷冷的现实。
“这支血脉,如今在松江一个小镇上,还活着。做的是熟练的商贾,账打得飞快,人却不张扬。我们天机阁一直掌着这条线,不是为了拿出来敲你。”
“是因为知道江湖与朝堂之间,最怕血脉这两个字。有了这两个字,聪明人会做傻事,傻人会做坏事。”
王承恩的眼角肌肉又轻轻动了一下。他很清楚这四个字能引起多大的风浪。旁支、血统、真命、天命,这些词一旦流出去,天下的耳朵会自动竖起来。